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17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显然,这是一次“超预期”的降准,一次市场没有预料到的降准。因为,就在3月15日,央行开展了一次中期借贷便利(MLF)续作,向市场净投放了2810亿中长期资金。如果在此次操作没有发生前,市场对降准还存有一些希望,央行行长易纲全国两会期间“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的表述,能够给降准带来一些想象的话,2810亿元的净投放操作,基本打消了市场对降准的想象。

然而,两天后,央行就出台了降准的举措,说其“超预期”,确实一点没错。而此次降准,将向市场释放5500亿元的长期资金规模,对市场来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净利好呢还是会有一些其他影响,值得关注。

从市场分析人士的反应来看,总体还是偏正面的,认为此次降准是必要的,是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市场流动性承压。同时,面对融资成本抬升,也有必要通过降准来缓解资金成本压力,减轻企业负担。更重要的是,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需要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

这些分析当然都是符合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的,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关键是,释放的资金能否给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融资需求矛盾缓解等带来积极影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能否从释放的长期资金中获得一些份额,值得关注。因为,从去年货币政策的执行来看,力度也是非常大的,投放的资金总规模高达28万亿,但是,为什么未能给市场流动性形成有效补充,没有使资金成本降低,反而在抬升呢?显然,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才能更好地对降准政策进行理解,对降准对市场的影响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

实际上,去年广义货币(M2)的较大规模增加,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比重,并没有数据表现得那么好。特别是房地产业的资金流入,按照此前管理层的重新定位,房地产也被定性为了实体经济,那么,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就无法准确区分了。在房地产业没有被定性为实体经济前,到底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有多少,一目了然。而将房地产定性为实体经济后,真正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获得多少资金支持,就显得有点模糊了。因为,中小房企获得的资金支持,也被认为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而去年对房地产市场的信贷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发放的“保交楼”资金,数量非常可观。而“保交楼”资金投放出去之后,由于市场持续低迷,开发商并没有能够及时将手中的房子销售出去,资金回笼情况很差,新借的资金也没有能够及时向银行回笼,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资金,导致银行信贷资金规模上去了,流动性停滞了,能够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规模非常有限,资金成本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这也意味着,此次释放的5500亿长期资金,到底能有多少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如果新增资金不能流向真正的实体经济,而是继续为房地产企业输血,那降准的正向作用就会受到很影响。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则会继续维持资金紧张局面。

必须看到,要想推动经济恢复加快,最根本的还是要把重心放到中小微企业身上,放到能够推动市场需求上,只有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需求增加,经济恢复才能真正步入正常轨道。为什么分析认为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最关键的也就在于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是十分理想,市场需求仍然比较低迷。而地方的思路重心,仍然是房地产,就不能不让人担心,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仍可能流向房地产业,而不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矛盾。

对股市的影响,当然是正向的。只是,在经济还没有进入全面恢复轨道,恢复的基础还不是很坚固,市场需求仍然不足,企业还受市场困扰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降准带来的利好信心还是不足的,利好的效应不会太大,周一的股市,极有可能出现高开低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