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些年,疫情的反复正在倒逼我国互联网相关行业加速成长,互联网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据统计,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元左右,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至15000亿元。

不过,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却并没有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而迎来转机,平安健康就是其中的代表。财报数据显示,作为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平安健康已经连续八年保持亏损状态,更在近两年创造了亏损新高,市值也随之持续走低。

同时,平安健康的转型之路也并不顺利,始终收获甚微、阵痛频频。互联网医疗行业洗牌仍在继续,高举转型大旗的平安健康面临着重重压力。未来,平安健康是否能够走出盈利困境?又是否能够成功转型破圈?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亏损仍在继续、市值持续走低

近期,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平安健康营收总额为28.28亿元,同比2021年上半年的38.18亿元大幅降低了25.94%。总营收缩水的同时,平安健康也没能实现盈利,报告期内平安健康净亏损总额共计4.26亿元。

事实上,细数平安健康近些年的财报数据,不难发现企业亏损已成常态。2015年到2020年,平安健康年度净亏损总额始终保持高位,数额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2亿元、7.47亿元、9.49亿元。而今年3月,平安健康发表的2021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度平安健康净亏损总额高达15.39亿元,同比2020年大幅增长62.3%,一度刷新历史新高。

换句话说,截止到今年,平安健康已经连续亏损8年。并且据统计,2014年底至今,平安健康的累计亏损总额已经超过了60亿元。如此之大的亏损压力实在令人担忧平安健康的经营状况。已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平安健康的业务营收结构来看,平安健康想要实现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业务结构上,当前平安健康主要依靠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两部分。其中,健康服务业务板块收入占据总收入比例60%,2022年上半年收入为16.96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32.0%,业务发展已然是疲态尽显。不过,根据平安健康的发展战略来看,平安健康正在从以向C端用户卖药为主的健康服务转向B端市场医疗服务。

遗憾的是,平安健康主要发力的医疗服务业务也没能按照企业预期成长,并未支撑起企业的业绩数据。今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医疗服务业务板块收入占据总收入比例40%,环比下降8.4%,毛利率为39.1%,相比于2021年同期下降了6.1个百分点。可见,医疗服务在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成为挽救平安健康的救命稻草,盈利难题恐怕还将长时间伴随着平安健康。

祸不单行,在平安健康深受连年亏损难题困扰时,平安健康的市值也随之持续走低。平安健康股票(平安好医生)的股价今年以来始终呈现下跌趋势。截至9月30日收盘,股价已经下降至14.8港元/股,今年以来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30%,总市值更是跌至165.6亿。

而此前,平安健康IPO发行时市值约580亿港元,在2020年更是一度创下了1300亿左右港元的市值峰值。相比于曾经的辉煌,如今平安健康的市值已经蒸发超过千亿。足见资本市场已经不看好平安健康的发展状况。

对于股价下跌不止的情况,平安健康资深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臧珞琦做出回应道:“股价短期波动并不能代表公司长期价值,相较于股价变化,公司更关注实质价值”。这样不轻不重的回应实在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对于平安健康未来发展,业内人士还是普遍持有质疑的态度。

亏损压力持续八年、股价腰斩式下滑、市值蒸发超过千亿,平安健康的发展状况实在不容乐观。无论是发力医疗服务板块,还是关注企业实质价值,平安健康都需要尽早找到“健康”的盈利模式。但愿平安健康能够顶住当前压力,早日实现扭亏为盈。

平安健康业务难做、转型效果甚微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在线诊断治疗与线上预约业务需求有所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监管政策不断缩紧、市场信任程度偏低、获客成本增长等难题。因此,尽管行业市场空间广阔,但实际上行业隐忧重重,平安健康业务实在难做。

2018年至今,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多个关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发布于2022年3月中旬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文件也将互联网诊疗纳入了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专业人士指出,该政策对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疗利好,但对以平安健康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型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业务开展却带来了新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第三方平台型互联网医疗企业影响最大的文件是,今年5月9日发布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说明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监管政策再次收紧,这无疑对平安健康主营的“卖药”健康服务带来了较大限制与冲击。

除了有关部门不断收紧监管政策给平安健康带来的压力之外,目前平安健康还面临用户对于线上诊断效果不信任的难题。

据统计,截至今年我国使用线上诊断服务的用户人数仅占市场10%左右,平安健康线上平台的线上问诊付费服务的付费用户转化率也没能突破25%,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另外,不同于身处同一赛道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平安健康背后没有十分稳定的流量入口,即使可以获得一部分来自平安健康的导流,但仍然缺乏流量获取优势。

因此,想要继续发展体系外用户,平安健康就需要面临挖掘公域流量的压力,而随着线上流量价格增长 ,平安健康的C端获客成本也随着攀升。

在政策收紧、获客难、成本高的行业背景下,第三方平台型互联网医疗企业实在难做。因此,想要实现破圈突围,平安健康就急需整合现有资源、寻求差异化发展。平安健康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一直在企业转型上发力。

最明显的是,平安健康正在从以C端市场为主的业务结构转型为以B端市场为核心的新业务结构。据悉,平安健康想要形成HMO“联合健康”的经营模式。不过,由于国内外市场大环境不同,HMO模式目前还没有成功在我国本土化的先例,行业内外人士因此对于平安健康的转型保持高度质疑态度。结果也确实不出所料,截至目前,平安健康的转型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落地效果。

当前平安健康的B端业务大客户超过一半都来自于背后平安集团的扶持。平安健康排名前五的大客户,三家分别是平安寿险、平安银行、平安产险,都来自于“平安系”。也就是说,平安健康的B端业务仍并不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即使已经以独立企业身份在港交所上市,长时间内仍需平安集团输血给养,恐成平安集团最大累赘。

同时,平安健康当前的大部分业务仍然来自C端市场,B端用户的付费能力也明显弱于C端,业务营收更是“跌跌”不休,可以说是转型阵痛不断。不得不提的是,在转型效果甚微时,平安健康似乎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频频传出虚假宣传丑闻。

今年1月中国经济网报道,平安健康上海分公司因为在商城APP中投放了“ 所售普通食品却称令肌肤弹性紧致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商业宣传,被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去年,更是因为虚假宣传收到了4次相关行政处罚。2019年和2020年间,该公司也累计被罚款了33万元。多次虚假宣传行为背后,不难看出转型中的平安健康十分焦虑。

大环境之下,平安健康业务难做的事实难以改变,但关键在于平安健康如何基于自身条件应对挑战、寻找业务增长点。或许转型能够为平安健康带来新机遇,不过持续发力的转型尚未带来明显成效,未来平安健康能否顶住压力落实转型还尚未可知。

结语

无论如何,互联网医疗行业仍然是未来整个医疗行业的大势所趋,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平安健康作为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尚有一搏之力。问题在于,长期亏损给平安健康造成的压力短时间内难以缓解,未来的转型之路也存在诸多未知数。

新的机遇与挑战之下,寻找盈利渠道、打造优质经营模式对于平安健康而言,是一场很长的战役。但愿平安健康能够顶住重重发展压力,保留耐心,持续深耕互联网医疗。也希望平安健康转型之路尽早收获成效,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