23日,大盘全天缩量震荡,三大指数收盘均下跌逾1%。两市成交额不足7700亿元,为7658亿元,创逾两个月新低。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79.76亿元,创7个月最大净卖出额。

结构上看,受“二阳”相关舆情催化,“吃药”行情再现。新冠药物、创新药、中药等板块表现不俗。而“AI+”方向的半导体、传媒等与“中特估”方向的保险、船舶、中字头等板块则延续调整态势。

鉴于海内外并无重大利空冲击,因此23日指数下跌更多是弱势行情下,市场兑现情绪的又一次集中释放

回顾5月市场,沪指在触及年内新高之后上行乏力,随后便拐头向下,再度回落至年初以来震荡区间的底部位置,两市成交也重回“地量”水平。

从宏观逻辑来看,在经济弱复苏与政策保持定力的组合下,指数并不具备向上突破的条件。同时,海外风险扰动频现,美联储“鹰”声频频,美元指数在103关口继续走高,人民币汇率近期承压明显,北上资金也大幅流出,这些均在不断冲击着投资者偏好。

另外,欧美、日本股市新高,相关的ETF产品表现不俗,也对场内资金造成一定的虹吸效应。

不过,当前宏观经济复苏的趋势未改,即便近期新冠“二阳”病例增多,市场担忧情绪升温,但局部疫情造成宏观经济复苏趋势中断的概率极低。并且,海外扰动目前也只在情绪面,尚不构成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市场底线依然明确,当前并无系统性风险

从市场层面来看,杀跌情绪释放也并非坏事。因为近期指数运行颇为“纠结”,短线快速下跌可以打破多空僵持的局面,提升短线配置性价比,进而有望刺激市场活跃度提升。因此,后市若有恐慌情绪触发的非理性下跌,也是逢低上车的好机会

配置上,防疫概念预计持续性不强,谨慎参与。在“AI+”与“中特估”两大主线调整阶段,具备政策导向、估值低位的方向反复活跃,可留意如中药、电力、乡村振兴、光伏设备等板块的修复机会。另外,大消费调整已久,部分领域(新能源汽车、白酒、啤酒、旅游等)配置价值已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