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慧君 编辑|过江鲫 数据来源|iFinD

三年新冠疫情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巨大,转型与创新是各家银行挂在嘴边的常用语。我们从收入端的研究看到各银行普遍增长放缓,传统业务和新业务分化加剧;在增收的方法手段上,非息收入在结构上越来越重,但新意不足。

行业收入格局

截至2022年底,国内A股市场上共有42家上市银行。2020年开始,这42家银行按传统分类比较(国有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营业收入增长率都有较明显的下滑。

2020-2022年三季度,国有大行收入同比增长率由4.56%下降至2.36%;股份行由6.88%下降至1.91%;农商行由4.86%下降至4.14%;城商行由8.44%增长至9.18%。

从来源看,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两项。此前商业银行这两种模式的收入占比,整体长期维持在二八比例左右。

其中对利息收入的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净息差与生息资产规模,而银行最主要的生息资产是信贷资产;非利息收入则主要来自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咨询、投资(投资收益)等活动产生的收入。

自2020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疫情反复造成的影响。为提振经济,银行一方需要积极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

这样一来,多次降息使得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存贷款业务难以形成新的业绩增长动力,息差业务面临较大挑战,创收能力承压;非利息收入则由于行业间开展战略转型、中间业务得到较快发展,转而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占比逐渐提升。

从同比增速看,利息净收入较为稳定;而非利息收入的增速波动相较更大。

2021年,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开展普遍比较顺利,因此非息收入增长较快,较2020年得到明显改善;2022前三季度,由于市场多次波动,理财产品出现“破净潮”。与此同时,银行业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均遇冷,非利息收入增速也产生了快速回落。

国有大行邮储之外增长率都是个位数

2020年-2022年前三季度,六大行营业收入合计为33944.17亿元、36806.34亿元、28413.76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6%、8.43%、2.36%。增长率呈现波动,2021年有所提升,2022年三季度再次回落。

近两年六大行的整体收入增长情况主要受到非息收入的带动。

中间业务发展积极、非息收入增长较快的邮储银行近两年整体增长速度也最快;而非息收入增长较慢的工商银行的增速则暂时落后。2021年,二者收入增长率11.38%、6.81%;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7.79%、-0.10%。

不过,这也是建立在六大行各自收入规模的基础之上的。截至2022年三季度,工商银行收入已达7113.92亿元,领先同业,基数较大;邮储银行收入2569.31亿元,位列第5,相对更容易实现高增长。

从收入结构看,交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最高,达39.06%;其余5家银行的非息占比在20%-27%之间。

六大行在利息收入上普遍比较稳定,保持个位数增长,而非息收入增速正负两端差距较大。

2022年前三季度,工行、建行、中行的非息收入分别同比下降8.54%、16.13%和10.88%;其中仅邮储银行实现了双位数增长,非息收入514.90亿元,同比增长37.42%。

具体来拆解来看,利息收入中,主要的贷款收入增长较为稳定,个人贷款、企业贷收入增速大致都在10%以上。其中农行、交行的个人贷款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企业贷款。

非利息收入中,建行、中行、交行均负增长。三季报中,交行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作出了解释,称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等因素影响。

在此种情况下,邮储银行手续费收入增长了40.30%,主要是净值型产品规模实现了逆势扩张,带动其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提升至54.16亿元,同比增长155.13%;此外,该行投资收益也可圈可点,同期达169.54亿元,同比增长54.41%。

股份行正负差距很大

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9家股份制银行的营业收入合计为15087.18亿元、15893.07亿元、12246.12亿元,增速分别为6.88%、5.34%、1.91%,呈持续下滑态势。

聚焦到同一赛道中,行业间的分化也有体现。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排头兵,由于已经在零售板块上积累了优势,盈利能力突出,受息差收窄的影响小,所以利息收入的增长相对更为稳定。

在收入结构上,虽然六大行更为依赖利息净收入,而股份行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业务类型更加丰富全面、区域发展也更具优势,因此非息收入占比更高,整体集中在20%-40%区间。但在存贷款端、资本金方面,股份行的优势相较国有大行有限,因此收入增长放缓的趋势更为明显。

