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金融壹账通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的财报,其营收为10.19亿元,环比下降约20%,经营亏损为3.55亿元,剔除掉因申请港交所上市的相关费用,经调整后的亏损为3.18亿元。

其实,这已经不是金融壹账通的第一次亏损。拉长时间来看,金融壹账通从上市至今还未曾盈利过。从2017年至2021年,金融壹账通连续多年亏损,5年来累计亏损高达61亿元。

而2022年一季度,尽管平安集团及陆金所加大对金融壹账通的关联交易额度,但公司仍然难逃持续亏损的局面。

多年的持续亏损下,投资者也在用脚投票。相比上市以来的高点,金融壹账通的市值已经跌去了9成,公司想要走出亏损的泥潭,恐怕有点难。

持续亏损,盈利能力存疑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面向银行、保险、投资管理等金融机构提供商业云服务的科技企业,金融壹账通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相比很多白手起家的同行,金融壹账通的优势不可谓不明显,但是,多年来,公司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潭,上市至今始终没能扭亏。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金融壹账通累计亏损额度高达66.35亿元。更严重的是,从2017年至今,金融壹账通没有一个会计年度的业绩是盈利的。

具体来看,2017年-2021年,金融壹账通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7亿元、-11.96亿元、-16.61亿元、-13.54亿元和-12.82亿元。

从中也可看出,金融壹账通的亏损额度长期居高不下,而且没有收窄的迹象。这也说明了金融壹账通截至目前为止,还未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对于业绩的持续亏损,金融壹账通在年报上给出的解释是,当前公司专注于培育客户群,并加大研发投入搭建和发展产品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能力,为未来的盈利做准备,对于短期的财务回报或者盈利能力并未刻意追求。

简而言之,也就是现在金融壹账通还处于烧钱扩大影响力的阶段,短期的财务回报并不是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

如此看来,金融壹账通短期内想要实现盈利恐怕有点难。通过研究金融壹账通的扩客模式可以看出,公司的主要策略分为采用、加深、整合三个阶段。

对于第一阶段的客户,金融壹账通只会用一两款简单产品来引流,然后进入第二阶段,逐步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引导客户购买更多产品和服务,最后则是为客户整合业务流程。

而只有与客户的合作进行到第三步,才是金融壹账通获利的开始。所以,从这个也可以推断出,当前金融壹账通和客户的合作还处于相对较浅的阶段。但是,未来客户是否会选择继续深化与金融壹账通的合作,则是个未知数。

而且,当前金融壹账通的规模优势还未形成,相对于蚂蚁金融、腾讯金融、兴业数字金融等竞争对手的体量,公司的体量还较小。

根据财报数据,2019年-2021年,金融壹账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28亿元、33.12亿元、41.3亿元,虽然公司的营业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这个增长幅度跟头部企业比起来,差距较大。

在最近的招股说明书中,金融壹账通提示了相关风险,“公司未来会继续就开发及商业化解决方案、推广方案产生大量的开支,而且在过往中产生净亏损,并且预期在日后也会产生净亏损,并且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

这个风险提示,也说明了金融壹账通短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在亏损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而且为了扩大客户以及技术能力,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正是这种不追求短期盈利的无为状态,让投资者选择了用脚投票。2020年,金融壹账通的市值为490亿元,被胡润研究院评为2020年中国10强金融科技企业,然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公司的市值为5.38亿美元,股价缩水了9成多。

高度依赖平安系,经营风险大

不仅业绩深陷泥潭无法自拔,金融壹账通长期以来对于平安系的高度依赖也让市场颇有微词。作为金融壹账通的股东之一,平安集团以及旗下的子公司陆金所近年来和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来越大,这无异于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也违背了平安集团的初衷。

当年,平安集团之所以选择把金融壹账通上市,并不是为了那区区5亿美元的融资,而是希望通过美国上市公司这块“招牌”,让市场适度淡化壹账通的“平安背景”,这也让金融壹账通才能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治理取信于国内外金融机构,扩大市场份额。

