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三年,是旅行消失的三年。

根据文旅部数据统计,2022年的国庆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为4.22亿人次,比去年少了18.2%;大疫三年,旅游越来越难,出游人次与旅游收入均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文旅部公布数据整理

从数据上看,这份成绩单尽管出乎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国庆期间,中国有171座城市出现疫情,“非必要”也就成为了硬性规定,各地大面积倡导居民“就地过节”,大家出门旅游意愿大幅降低,毕竟谁也不想在旅游的过程中突然被管控。

疫情阻挡了大家出行的步伐,但是阻挡不了大家对旅行的向往,在过去的三年里,整个旅业也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大家追求的不再是“诗和远方”,近郊游、本地游也逐渐的开始“热”起来。

同样的,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国庆节假期7天,前往城郊公园、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公园的游客占比居于前三位,分别达23.8%、22.6%和16.8%。

除了短途游成为旅行的主要方式之外, “反向旅游”也登上了热门话题,大家开始从人潮汹涌的大都市走向“冷门”的小县城或乡村,来一场“不计划、不赶趟、不打卡”,说走就走的旅行。

“反向旅游”是指不再去消费高、人群密集的热门景区扎堆,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喜好去旅游的下沉市场——性价比更高、体验感更好的小城市。

根据携程发布的《2022年国庆预测报告》显示,国庆假期一些三四五线城市的星级酒店预定量有明显增加,比如曾经那个因为5万块就能买一套房的鹤岗,在反向旅游的带动下,就成为了国庆的热门城市,宜兴、绵阳等性价比极高的小城,也成为了反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在这三年里,成长于互联网的年轻人给旅游带来了更多的新玩法,当年轻人在谈论旅行时,已经不仅仅是去远方。我们出门的理由,也早已从某个城市、某个景点变成一场音乐节、一个艺术展、一座博物馆甚至一样时令美食——不拘一格,玩法更多样,年轻人的“旅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

年轻人在旅行中的自我定位从过去的“参观者”变成了如今的“体验者”, 希望亲身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感受最地道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特色美食,熙熙攘攘的菜市场,美味飘香的夜市,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巷尾,都是一座城市华丽外衣下的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从“文和友”、“茶颜悦色”,到疫情后崛起的“米粉街”,以及入夜后人声鼎沸的路边摊,长沙凭借着浓厚的烟火气,成为了年轻人心目中最具烟火气的城市。同时,重庆、西安、成都、贵阳等城市也为旅行者留下深刻的“味蕾印记”,成功挤进前五。

周边游与反向游成为新的热潮之外,背着帐篷走到哪儿住到哪儿的露营旅游也开始火爆起来,美团平台的数据显示,国庆期间露营订单量相比“五一”假期上涨410%,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自年初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的露营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据艾媒数据中心的预测,2021年我国露营的市场规模299亿,到2025年预计达到562亿,年复合增速超过15%。

结语:

疫情三年,无疑对整个旅行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需求、产品结构以及出行抉择和偏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化旅游模式和热门景区正逐渐被更多个性化、多元化、即兴化的旅游模式和产品所替代。

但无论如何,旅行始终都是一种“自由的移动”,我们短暂离开自己所在的城市,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体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并为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改变自己带来一些许可能性。

旅行不仅仅是消费,更是一种精神生活,我们更期待疫情过去,那时候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用担心流调,不用害怕隔离,我们可以放开步伐,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可以在在如画的桂林山水里,把生活过成一首山水田园诗!也可以在广袤的新疆沙漠里感受祖国的雄浑壮阔。我们还可以走向世界,去希腊看欧洲文明的起源,可以去布拉格,尽享其沉淀千年的浪漫因子,在布拉格的千年城堡里寻找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去追寻卡夫卡的艺术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