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反做空研究中心综合自星空财富、开菠萝财经、公司资本论、雪山财金、深蓝财经

近日,“酱油茅”海天味业深陷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

据某博主爆料,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上只有原料水、大豆、食盐、砂糖、小麦,而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还含有食品添加剂。

该消息一出,瞬间将“酱油茅”海天推到风口浪尖。随后,海天味业一周内连发两份声明,并称其“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同时食品协会也出来给海天“站位”。但这似乎并未平息该场舆论危机风波。在网友讨论帖中,部分网友表示将会把海天的调味品换成其他品牌。

让人不解的是,具有民族品牌“美誉”的海天,为何两次澄清都未平息添加剂事态?海天味业到底怎么了?这背后又将有何隐情?

“海天事件”的来龙去脉

“海天事件”的起点,要追溯到2022年9月10日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发布的一期“合成勾兑酱油”视频。

在视频开头,辛吉飞表示,勾兑醋/酱油是一些不正规的饭店老板和厂家的常用伎俩,随后他拿出几样添加剂,制作起了勾兑酱油。“盐50g,小长粒味精50g,吃了头发掉光,呈味核苷酸二钠5g,千万别整多,是味精好几十倍的威力,高浓缩酱油香精一小管,焦糖色素50ml,果葡糖浆增加浓稠度,再兑点真酱油,厂家还会放点防腐剂,要不容易坏。”

辛吉飞在视频中没有提到海天酱油,不过,后续一些博主在相关主题的视频中,标注了“海天”的名字。事情一经发酵,有网友开始拍摄将海天酱油倒入下水池的短视频。

2022年9月30日,海天发布声明,称部分短视频账号利用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制造焦虑和恐慌,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黑化中国食品安全;为了博取流量,甚至将明显造谣的“酱油致癌”“吃酱油掉头发”“坑害国人良心何在”等标签直接扣在海天产品身上。

站在危机公关的角度,公关行业人士麦子不建议当涉及整个行业的质疑声出现时,一家企业第一时间站出来回应,反而很容易成为消费者表达情绪的发泄对象。

在麦子看来,一份声明“最重要的目的是安抚公众情绪,讲清楚事情真相,让大众对企业形成正面的认知”,但海天的声明把核心点放在了追责上,“在大众消费者心中,指出行业问题的人带有‘正义’的滤镜,这时候,海天将这些人‘一棍子打死’,属于‘火上浇油’的操作”。

事情并没有结束。从2022年9月末到10月4日,多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晒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购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对比,流传较广的是在日本购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中只有大豆、小麦、食盐、砂糖等原料,而在国内购买的海天酱油,除上述原料外,还有多种添加剂,从而引发了大众对海天酱油“双标”的质疑。

2022年10月4日,海天再次回应,对添加剂和标准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一,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中。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是误解。其二,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所不同,说是一国(地区)一标也一点不过分,这不意味着出口的就一定都比国内的好。

海天称,有些网友企图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

“第二次回应,是又一次的火上浇油。”麦子称,海天把自己上升到民族企业的高度,把网友的质疑说成是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对立,这是一种“拱火”的行为。和过去不同,今天的消费者有充分的发声和沟通渠道,同时也更具有维权意识,企业应该平视消费者,而不是高高在上。

2022年10月9日晚间,海天味业603288.SH)也发布澄清公告,再次对“双标”一事进行回应: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和最初第一则声明相比,这次的澄清公告直接回应的舆情争议的核心,但今天的股市,却依旧没给海天味业一个“好脸色”。

今天上午,海天味业开盘大跌近8%之后持续下跌,跌幅在9%上下浮动。最新总市值为3483.3亿元,市值较开盘时蒸发了300多亿元。

而同为调味品股的千禾味业莲花健康却相继涨停。

海天“双标”了吗?

