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奈雪的茶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20.2亿—20.7亿元,同比减少5.43%—3.08%;经调整净亏损约2.3亿—2.7亿元。

不出意外,奶茶第一股还是亏损了。

受业绩影响,8月8日,奈雪的茶股价下跌4.78%,报收5.38港元/股。

自2021年6月上市以来,其股价已大跌70%,像生鲜电商一样正被资本无情抛弃。

值得注意的是,奈雪在公告中提到2022年6月,公司已首次实现盈利,体现人力、租金等成本优化逐步取得成效。

股价暴跌70%后,奈雪的茶要逆袭了?

在规模超千亿的新式茶饮赛道,喜茶和奈雪的茶两大品牌占比最大。

据奈雪的茶招股书显示,截止2020年喜茶市场份额为27.7%,奈雪以18.9%位列第二,两家撑起半壁江山。

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赴港上市,成为中国新式茶饮第一股;7月13日,喜茶完成D轮5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600亿元。

名气虽有,却是赔本赚吆喝。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近40万家茶饮企业,每年还新增数万家,但90%的品牌在亏损。

以奈雪的茶为例,2018年—2021年,其年营收为10.87亿元、25.02亿元、30.57亿元、42.97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600万元、3855万元、2.03亿元、1.45亿元。

2022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约2.3亿—2.7亿元,亏损比去年全年还多。

可以看出,奈雪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卖的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连续多年持续亏损,说明新茶饮的商业模式仍未成熟,全球加息的收紧时代,资本只能暂时规避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横扫年轻人的新茶饮,为何赚不到钱?

奈雪在此次盈利预警公告中,对上半年亏损解释为:上半年受疫情反复影响,中国大陆地区消费转弱,导致门店收入同比小幅下滑。此外,上半年门店数量增加,门店的人力、租金等成本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导致集团亏损。

疫情反复、人力、租金成本,成了上半年亏损主因。事实上,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一直是奈雪的茶开支大头。

据其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2021年材料成本达14亿元,占总收益的32.6%,包括茶叶、新鲜水果、乳制品、果汁、纸杯、纸袋等。

员工成本达到14.24亿元,占总收益的33.2%。仅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两项,就占到总收益的65.8%。

同时,上半年国内消费转弱之际,奈雪的茶依旧大肆扩张开新店。截至2022年6月底,奈其门店数量达904家,比2021年6月增长近350家。

相当于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新开一家店。

门店越来越多,营收却同比下滑,亏损也同比扩大,证明扩张开店并不是扭亏良药。

尴尬的是,大规模开店不但导致业绩继续亏损,还来很多后遗症,比如门店、员工越来越多,直营模式无法保证所有员工操作规范,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021年8月,新华社记者“卧底”奈雪门店报道,其多家分店存在后厨杂乱、用发黑芒果、抹布不洗、标签随意换等问题。

2019年5月,喜茶被曝多起食品安全不达标事件,先是厦门市监局在喜茶万象城店发现存在多项卫生不合格情况,后来喜茶苏州圆融店又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封。

从奈雪和喜茶的卫生乱象可看出,新茶饮品牌过去痴迷于开店扩张,忽视了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除了材料、员工成本、流血开店,2022年以来的降价措施也影响了奈雪的盈利能力。

3月17日,奈雪的茶全面降价,经典产品大幅降价10元,最低产品9元起,还承诺每月上新一款低价产品。

此前,喜茶也宣布降价,表示“今年将不再推出29元及以上的产品。”奶茶界两大高端品牌双双告别30元时代,进入内卷期。

2022年全球物价上涨,新茶饮却降价,主要受全球经济周期影响。

疫情爆发至今,全球通胀居高不下,经济复苏缓慢,很多行业进入衰退,企业裁员规模也在加大。

国内有段子调侃,因为互联网裁员,程序员都没钱植发了....

悲观预期下,一二线城市年轻人变得理性消费,奶茶行业受到不小冲击。

而且新茶饮市场本身正告别高增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2020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从422亿元增长至831亿元。

其中2020年增速为26.1%,但2021—2022年增速下降为19%左右,未来几年新茶饮面临增速放缓困境。

经济萎靡,叠加行业增速放缓,喜茶和奈雪选择降价也是无奈之举。

从竞争格局看,下沉市场的蜜雪冰橙等品牌主打10元产品,喜茶和奈雪必须降价才有机会一战。

据餐饮大数据研究和预测机构NCBD发布的《2020—2021中式新茶饮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新式茶饮单价20元以下市场占比超过8成。

经济下行期,价格便宜、选择够多,或许才是制胜法则。

但从奈雪的茶上半年业绩来看,降价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未来要扭亏为盈还是要主抓成本控制。

奈雪的茶在此次公告中提到,集团正在积极推进既定的成本控制措施,增强经营韧性,降低疫情反复及经济环境变化对集团的影响,6月首次实现盈利,体现人力、租金等成本优化逐步取得成效。

全球资本退潮期,仅凭概念、营销炒作已难奏效了,新茶饮赛道能否真正靠自身走向持续盈利,还需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