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 玄铁

10月末,沪综指一度跌至2885点,逼近4月27日创下的年内谷值2863点;本周重回3000点关口,“双底论”开始盛行。

A股提前见底有宏观逻辑

总部位于英国的《柯林斯词典》编撰机构日前发布了2022年的年度词汇:Permacrisis(长期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而言的长期危机则是美联储难测终点的加息周期,犹如头顶悬剑,无时非危。

周三(11月2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75%-4%区间。针对史上最快的加息速度,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鹰派演讲称:“将保持政策方针,直到工作完成。我们希望确保不会犯紧缩程度不够或过早退出紧缩政策的错误。”标普500收盘大跌2.5%,较上月13日的谷值尚有7.68%的涨幅。

美股是否见底,要看下次加息是否超预期。截至周五零时,英为财情的美联储利率观测器数据显示,在12月2日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是48%,明年3月16日升至5%至5.25%的概率是47.2%。另据高盛统计,从1960至2019年,G10国家的央行在大约15个月里加息了约200个基点(中值),其中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值为25个月。换言之,全球加息和通胀周期多数先于美国结束。同样,A股先于美股见底,并非运气使然。

在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股在2009年3月6日见底,沪综指同日最低点较2008年10月的谷值上涨逾三成,较美股提前4个多月见大底。历史未必重演,宏观逻辑则有惯性——既有逆周期调控催生的率先复苏的经济环境,更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政策救市信号一旦明确,存量加杠杆和增量跑步入场的井喷行情立马出现。

A股将以时间换空间方式调整

本周,沪综指触底回升,和4月谷底形成双底,截至周四的单周涨幅为2.81%。周四,沪综指下跌0.19%,扛下北向资金当日净卖出45.65亿元的卖压,如此特立独行的表现明显强于当日下跌3.08%的恒指,隐忧是反弹空间将受限于比价下跌效应。

外资缘何恐慌抛售港股,主因有三:一是香港加息策略与美联储同步,多数港股盈利却与内地经济高度相关,承受多重压力:跟跌美股的比价压力、加息带来的市场估值压力以及香港本地经济衰退的压力,香港第三季GDP同比萎缩4.5%,基本利率周四仍上调75个基点至4.25%,堪称“经济衰退+超速加息”的组合;二是增持美元现金是华尔街对抗滞胀的主流策略,中概股被视为可减仓的非核心资产;三是贸易摩擦升级是西方大国转嫁经济危机的必然路径,港股犹如“煤矿中的金丝雀”。若港股跟随美股大跌,或拖累A股,倒逼救市政策出炉。至于2885点是不是沪市铁底,目前难下定论,更准确判断是已在底部区域。

从历史经验来看,A股救市的重磅武器包括暂停新股和再融资发行、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组建国家队入市等,这是各方合力且全力救市的信号弹。不过,政策救市的意图绝非兜底,将某一点位硬扛成铁底,而是平滑熊市周期,避免形成千股跌停式踩踏效应。回顾始于7月5日的下跌行情,沪综指单日最大跌幅是8月2日的2.26%。弱市的窄幅波动性显示市场主力控盘到位,井喷式上涨行情短期难现,A股将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调整。

恒生AH股溢价指数创10多年新高

截至周四,沪综指、标普500和恒指的年内跌幅分别是17.6%、21.1%和34.4%,A股强港股弱的格局暗藏玄机。证监会日前强调,“要坚持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建议,海外投资者不要与内地和香港对赌。

恒生AH股溢价指数周一创下的年内峰值154.9点,为2009年3月10日以来的新高;周四收于152.3点,年内涨幅达3.6%。在147只同权的AH股中,A股较H股溢价率的中位数是117.5%,如此估值鸿沟是南下资金远多于北向资金的主因。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周四,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资金达16479亿元,持有陆股通市值20629亿元,盈利25.2%。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资金达25334亿元,持有港股通市值17531亿元,亏损30.8%。多年前QDII们出海,扛的是以国际视野进行价值投资,如今暂为笑柄。看来,定价能力抑或控盘能力才是赢家密码。这与其说是所谓核心资产策略的证伪,不如说是价值成长理念暂遇逆风。

日前,高层定调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基调,长远来看,必将催生一批新巨头企业,中国版“漂亮50”将因此崛起。但若是脱离企业盈利强拉股价,所谓的定价权终究是昙花一现。

(本文已刊发于11月5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