由于近代中国所遭遇的屈辱,国人对于“双标”简直是深恶痛绝。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有多么的刻骨铭心,如今我们对于“平等”、“对等”的渴望就有多么迫切和敏感。

这样的大背景下,已经有不少的国内外品牌,曾经因为“双标”遭遇过舆论危机。

这也是这件事能够引发这么大关注的原因。

行业龙头、国民大品牌、内外双标、民族情绪、食品安全……这简直就是踩中了所有的流量词汇。劲头可比“添加剂”效果好,国人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正像很多网友质疑的,难道中国人不配吃无添加剂的酱油?难道中国人的韭菜就这么好割?

首先,什么是“双标”?

双标就是,针对同样的人和事,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

如果单纯看产品名字,两个都叫“老抽王”,好像应该是同一款产品。可再看看价格,日本版本的老抽王单价核算人民币22块钱左右,而国内版本的老抽王只卖7块9。

看到如此大的差价,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双标貌似也没那么“刺痛人心”了呢?

这价格上就能看出来,这两个产品根本不是同一个等级的。

在国内海天也有跟日本的产品是一样的0添加酱油,例如海天0金标生抽,其配料表显示只有水,非转基因黄豆,食用盐(未加碘),小麦,白砂糖,酵母抽提物。

正如海天味业在披露的澄清公告中表示:“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可是在价格上跟日本的版本也基本相同,1瓶得卖到20块钱左右,这可真不便宜。

这么一看,是不是拿这两款成分一致、价格也一致的产品对比,更加合理呢?

大润发的里有十几块的冷鲜猪肉,甚至10块钱的冷冻肉,也有三十几块钱的生态猪肉,你不能盯着冷冻猪说大润发不卖新鲜肉啊?

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透着一些制造恐慌、博眼球的目的。

这里,笔者要声明真没有替海天洗白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咱们就事论事。实际上,也有不少网友后续晒出了美国、日本等超市售卖的海天酱油的配料表,与海天国内同款酱油的配料表一致。

另外,从企业公关的角度看,海天的此次公关无疑属于“自残式公关”。海天的错,不在双标,而在应对消费者质疑时展现出的遮掩和傲慢。

为什么会出现“双标”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因素很多。

1、国家间执行的标准不一致。确实有的国家要求会更加严格,出口到该地的产品必须符合这里的食品安全标准。

2、国家间标注标准的要求不一致。某些国家允许成分低于某一比例的不需要标出,在国内就要求全部列明。例如色素,国内要一样样列出来,柠檬黄,日落黄,亮蓝;但是国外可能只需要标注artificial color就好了。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是不是我们的要求更加严格呢?

3、商业需求。千里迢迢往国外卖东西,肯定是要卖质量好的或者价格有优势的。何况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差异化产品,出口产品的利润比在国内做更高。例如,同样做一个产品,国内2块钱的利润,国外5块钱的利润,你愿意往国外做还是国内做?当你有了5元丰厚的利润的时候,为了保住你的订单,你是不是得在质量上做的更好?

那为什么海天会“双标”呢?

首先合法性就不用再质疑了。因为海天在中国国内销售含有添加剂的酱油,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都是是在国家相关标准允许的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海天在国内销售的含有添加剂的酱油,都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

肯定有人会说,海天自己就是国家酱油相关标准的起草者。可是,行业头部企业协助起草行业相关标准,不仅酱油行业如此,中国其他行业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欧美很多行业也都是如此。关键是标准通过了,大家都严格执行了。灿灿敢毫不客气地告诉您一个尴尬的真相,不仅海天的酱油有添加剂,在中国销量前10的各种酱油,都加了添加剂。

同样,关于酱油能不能使用添加剂的问题,很多国家,包括这次消费者提出海天卖无添加剂酱油的日本,也是允许在酱油中使用添加剂的。

那么为什么海天在中国既卖有添加剂的酱油,也卖不含添加剂的酱油,而中国的消费者普遍的印象却是,海天对中国消费者只卖含添加剂的酱油?同样,为什么日本的酱油行业标准本身是允许有一定的添加剂的,海天在日本却只卖没有添加剂的酱油?