但是,最近几年,平安集团跟金融壹账通的关联交易却与日俱增。2022年一季度,金融壹账通的营业收入为10.19亿元,其中来自陆金所的收入为1.29亿元,来自平安集团的收入为5.49亿元,占比分别为12.6%和53%。

可见,2022年一季度金融壹账通对于平安系的依赖度依旧处于高位,而同时期,公司从第三方企业获得的营业收入仅占33%。

其实,金融壹账通对于拼爹深有感触。从以往的数据可以看出,最近几年金融壹账通对于平安系的关联交易占比长期以来都在55%以上,而且最近几年更是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就拿2022年一季度来说,金融壹账通的营业收入之所以能同比增长24.3%,其中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对平安系的关联交易。根据一季度的财报,金融壹账通来自陆金所的收入同比大增71.9%,来自平安集团的收入同比增长25.9%。

如果剔除平安集团的因素,那么金融壹账通一季度来自于第三方企业的收入同比却是下降的。不仅2022年一季度,2019年-2021年,金融壹账通来自于平安系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5.4%、62.5%、66.52%。

不仅业务收入上高度依赖平安集团,这几年金融壹账通和平安系的关联交易也一直处于高位。2019年金融壹账通向平安集团采购的产品及服务金额为7.585亿元,到了2020年,金融壹账通向平安集团采购的金额上升为12.856亿元,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提升至15.343亿元。

过多地依赖少数客户,对于金融壹账通来说并不是一个加分项。首先,这会让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公司的独立性产生怀疑。平安集团作为金融壹账通的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户,而且还是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和维护的供应商。

如此复杂的关系以及居高不下的关联交易,也会让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内控制度以及是否会有利益输送问题的担忧。

金融壹账通刚开始可以选择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随着公司独立上市后,应该尽量避免关联交易,淡化平安系的背景,否则对于公司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会有很大的冲击。

而且,对于赴港上市的审核,关联交易、内控制度以及利益输送问题是监管层最为看重的焦点,金融壹账通如果无法扭转这种局面,不仅会影响港股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定价,而且也不利于公司获得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

强敌环伺,难以突围

和蚂蚁集团、招商银行“APP即生态”不同,平安集团的生态远未建成,对于金融壹账通,平安集团除了在业务上给予支持外,尚无法像其他金融科技企业那样凭借强大的生态系统,不断引流,做大做强。

据数据统计,2018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总数约为6.2万家,总资产高达46.9万亿美元,而预计到2023年,国内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将达82.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

在这6万多家金融机构中,除了排名靠前的一二十家,其他金融机构都缺乏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因此,金融科技是货真价实的蓝海,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这个市场中已经诞生了很多巨头,一种是以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代表,其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C端用户,并且服务C端的能力出众且经验丰富,在赋能的价值上,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不仅能提供IT技术还能帮助金融机构获客并改善服务。

还有一种就是以金融机构旗下的科技子公司,如金融壹账通、兴业数字金融等。这些金融机构子公司的优势是身份和背景,对金融业务理解更深,但是劣势也很明显,就是如果要开拓母公司意外的金融机构会相对较难。

因此,在蚂蚁金融、腾讯金融、招商银行等强敌环伺之下,金融壹账通如何突围依然是一个谜。

结语

尽管平安系加大了对金融壹账通的扶持,但是公司依然是增收不增利,深陷泥潭无法自拔。而且,随着关联交易额的加大,市场对于金融壹账通的独立性也会产生质疑,这关系到了公司能否得到投资者的价值认可以及顺利淡化平安系的背景问题。

更严重的是,随着蚂蚁金服整改的完成,金融壹账通未来不仅需要厘清自身的业务链条,还要面对这些金融科技巨头的竞争。这对于金融壹账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金融壹账通如何借助资本破局,依然令人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