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百度的一举一动,一直牵动着大众的神经。不过,如今的百度,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带着“众里寻他千百度”情怀,专注搜索引擎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个已经转型,以人工智能、云计算、自动驾驶等为核心战略的科技企业。

近年,“云智一体,深入产业 ”的战略,在百度世界大会等公共活动上,被频繁提及。其中的“云”,指的就是百度智能云服务,而“智”则是指百度依托产业、落地技术应用的人工智能。

不过,垂直聚焦在AI上的百度云,也因为其定位的局限性,正在拖慢其发展的步伐,市场地位处于行业垫底的尴尬位置。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2年)》显示,以阿里云为首的“四朵云”几乎占据国内云服务市场的80%份额,其中百度云以9%市场份额位居第4。

很显然,这与市场对于这位科技巨头的期待,相差甚远。而且,也与百度在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影响力,并不匹配。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值得百度反思,更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行业格局已定,百度智能云难保头部阵营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Gartner的数据,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市场规模已经增长至90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左右,总体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国内云计算行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云计算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达3229亿元,较2020年增长54.4%。

不过,在市场份额Top排名上,百度甚至榜上无名。其中亚马逊排第一,拿下了38.92%的份额,接着是微软排名第二,份额为21.07%。即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三成的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也不及10%,位居全球第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条高速发展的赛道,国内市场同样竞争激烈。除了华为以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山等科技巨头公司均未缺席,而以阿里云为首的“四朵云”几乎占据国内云服务市场的80%份额。

由此可见,云计算赛道的全球格局、国内格局基本定型。甚至陷入高手过招、寡头征战的局面。而险些被挤出榜单的智能云,行业地位也正岌岌可危。

据了解,百度智能云是百度移动生态的“三大增长引擎”之一,与移动生态、智能驾驶,均被视为百度的“现金牛”业务。据今年8月底,百度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情况,其营业收入下降了5%,至人民币296.5亿元,但归属百度的净利润转亏为盈为36.4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5.8亿元。尽管整体净利润扭亏,但是细分至对应的营收构成,却不免令人担忧。

财报数据显示,百度核心第二季度营收为232亿元,同比下降4%。细分看,百度第二季度的网络营销收入为171亿元,同比下降10%。非网络营销收入为61亿元,同比增长22%,主要是受到百度智能云和其他人工智能业务的推动。作为百度营收的基本盘,其网络营销营收贡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整体营收出现下滑,却是因此而起。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营收结构的健康度。

要知道,近年百度智能云及其它人工智能业务是百度重金押注的板块,但是无论是其营收规模,还是增速,都无法阻挡整体业绩的下滑。这似乎也预示着,智能云相关的业务,并没有成为百度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甚至对于业绩大盘的贡献,颇有些入不敷出的意味。

云智一体,是精准定位还是规模枷锁?

众所周知,早期的百度,是一个全品类的大盘子。基于搜索引擎服务的百度,并不像阿里有电商基因、腾讯有游戏基因一样,拥有丰富的行业2B资源与云计算落地场景,甚至不像它们,在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上,对云计算有着十分刚性的需求。

据了解,阿里早期发展云计算的诉求,就是应对电商的季节性,因此才得以用自营业务来进行云计算业务的落地、系统搭建与优化进行测试、迭代、升级,商业模式验证。不难看出,阿里云目前在国内位居行业第一、在全球位居第三的行业地位,也是基于阿里商业大厦的坚固根基使然。

无独有偶,腾讯需要依托大量云计算服务的游戏生态,以及基于其“连接”定位的金融、交通、电商的衍生服务,也对云计算有着天然的需求,更让其布局云计算有了用武之地。

而且,随着微信推出公众平台、视频号等拓展产品,加上其开放平台无所不能,让其对云计算服务的自身需求,也有增无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腾讯云的发展速度也能十分迅猛了。

反观百度,一方面是因为其垂直应用的基因、资源略显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相对阿里、腾讯入局云计算的时间,百度算是后起之秀,加上其早期布局垂直赛道的团购、医疗等并无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也难以找到与阿里、腾讯类似的应用场景。

而直至其人工智能相关业务逐渐成型,百度智能云也才有了发挥空间,云智一体的发展策略也逐渐清晰。由此,百度智能云也陷入了一个发展困境,那就是只能在目前热度尚且不足的人工智能赛道寻求产业层面的增长。只是,这样的定位虽然十分精准,却限制了其发展速度与规模,甚至成为了制约百度云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头部企业相抗衡的无形枷锁。