酱油行业中,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没有添加剂的酱油,从生产用料、制作工艺、生产周期上,都要成本远高于含添加剂的酱油,所以没有添加剂的酱油在价格上要远高于含添加剂的酱油。这个常识,不光在中国有效,在整个地球,只要生产酱油,有人吃酱油的地方,都有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天在中国市场既卖含添加剂的酱油,也卖不含添加剂的酱油,而中国的消费者普遍的印象却是对中国消费者只卖含添加剂的酱油呢?答案就在于中国消费者普遍愿意(或者说只消费得起)买便宜的酱油。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的前提下,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当含添加剂的酱油在中国市场销量远高于不含添加剂的酱油时,作为生产厂家的海天,自然会将含添加剂的酱油作为中国市场的主力供应产品,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吧?至于不含添加剂的酱油,虽然也在卖,但是基本上只有对品质要求特别高的消费者才会刻意去关注、寻找、购买,而普通消费者,基本上就选择性眼盲了。

同样,既然日本酱油的行业标准是允许有添加剂的,为什么海天在日本不卖含有添加剂的酱油,只卖不含添加剂的酱油呢?真相也很简单,海天也想卖呀!虽然行业标准允许有添加剂,但是日本消费者普遍更愿意买不含添加剂的酱油。不光是海天在日本不卖含添加剂的酱油,日本的酱油厂家也都不愿意生产、销售含添加剂的酱油。含添加剂的酱油在日本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买!

另外,其实添加剂是国内酱油行业的产业惯例,大家真的没必要那么担心。

此次被大家广泛讨论的“海克斯科技”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诸多质疑和长期积累的不信任感的又一次爆发。

但是这些话题背后也难免存在,夸张、以赚取眼球获得流量之嫌,“科技与狠活”其实是在贩卖食品安全焦虑。

对于“双标”的这块民族“逆鳞”,也要保持冷静,不要这么容易被干扰,要学会分辨,要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

现在国人在这种民族情绪的话题上,太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了。而真相往往很简单,但是一旦被民族情绪裹挟,大部分人就看不见。

就比如最近OPEC+坚持减产的事情上。大家都觉得OPEC+打了漂亮国的脸,加剧了他们的通胀。我们很多人就开心的不得了,仿佛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你看,漂亮国不成了吧,人家不给他面子,联手要跟你对抗!”

可大家别忘了,我国也是能源进口国,OPEC+坚持减产国际油价就会上涨,所以我们本来这轮要下调的成品油价格,很可能要搁浅了。所以,大家在开心什么呢?

结果小丑就是你自己,看热闹的人,自己也是个热闹。

海天没解释清楚的三件事

对于海天接连的两次回应,许多消费者并不“买单”,主要原因除了“双标”问题外,还有三个关键问题,海天在回应中并没有阐释清楚。

第一个问题是,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否安全?

“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剂量内,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阮光锋向开菠萝财经解释道。

而“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曝光的很多问题,例如用三花淡奶伪造羊肉汤,本质是违规滥用添加剂导致的。“只要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范围,或者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量(即‘超标’),或者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都属于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阮光锋称。

非法添加物也是不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恐惧感的来源。比如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以及“皮革酸奶”中添加的工业明胶等。

因此,添加剂并没有那么可怕,但要警惕的是过量、滥用添加剂,以及非法添加物。

第二个问题是,“零添加”就一定更安全、更好吗?

海天在公告中称,海天早在十年前就已推出零添加产品。但阮光锋认为,规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安全的,“零添加”并不会使得产品更安全。同时,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至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几乎不可能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即使是纯酿造酱油,通常也会用到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这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阮光锋认为,企业大肆宣传推广“不含防腐剂”、“零添加”产品,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好的。

第三个问题是,海天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如何让消费者信服?这样的情况下,添加剂“合法合规”,还能完全让消费者满意吗?

