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其名。刚刚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两大政策都具体点名了充电桩。来自政策消息面的利好,引发资金对充电桩板块的关注。

12月15日,充电桩板块多股大涨,一扫多日下跌局面。永贵电器(300351.SZ)上涨8.95%、中鼎股份(000887.SZ)上涨7.94%、五洋停车(300420.SZ)上涨7.38%……充电桩板块整体上涨1.13%,近160只个股中129只均有上涨,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约4.37亿元。

两大政策“点名”  充电桩再受资金关注

充电桩作为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构建新能源物流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和加油站一样,只有充电桩,及其应用网络得到充分发展,才是化解电动汽车里程焦虑,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全面建成新能源交通、物流体系的终极解决方案。

在12月14日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表示,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其中点名要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在12月15日刚刚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也重点提到,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深入推进物流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及内河船舶适用的岸电设施。

“汽车电动化+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的组合将构成一个完整的新能源交通产业链条和能源网络体系。其中新能源汽车固然是龙头,而充电桩、换电站的建设则是整个网络的关键节点。

此前,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也表示,“十四五”末预计将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

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等联合印发的《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中也表示,到2023年底前,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到2025年底前,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密优化,农村公路沿线有效覆盖。

可以看出,充电桩作为极为重要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一直受到政策的关注。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261.7万台,较上年同比增长55.68%。2021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约为785.1亿元,同比上升55.68%。预计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500亿元,2021-2025年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33%。

在市场层面,充电桩概念也曾多次迎来市场的普遍关注。今年5、6、7三个月充电桩板块曾经迎来过三个月的持续上涨,10月中旬,11月上旬也都出现两轮大涨。

“三大瓶颈”未除  持续性依然存疑

截至目前,充电桩建设并未跟上新能源车的发展步伐。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车充电桩比在3:1上下浮动,并整体呈缓慢下行趋势,充电桩建设仍存在较大的缺口。据赛迪顾问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中国充电桩建设仍然存在约6300万台的缺口。

然而,充电桩在实际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来自停车、电力、收费服务等方面的产业瓶颈却实实在在地阻碍着充电桩、换电站的发展。这致使充电桩的建设远低于市场预期。

首先是停车问题。没有相应的停车位也就没有相应的充电桩建设。尤其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无论是小区、商超的停车位,还是道路两侧的停车位,都绝对属于稀缺资源。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并不过分。停车位价格甚至已经高过了汽车价格。

尤其在目前城市土地资源、停车资源与充电桩建设,分归不同部门管理、相互脱节的情况下,为电动汽车的发展、为充电桩建设协调停车位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其次是电力、电网问题。对于新建小区、新建道路,由于前期电力规划功率比较充足,甚至已经考虑到了汽车充电问题,充电桩的建设一般都比较顺利。但是,对于老旧小区、原有道路,由于原有电力线路的负载本就不高,应付目前的用电需求本已捉襟见肘。这使得加装充电桩的成本居高不下,往往需要单走线,甚至需要对整个供电网线路进行升级改造。

最后,就是收费和服务问题。东部一家券商行业分析师表示,“充电桩运营商主要依靠充电服务费,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盈利至少要3到5年。由于现在充电桩的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如果过几年后不能兼容新车标准,那前期投入相当于打了水漂。”

事实证明,充电桩的建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牵扯到多个部门、多方利益综合协调、全面推进的问题。尤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充电桩网络建设这种面大点散,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完成的项目,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影响。这正是人们对充电桩网络的发展每每寄予厚望,但又屡屡失望的原因。

目前,随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双重政策加持,市场再次表现出对“充电桩”的关注与热情。但是,如果充电桩产业发展中的土地、电力、收费的“三大瓶颈”不能通过政策改革和多部门协调机制进行更好地解决,那么,市场热潮能够持续多久,市场资金是否能够继续跟进,依然还需要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