因此,当我们看到了百度智能云本身保持两位数增速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其仅有数十亿的营收规模,与整个公有云数千亿的规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坊间也有人如是说,百度智能云一直活在百度光鲜的财务报表之下,经不起横向对比。

而且,对比阿里云、腾讯云多元化发展云计算业务,百度智能云似乎除了有百度尚且值得称道的AI加持,其它方面的优势也寥寥无几。

押宝工业互联网,成色几何?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百度的发展一直是在核心人才的推动下完成的。2016 年,百度宣布进军云计算市场,由张亚勤、尹世明二人带领百度智能云团队,打开局面。

错过最佳入局时机的百度,持续2年多处于 IDC 报告的 "other" 行列,直至2018年,跻身 IaaS+Paas 厂商Top5,但是市场份额依然不及5%。

正当百度智能云的发展步入正轨,甚至渐入佳境之时,百度的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让其内部风向发生了巨大转变。过去注重销售的百度智能云,也逐渐转型了以技术为导向。彼时是2019 年 9 月,百度宣布智能云与 CTO 体系融合,尹世明转而向王海峰汇报工作。随后一个月,张亚勤从百度退休。期间的组织异动与人事更迭,已经影响到了百度智能云的营收。

由此,百度智能云的规模增速,也进一步放缓。甚至其过去在销售方面的激进,也逐渐变得沉稳。以技术为导向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虽然正面拉升了百度智能云的技术口碑与服务品质,但是也在销售层面,让其落后于其它竞争对手,连增速也显得差强人意。

在一系列调整与变化之下,百度智能云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而在扭转局面方面,百度选择的策略是避开了阿里云、华为云等头部玩家布局的政企领域的竞争,选择了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息息相关的工业领域。

而百度智能云在2021年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品牌“开物”便是为此而来。据了解,百度智能云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全新升级为开物2.0,覆盖质量管控、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生产制造等9大领域,累积了超过200个工业解决方案,沉淀了3.8万个工业模型。

但是,百度智能云押宝工业互联网,也将面临可以预见的困境。甚至整个工业互联网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是摆在百度智能云“开物”面前的拦路虎。

首先,工业互联网是在消费互联网之外的另一个应用场景,需要有对应的行业生态与之匹配。例如,目前相对起步更早、更为成熟的,有青岛的世界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以及拥有诸多成功实践模式的酷特C2M平台、双星4.0工厂等。

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基于对传统工业链、对行业痛点有深刻的理解。而百度智能云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之一,显然在产业、行业基因上存在不足,加上其作为开放平台,需要整合无数行业,更对其如何与不同行业之间无缝衔接,实现落地应用,带来巨大挑战。

其次,行业软硬件人才稀缺,也是不可忽略的挑战。此前,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2020)》对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供需、培养与就业现状等内容进行了剖析,指出我国工业互联网带动国内就业人数显著增加但相关岗位规范化程度较低,导致人才供需两端匹配度不高。由此,也将为百度智能云的开放平台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带来了难度。

再次,在消费互联网生态下,人们对于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更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而由此带来的构建数据安全体系难度,也足以预见。而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数据面临的安全风险隐患日益突出,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引入了新的数据安全风险隐患。

因此,百度如何在技术上更胜一筹,在保证技术落地应用的同时,能够顺应大众对于信息、数据安全的心理诉求,也将是其未来能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结语

百度对于技术的执着与坚持,难能可贵。可喜的是,在其不断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积累了大量行业资源之后,其AI技术、智能云服务也逐渐在走向落地。但是,很多时候,过于沉迷技术,似乎又让百度不自觉深陷其中,难于自拔。

在百度智能云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其战略调整,还是人事变更,都体现出了其在追逐技术口碑与市场份额之间的纠结,更凸显了其内部组织在追求长期主义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博弈。

也许百度智能云在市场份额榜单上的位置并不耀眼,是其理性的选择了“长期主义”所致。如此看来,百度或许坚信,其已经错过的那些市场机遇,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双倍的赢回来。

只是,在云服务赛道头部地位难以自保之时,百度智能云企图在未来扳回一局,谈何容易。或许,成为百度AI的陪衬甚至嫁衣,才是百度智能云的最终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