2022年10月5日,在海天发出第二份声明的3分钟后,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发布声明,称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但随后有网友发现,中国调味品协会酱油专业委员会名单中,主任委员就是海天味业的董事长庞康,秘书长也来自海天,于是引发了又一轮对海天的质疑。

同时,根据国家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可发现,《酱油质量通则》的主要起草单位正是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据悉,该标准草案应该是准备替代《GB/T 18186-2000 酿造酱油》,于2009年7月31日下达计划,目前处于批准阶段,下一个阶段是发布。发布后,即成为正式实施的国标。

来源:公开信息

麦子认为,想要平息大众的质疑,应该由不涉及到此次事件且与海天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做公证,例如具备公信力的食品检测机构或是工商监管部门,否则反而会加重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还有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海天可以请消费者作为代表当面沟通,比如邀请食品饮料行业的博主走进企业,直接与企业代表沟通。

另一位公关人士秦涛则称,海天本可以在讲清楚消费者关心的核心问题之后,再顺势对行业常识进行科普,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辨别产品,提供一些有帮助的信息,“但从两份回应来看,海天错失了这次机会”。

“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海天”

“海天事件”之后,有的网友说要换掉自家的海天酱油,还有的网友称,幸好早就不吃海天了,有的甚至把家里的海天酱油倒进下水道......

但事实上,即便如此,你可能仍然逃不过海天酱油。

海天味业的官网曾经有句广告词: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海天。

这句话并不是夸张手法,而是纪实文学。

海天味业是国内调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据其2021年年报称,海天味业全年酱油产量265万吨,销售量为266万吨,产销量连续二十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并遥遥领先,品种覆盖高中低各个层次、各种口味和多种烹调用途。

而这一年,中国的酱油产量为788.15万吨,出口量为18.34万吨。也就是说,仅海天生产的酱油,就占中国2021年全年酱油产量的三成以上。而这还不包括海天味业海外的销售情况。据海天味业官方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外,据东兴证券相关研报显示,2020年,国内酱油市场中,海天的市占率高达17.7%。虽然看起来貌似并不是很高,但需要知道的是,我国酱油市场集中度较低,17.7%的市场率已经是行业第一了。是第二名中炬高新的4.7倍,是第三名李锦记的6.1倍,是千禾的11.8倍......

如此来看,市占率遥遥领先其他品牌的海天味业,在酱油领域毫无疑问是绝对的龙头。

海天味业的产品还不止是酱油而已,耗油、调味酱也同样产量巨大。年报显示,海天耗油是海天味业的第二大单品,总产量达96万吨;海天调味酱也是处于领先地位,总产量达30万吨。

有网友可能不服了,市占率高怎么了,我不买不就行了。

那只能说太天真了。

中国酱油市场三大消费渠道分别为餐饮、家庭消费、食品加工,其中可以主动选择的家庭消费只占了30%,另外70%只能被动消费。也就是说,就算消费者主观上不选择海天酱油,但是在外堂食、点外卖的过程中,都极有可能被动的消费海天酱油。

海天味业在餐饮渠道的销售占比高达60%左右。据东兴证券研报分析,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主要由餐饮连锁化以及外卖所推动,企业更重视调味品的普适性和性价比,也更倾向于一站式购买。而在餐饮渠道,海天味业的地位难以被撼动。

更绝的是,海天甚至还和新东方厨师烹饪学校达成合作,学校教学使用的产品全都来海天,这也意味着,从学校培育出的众多厨师们,也习惯于使用海天的产品,毕业后,这些厨师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餐馆工作,也将使用的海天产品,带向各地的餐饮界,喂进各地消费者的嘴里。

据新东方烹饪学校统计,目前,学校已经培育出了超过60万名厨师。

“有人之处,就有海天”。在消费者不知不觉的时候,海天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角落了。

为何海天会引发“信任危机”?

