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原创

东方甄选为什么会大火特火?市场观察家说,国人审美提高,知识经济来袭,它填充了市场空白;互联网圈说,它给已经退潮的网红带货续了命、改变了靠嘴和脸来带货的现状;网友们觉得,我买大米是因为我感动。

东方甄选确实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网红带货那种电视购物一样的画风,为充斥着浮躁和物欲、低俗感官刺激的直播带货圈带来了一股清流,很多网友甚至说,看过了东方甄选的带货,再进别的直播间就看不下去了。

诸如此类的分析和评价都颇有道理,但今天我想说一说,东方甄选能大火,其中根由究竟在哪里。

首先,是家国情怀。

现在很多年轻的网友也许已经不清楚新东方的来龙去脉,这个企业从创立开始,就承载了一代代学子的希望。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强国,但新东方创立的1993年,我们国家还是典型的穷国,俞敏洪的创业发轫是英语教育,而他的合伙人徐小平做的是出国辅导,今天的我们很难感受到90年代那种向往出国的浪潮,而这种追求的背后,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新东方的学子中出了多少留学归来的人才难以计数,这个量级是百万、千万计的。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归国学子都是詹天佑钱学森,肯定也有很多人留在国外不回来了。但无可否认的是,新东方的崛起和我们国家的崛起是同步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振的。

俞敏洪俞老师确实也经常念叨家国情怀,有人甚至觉得他爱演。不过我们看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俞敏洪和新东方三十年来一直在做教育,没有去做房地产,没有去搞网络金融,没炒虚拟货币,也没有去搞娱乐泡女明星,而是一直在搞教育,从这方面来看,俞敏洪确实是有家国情怀的。一个曾经市值近3000亿的企业,历经了那么多赚钱的风口不动心,矢志不移搞教育,就连在破产的边缘,也要把课桌椅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学校,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确实是当得起一句“有家国精神”的。

然后,是创业精神。更准确地说,是守正创新。

创新和创业都不难,君不见前几年一些商业大佬天天出来讲这两个词,有的人甚至一时间成了全社会年轻人的导师和教父。

创新和创业不难,难的是守正创新,也就是一边坚持做正确的事,一边保持奋斗的精神。这两点缺一不可,拿做教育来说,教育强国的初心稍微一改,随时也可以去炒币、就算不完全转行,也可以去做十分钟收费五千的高考咨询,或者去帮富豪做移民。

仅仅不改初心,忘了奋斗也不行。60岁的俞敏洪面临政策的暴击、市值狂跌2000亿、被迫裁员40000人,一生心血几乎归零的境地,有人劝他算了吧,新东方也算是生于辉煌死于辉煌,但老俞回答说,我觉得还不到时候。平平淡淡的回答,蕴藏着火山一样的力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俞敏洪自己就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

在这样的影响下,许多新东方的老师们上课也总是传输昂扬的、奋斗的、努力改变现状的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这和我们国家近几十年来的气质是相符的,往大一点说,和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气质也是相符的。这个气质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人民网评论东方甄选的文章中,末尾用了一首打油诗,最后两句是:知识带货非易事,守正创新方可长。

俞敏洪和新东方,这么多年来不是没有过负面新闻,但从来没有人说新东方作恶,也没有人认为俞敏洪是抢老百姓饭碗的资本家,就连搞直播也不忘做教育的本心,所以俞敏洪和新东方确实也担得起“守正创新”这四个字。

最后呢,是书生意气,或者说读书人的精神。

读书人的气质是遮掩不住的,就连做生意也一样。各位也许还记得,2018年的新东方年会上,一首改编自网红歌曲的歌舞爆火了一阵,“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内容充满了对领导和企业的吐槽。

没有几分读书人的雅量,一般的企业恐怕是容不下这种员工的,解决不了问题大不了解决你嘛。但新东方可以容忍这种事。俞敏洪身上还一直带有一种企业家里不太常见的质朴,有时甚至不过脑子地去讲一些得罪人的话,江湖对他素有俞大嘴之称,比如他说过女人爱钱会导致男人的堕落,当时是全国痛骂啊。就连新东方自家前阵子还在港交所发公告提醒投资者,老俞在老俞闲话发表的言论“未获本公司授权,不代表公司观点”。顺便一提,这份公告的签署人,正是俞敏洪自己。

读书人的典型表现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我的观点,但我一定要发言。某种程度上,俞敏洪的大嘴特点不符合成功企业家的要求,得让公关人士头疼死。但俞敏洪的“大嘴”符合读书人的特征,未必大众不爱听什么,我就要三缄其口不说什么。言论的对错且不提,但这样的人是很真实的,不是常见的那种时时处处都爱惜羽毛的所谓成功人士。

也许你看不出这样的创始人特质对企业有什么裨益,听起来好像只能起到反效果。但新东方的基因里如果缺乏这样的浪漫和真实的特质,它就无法在三十年中取信于国人,而如果没有“新东方是个不错的企业”这样的公众认知,今天的东方甄选也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功,新东方的“人设”立住了,网友才不需要顾虑信任问题。

最后我想说一句,东方甄选大火而特火,俞敏洪和新东方“应有此报”。今天的东方甄选看似是命运偶然的馈赠,然而一切都出于三十年来种下的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