2020-2022年三季度,招商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始终保持领先,由36.30%增长至38.78%;其次是兴业银行、中信银行,近三年分别增长了7.55、7.88个百分点。这三家银行的非息占比都超过30%。

浙商银行近几年财富管理业务开展顺利,基金代销和资产管理业务增幅明显。2022年3季度,浙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25.05%,带动非息收入实现大增,同比增加30.11%至122.80亿元。

招商银行是近年来财富管理转型突出的选手,手续费及佣金占比收入较高,占比已近30%,在上市银行中最高。

投资收益上,股份行整体收益率较高,除招商银行下降1.19%外,普遍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城商行分化加剧,好孩子表现远超大行

城/农商行与国有行、股份行不同,是区域性的中小型银行。难以比及大行全品类多元化的产品,中小银行更容易依赖单一产品或业务带动整体业绩。因此中小银行收入的稳定性也较大型银行有所差异,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分化。

2020-2022年前三季度,17家城商行的营业总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8.44%、13.31%、9.78%。尤其是2022年三季度,收入达到双位数增长的城商行增至12家。

实际表现上,城/农商行的收入增长态势要强于国有行和股份行。

一方面,主要因为中小银行天然具备地域优势,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在不同区域经济分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融资需求更为旺盛,信贷投放展开顺利;同时居民收入水平高、财富管理业务具备优势,这拉动了非息收入。

另一方面,也与基数的影响分不开,相比大型银行,城农商行的规模相对较小,这有助于收入高增长。

收入结构中,城商行非息收入的贡献占比在10%-40%区间,较大型银行分化差距更大。

不过除此之外,信贷端规模扩张带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也是城商行重要的增长动力。因此诸如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等,在利息净收入和非息收入方面的增长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2022上半年,在利息收入中,以对公业务见长的北京银行,是城商行中唯一一家(已披露12家)企业贷款利息收入产生负增长的,同比减少7.37%;随着房地产行业风险的暴露,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收入增长疲软。

此外,在资产端,西安银行为扩表采取了高利率吸储的做法,导致西安银行的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大幅下降,同比减少11.34%;到2022年3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了9.94%。

非息收入方面,则彻底显现出城商行赛道的分化情况。

截至2022年3季度,17家城商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从2.76亿元至57.49亿元,增速分布区间为-45%至67%;投资收益从4.01亿元至89.97亿元,增速分布区间为-6%至112%。

农商行收入来源更传统

2020-2022年3季度,10家农商行的营业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86%、8.85%、4.14%,整体表现稍弱于城商行。

这是因为农商行虽然是区域性银行,但业务结构上更类似于国有大行,对利息净收入的依赖性较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区间为9-27%。

因此,在存贷款业务上能力突出的银行往往表现更好,非息收入的拉动作用相对并不突出。

这两年表现较为突出的常熟银行,增速在农商行中保持领先,主要增长动力是通过生息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抵消利差收窄的影响,从而带动利息净收入的提升。

2021年,在净利差同比下降42个基点的情况下,常熟银行的总贷款同比增长23.59%,带动利息净收入增长12.15%;2022年3季度,该行利息净收入增速提升至18.65%,占比达86.52%。

利息收入中,具体披露个人贷款、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农商行仅渝农商行、沪农商行、青农商行三家,具体来看个人业务要好于对公业务。

非息收入中,农商行的表现普遍不太理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无锡银行、张家港行、瑞丰银行3家实现正增长,其中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沪农商行,为8.95%。

投资收益的情况要稍好一些,收入占比分布区间为6%至16%。

不过非息收入占比更高的如渝农商行、青农商行等,却出现了整体营收增速下滑的情况,甚至出现负增长。

主要还是由于非息收入占比较城商行更小、拉升作用不明显,同时受到贷款增长疲软影响、生息资产增长受限,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下滑拖累了整体业绩。2022年3季度,渝农商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4.94%,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5%;整体收入下滑2.21%。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机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