酱油起源于中国,距今1800年前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酱清、豆酱清、酱汁、清酱”制作。时至今日,酱油已经成为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酱油虽不起眼,却是一门好生意。2020年酱油在调味市场的需求占比为60%,远高于同为调味品的醋。而以卖酱油起家的海天味业,更是被誉为“酱茅”。海天在2022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继续保持在调味品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其中海天酱油产销量连续25年名列行业第一。

正是这个走进千家万户且十分赚钱的“国民产品”,在此次翻车事件中,才会在消费者中产生如此大的“信任危机”。

从财报来看,海天从2021年起业绩就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约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归母净利润约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这是海天上市以来的营收增幅首次下滑至10%以下。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净利润为33.93亿元,同比仅增长1.21%。其中酱油营收74.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05%,同比增长6.81%。

但与竞争对手相比,海天的营收体量可谓惊人。根据财报,千禾味业上市后收入从2016年7.7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9.25亿元,至2022上半年实现营收10.15亿元,也只有海天的1/25。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刚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21亿元,2022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1.19亿元,只有海天的1/33。

对于业绩增速下滑,海天味业称,国内疫情多点爆发,餐饮行业遭受冲击,居民消费需求疲软,公司的产品订单出货量放缓。在成本端,大豆、白砂糖等核心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加大。

对此,海天的解决方案是涨价。2021年10月12日晚间,海天味业发布公告,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提高幅度为3%-7%不等。然而,从业绩表现看,似乎并未达到提价预期。

通过历年提价复盘,不难发现海天无论是基本面还是盘面表现都较为靓丽。2016年12月底,海天产品提价,2017年3月底完成,2017Q1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1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65%,毛利率环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44.69%;同样,2014年11月海天开始提价,次年完整财年财务数据表现靓丽,2015年海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06%,毛利率达到42.22%,同比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而此次提价,从半年报表现看,业绩增速并未恢复“双位数”,毛利率也出现下降。这似乎说明,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提价效用或在大幅递减。

继续维持较高营收水平的同时,海天的广告投入在业内也一直较高。2016年至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年广告费平均为4-5亿元,6年半总计花费近29亿广告费。而千禾2021年,包括广告费用在内的整体销售费用为3.88亿元。

高企的广告费下,近两年,海天味业却屡陷食品安全舆论危机。

2016年9月,《消费者报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21款酱油,包括8款儿童酱油,7款生抽,还有厨邦、海天、珠江桥、味事达、加加、欣和等6款老抽,检测其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其中海天、味事达、邦厨等老抽产品均被检测含有该物质。

来源:消费者报道

据悉,4-甲基咪唑被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确定为第2B类致癌物质,即对动物有明确的致癌性,并可能令人类致癌。但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FAO/WHO)指出,一般的食用分量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问题。

从以上检测结果看,如果食用海天15毫升,或已超过美国加州规定必须警告的29μg(微克)的参考值。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检测结果时间点为2016年,现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有待相关权威机构进一步验证。

2019年,海天味业旗下一款200毫升的海天妈爱宝宝儿童拌饭酱油引发争议,有营养师仔细分析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发现,这款酱油每毫升的钠含量高于普通酱油。2020年9月,有媒体报道,湖南一位消费者爆料自家的海天酱油,开瓶不到一周生蛆,海天味业解释称与消费者储存不当有关。而在黑猫投诉上,有针对海天酱油的113条投诉与生蛆有关,投诉时间集中在今年夏季。

海天更需担心的是,是否跟得上消费者的口味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消费者家里用的调味料更多是酱油、醋、盐等单一调味品,但随着传统调味品的渗透率已接近100%,进入盛极而衰的产品生命周期。

自2020年以来,疫情背景下,一部分年轻人养成了在家做饭的习惯,酸菜鱼调料、麻辣香锅调料、酸汤肥牛调料等复合调味料开始发展起来。而海天也在努力追赶这一趋势,到2022年上半年,虽然品类依旧以酱油为主,在营业额中占比达59.05%,其他品类的收入却同比上涨39.02%,占整体的12.33%。

当人们拥有更多选择时,海天是时候思考如何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了。

但是这轮危机最终对海天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呢?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能见分晓了。

在2022年10月9日晚间,海天味业再一次回应了这一事件,很明显,海天味业不希望因此事件对公司的股价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希望能积极护盘。

不过,投资者们是否买账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