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Biotech的现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如今,Biotech遭遇的“连夜雨”,已经不仅仅是现金流紧缺、收缩研发管线,还包括停工停产、卖生产设备/基地等。

这不,继前不久基石药业宣布苏州产业化基地停工停产后,近日和铂医药宣布将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与设备折价出售给药明生物,再一次激起了千层浪。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Biotech宣布减少对生产环节的投资,今年9月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也是被生物药CDMO龙头药明生物吸纳了。

这一刀接着一刀,让市场对Biotech未来的前景愈发担忧。

一、Biotech停工卖厂频现,涉及基石药业、和铂医药……

每个人都有想实现的梦想,Biotech也不例外。转型成为研、产、销一体化的Biopharma,就是Biotech一直想实现的梦想。

往年为了向Biopharma转型,Biotech频频借助资本的力量,自建研发平台、推进临床进展,加大重资产投入,自建厂房、扩大产能建设,同时自建销售团队、亲自下场卖药。

就生产端而言,港股18章A或在科创板上市的Biotech中,就有不少把自建生产基地列入重要开支。

代表性Biotech公司产能扩张计划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例如,基石药业在成立之初虽然没有自主研发平台,也缺乏生产能力和销售团队,但却借助“药明系”的投资获得了10余款产品权益。

不过,之后为了转型Biopharma,基石药业持续不断加大重资产投入,从自建研发平台、到自建厂房,再到自建销售队伍,一步步接近梦想,却最终事与愿违。

如今,“考虑到目前并无大批量生产的明确计划”以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基石药业无奈对苏州产业化基地停工停产。

据介绍,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项目总体投资10亿元,项目规划总计容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计产能可达2.6万升大分子生物药和10亿片小分子化学药片剂和胶囊。而且就在几个月前,基石药业还在2022年半年报中披露,已完成了具备先进水平的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于2021年年底如期开始试运行。

更残酷的现实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Biotech宣布减少对生产环节的投资。

在基石药业之前,专注于抗体类大分子药物的Biotech——科望医药,不仅尚未有自研产品上市销售,就连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也被药明生物吸纳了。

今年9月,药明生物宣布与科望医药达成多项战略合作。根据协议,药明生物将吸纳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建成大分子开发和GMP生产服务基地。同时,药明生物将作为独家CDMO合作伙伴提供一体化研发和生产服务,保障科望医药全球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和生产需求。

在基石药业之后,和铂医药于11月1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药明海德(药明生物与海利生物合资成立的一家疫苗CDMO)订立资产转让协议,将出售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总代价为人民币1.46亿元。

和铂医药资产转让协议的理由及裨益 来源:公司公告

可以明确的是,类似这三家Biotech的艰难遭遇未来还会继续上演。但为了活下去,这些决策或许也是无奈而正确的选择。

科望医药将工厂卖给药明生物,能够换来全球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和生产需求得到保障,和铂医药虽然将生产厂房与设备折价出售给药明生物,但也能止损回笼现金。

不过,这也传递出了一个“寒气逼人”的信号:类似Big Pharma收割Biotech管线的戏码,正在CDMO收购工厂中再次上演。

二、从“砍砍砍”到“卖卖卖”,Biotech只为活下去

如前文所述,几乎每一家Biotech都有一颗向Biopharma转型的心,只不过不是所有Biotech都有这样的命。

实际上,目前仅有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少数Biotech能成功转型Biopharma,而且仍要面对商业化销售能力、产品同质化、现金流压力等诸多难题。

现阶段,大多数Biotech不仅没能成功转型Biopharma,反而由于商业化不佳、现金流紧缺,最终只能无奈裁员、收缩研发管线,或是停工卖厂、出售股权“自救”等。

例如,为了保持现金流的储备、削减成本,Zymeworks和蓝鸟生物就分别在今年1月、4月宣布计划裁员25%、30%;三叶草生物于今年6月宣布暂停3个临床管线投资,优先把所有资源配置给新冠疫苗这一项目,从而延长现金流抵御寒冬。

另外,今年6月,沃森生物宣布终止重组EV71疫苗的研发,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加之EV71灭活疫苗未来的市场竞争激烈;绿谷制药也提前终止了甘露特纳(GV-971)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正是受院内销售渠道受阻所致的现金流缺乏。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和铂医药。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03亿美元,这点资金只够再维持一年多时间。

为了回笼资金,和铂医药只能无奈开启“卖卖卖”模式:

4月7日,将CLDN18.2xCD3双抗HBM7022的开发与商业化的全球独家权益以最高3.5亿美元授权给阿斯利康;

10月10日,将处于临床后期的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HBM9161)在大中华区商业化独家权益,以最高10亿元的价格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

11月11日,向Moderna(莫德纳)授出公司专有的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HCAb,一次性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无论是“砍砍砍”还是“卖卖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Biotech“缺钱”。

三、结语

总体来看,不管是生产基地被CDMO收割也好,还是卖管线求生存也罢,Biotech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始终是市场最为关心的话题。

现阶段,Biotech走出了多种发展路径:或是坚持转型Biopharma,或是出售管线、被国内外Big Pharma并购,或是转型“CRO+Biotech”模式,或是更专注于研发创新、回归真正以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Biotech。

当然,商业模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未来就看哪家Biotech能真正活下去了。

(完)

本文所写的内容,不同投资者有不同的看法,难念存在争议性。由于粽哥阅历所限,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多多担待。

本文所提个股,不做投资买卖建议,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基石药业-B(02616)$ $和铂医药-B(02142)$ $三叶草生物-B(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