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的古法红糖、丹东地区的牛奶味草莓、广西钦州市横山村的海鸭蛋......7月以来,央视新闻联合拼多多,共同发起“我们村里喜事多”公益行动,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当代年轻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追求甜蜜生活事业的故事。

这些案例的主人公们,往往有着大城市求学、生活的背景,最终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干出了一番事业。这个央视连载多期的专题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逃离北上广”的自嘲,到 “成为新农人”的实际行动,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反哺他们曾经眷恋和热爱的乡村。

《2022小城青年择业倾向洞察》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年就业正在回流家乡,“稳”和“平”是他们选择就业的真实写照。在受访者的回答中,和家人在一起幸福感高、生活节奏慢、物价和房价低,排在选择二线或以下城市就业选项原因的前三。

随着交通的便捷和互联网的发达,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不再遥远。助农电商平台带来了乡村产业信息化升级和就业新路径,吸引和帮助更多毕业生回到家乡,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强大活力。

回乡创业,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

过往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让乡村人口持续呈现流出状态,城市有更为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大城市里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汇集于此,虽然就业、创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很多,但相应的门槛也高,对于从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来说,适应大城市的快节奏、适应奋力打拼,忙忙碌碌的日子,需要很大的机遇和勇气。

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凸显,从中央到地方,多种稳就业政策持续加码,通过多种渠道释放就业市场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年轻人的就业心态也在发生转变。有第三方平台针对返乡就业发起的调查显示,职场人对回乡就业的认识偏理性,近90%的讨论者并不认为年轻人回老家是“没出息”。

与之相配套的是,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加码,努力为返乡就业人才提供满意的工作、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未来预期。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推行回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重点对回乡创业的贷款给予贴息;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

除了回乡创业外部环境的改善,真正推动年轻人回乡潮的,还是人口的社会结构、受教育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离开家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收入低机会少,城市打工收入高机会多。这部分人离开农村,进入繁华的大都市,确实是在当时比较现实的选择。

现如今却不一样,很多走出乡村的,多是到大城市求学,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拨人,他们年轻、有知识、有思想,选择留在大城市,是因为城市能够提供发挥他们专长的空间,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的新变化是,非一线城市产业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家乡发展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返乡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于是,回乡创业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故乡的优质企业、新型农业平台等等,正成为毕业生返乡后的落脚地。在政策扶持和家乡新事业推动下,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把自己对事业的愿景,与家乡建设联为一体。

游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家乡还是那个陈旧、封闭、年轻人渴望外出闯荡的乡村。回到家乡做什么?这是很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前就开始考虑的问题。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迷茫,导致许多年轻人“近乡情更怯”,迟迟不敢付诸行动。

故乡是养育年轻人成长的那抹乡愁,是离乡打拼人们的精神家园,但她能否承载起年轻人事业的舞台?

夕阳斜照乌衣巷,沧海桑田多变幻!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建设,许多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这里,有一批归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做的有声有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自称为“新农人”。

早晨7点半,夏书艳会准时到达离家不远的农业种植产业园区,三年前,她来到这里管理番茄,夏书艳说,自己的工作就像护士一样,只不过需要呵护的对象是——番茄。

上班时,她会先换上工作服,戴上头套、手套,经过全身消毒进入宽敞明亮的智慧温室,总面积相当于600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一眼望不到头的番茄植株,有序排列其间。

这个位于山东德州边临镇西张村的番茄种植园区,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还会经常培训这些番茄“护士”,在提高工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指导自家的蔬菜种植,进一步改善家里的收入情况。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的一个村庄里,“新农人”何春梅完整地保留了古法红糖制造工艺,并用现代化手段传承了这份上百年历史的技艺。

借助电商平台打开销量,何春梅帮助古法红糖直连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消费者。无数场直播后,糖厂单季共销出100吨,在拼多多平台上何春梅的店铺取名“聚乡村土特产店”,已累计拼出10万+单。

红糖制作仅有打冷铲“翻砂”至今仍需人工来完成

在央视新闻的镜头前,何春梅说出了回乡创业最根本的原因:放不下年迈的父母,看着养育自己长大的手艺走向没落,心痛之下决定要留下,努力让乡村重新振兴起来。

家乡并不是没有好的商机和产业,缺乏的是人才和技术。当乡村的产业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家乡发展呼唤人才,支持青年人在各方面的实践和创新,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让返乡的新农人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乡村有特色的农业、手工业、制造业,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有待青年人来建设。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响应家乡的召唤,发展家乡事业,带动乡亲们致富。

“科技”是新农人的标签

以往乡村的落后情况,主要来自交通的不发达和消息的闭塞,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村村通工程让城乡间有了便捷的交通,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应用,则赋予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翅膀。

乡村有它的优势,乡村是个熟人社会,生活在熟人圈里,做事有人帮衬,生活意义感更丰富。这也是很多新农人愿意回乡创业的初始动力,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专业知识,回馈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

但乡村也有他明显的劣势,虽然道路畅通了,但能够辐射的市场不过是周边乡镇和临近的中小城市,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这已经是他们认知的极限。

但对于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深谙互联网之道的“新农人”来说,乡村的发展没有边界,科技互联网手段的运用,能让乡村摆脱传统的生产劳作方式,把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辽宁省丹东市黄土坎镇的葛显发,几年前还在外打工,现在他回到镇里承包了一片草莓大棚,从物理手段防治草莓病虫害,到科学调整草莓大棚的温度,再到借助拼多多电商平台打开市场销量,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草莓大棚经营者。

在葛显发的带领下,打工返乡的村民们尝到了丰收的喜悦,生活的甘甜。在一批又一批“新农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开创自己的“乡村事业”。

在助农富农、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拼多多不仅提供产品渠道、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支持,还为新农人提供最为需要的资金支持。

为解决云南省云龙县产业发展困境,拼多多捐赠240万元资金,在徐琨斌的厂区内设立助农车间,帮扶企业建设了一条现代化生产线,促进本地特色火腿产业升级,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科学生产转型。

现如今,诺邓火腿已远销广州、上海,乃至海外。徐琨斌说:“以前火腿是整根卖,销量并不好,后来通过电商平台了解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小份包装,现在年销量已经达到3万条火腿了!”

对于回乡创业的新农人来说,家乡的特色产品就是最好的创业项目。他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改造为新型现代制造业,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互联网直连消费者,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诉求,改造产品,打开销路。

当老一辈的人们看着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感动于鸡毛换糖的时代,新农人或是手捧着农业、工业管理书籍学习,或是通过拼多多平台与消费者直播互动,忙碌而充实,积极又高效。

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新型产业不仅需要劳作人员,更需要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往毕业生们“去哪就业”的疑问,已经变为回乡创业的肯定。

在央视新闻的镜头里,“新农人”们正通过科技的手段,让乡村产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让乡村振兴多了新的希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有了新的定义和内涵。

尾声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下乡、返乡进行就业创业,引导更多优质资源逐步向县域、乡村倾斜。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王玉玲在2021年调研时发现,返乡创业青年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较强的技术能力,最先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高校毕业生、在职人员、城市白领、留学归国华侨等具有“双高”特征的群体,正逐渐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

现如今,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们,把第三产业融合进农业、养殖业,并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在乡村落地,衍生出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服务业等乡村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在央视新闻的镜头里,在广阔的天地中,乡村是年轻人的主场和舞台。未来需要年轻人来执掌,未来属于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