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退出中国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今天下午,亚马逊Kindle官方微信推送了相关运营调整公告,在这份名为“重要通知”的推送里,Kindle电子书店在国内的运营时间被定格在了明年6月。

作为Kindle的“灵魂”,官方电子书店的落幕意味着这款承载着很多人电子书启蒙的阅读器将正式告别中国舞台。

当然,Kindle退出中国这件事注定不会掀起多大波澜。

由于整个电子书阅读市场的不景气,以及Kindle本身在中国本土化工作上的失败,Kindle用户可以称得上是小众里的小众。

小众到什么程度?

一直到今天,亚马逊官方都从未公布过Kindle的具体销量,国外国内都没有。快资讯、短视频流行的这些年,Kindle用户更像是沉迷于“古早”过时的异类。

但作为一名非主流的电子书爱好者,虽然Kindle于我更像是一个使用频次没有那么高的“玩物”,我还是会觉得有些伤感。

原因很简单,不想用Kindle和不能用Kindle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当我意识到再也不能愉快地享受Kindle带来的纯粹电子书阅读体验,一种被抛弃感油然而生。

而上一次体会到这种被抛弃感,还是在谷歌阅读器宣布停止运营的时候。

这是一种被飞速前进的时代所抛弃的无力,也是对好好读书这事注定无法兼顾商业化和体验的共情。

要是Kindle能像周杰伦的老歌那样想听时就提取出来,不想听时就安放在角落多好?

可惜商业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

客观来说,Kindle曾经“大火”过,它至今也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成功的电子书产品,没有之一。

2007年,亚马逊推出第一款Kindle,在那个移动通讯尚未普及、移动互联网未见影踪的时代,Kindle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划时代”。

此后,Kindle创造了电子书行业,并掀起了电子书代替纸质书的流行浪潮。

2012年,Kindle Paper White发售,成为那个年代像苹果手机一样的“网红”;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Kindle在中国市场售出数百万台,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原以为是美好开始,却没想到是终结的前奏。纸质书还活得好好的,誓要代替纸质书的电子书却再难有风浪。

此后,即便Kindle仍然是是业内最成功的电子书产品,但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还是太小众了。

移动流行风尚下,知识摄取朝着碎片化、多媒体化、快节奏化一骑绝尘。

五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的诱惑下,没有多少人还愿意在Kindle这样的设备上看书,Kindle沦为新一代网民口中最适合当泡面盖的鸡肋。

加之国内纸质书便宜,盗版横行,微信读书、京东读书等替代方案以白菜价甚至免费吸引用户,以及在手机上看书的确更加方便省事…

在看书这事上,固守着诸多“反人性”传统阅读体验的Kindle大有被时代抛弃的趋势。

很显然,Kindle败走中国不是因为产品或服务做的很差,它就像当年被谷歌抛弃的阅读器产品一样,只是因为在顶级大厂的羽翼下,这块业务赚不到钱或压根看不上赚的这点钱,故而索性抛弃。

对于喜欢Kindle的人们来说,它无疑是一款好产品。但对除此之外的大部分人,Kindle存在的意义已经没有了。

“懂的都懂”的是,作为一个横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纸质书时代的见证者,Kindle告别中国值得好好说一声再见。

读书先天是件反人性的事,Kindle选择在科技时代延续这种反人性,并在软硬件领域坚持那么多年,这至少比投身于“钱生钱”等赚快钱事业来得更值得尊重。

可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Kindle已死,人们却并不缅怀它。

除了少部分媒体人和爱好者,关于Kindle退出中国的主流论调是“迫不及待地给它烧纸过头七”,嘲讽Kindle的不在少数,“Kindle终于退出了”。

2021年底,某二手平台发布了一份“年度十大无用商品”榜单,“电子阅读器”排名第三并“喜提”热搜,说明这一届的年轻人对Kindle不仅谈不上认同,反而是排斥。

这不公平。

从市场化角度来说,人们认为Kindle丧失价值、体验堪忧,但它的确已经是电子书行业最成功的代表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宣告了国内相关电子书厂商的未来,终局指向的是人们不再爱深度的电子化读书体验,其它国产厂家要走Kindle的老路根本行不通,这点很“可怕”。

因为我真的不愿想象未来所有人的电子化阅读都在微信读书或音频听书、音频读书上。

诚然,这些形式作为阅读的一个选项之一无可厚非,能够帮助更多人更简易地切入知识。但如果只有这些选项,不如直接向世人宣告阅读“已死”好了。

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了,新的流媒体知识摄入对于个体的提升弊大于利,至少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是人们配不上Kindle这样的产品?

人性中的惰性让大家更愿意去拥抱短视频、有声读物,拥抱手机掌控一切的生活方式,却不愿分出一小块精力坚守看似脱节于时代却收获满满的电子书阅读,这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意思的是,在Kindle退出中国官宣后,“得到”APP等平台很有嗅觉地立马跳出来致敬,并放上引流链接来瓜分用户。

可那样的读书体验真的是人们追求的吗?人类真的做好准备全面进入浅阅读时代了吗?

此外,Kindle的存在还有一些其它意义。

比如,电子书行业的鲶鱼效应。

在Kindle的启蒙下,电子书产业在国内有了长足的发展,掌阅、汉王、文石、墨案、博阅们做的都不错。现在Kindle甩手了,全面性的国产化真的会让电子书行业更好?

还有与世界的连接。

Kindle的退出,标志着我们与西方知识的链接又断了一根,类似的事情过往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也许国外的东西的确不适合我们,但我们总归希望这个世界能增添一些多样性。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Kindle来到中国之后,国内电子书软硬件产业都已经发展的很成熟,我们不用担心Kindle没有替代品。

可这种替代令人再难提起兴趣,若将它们定义为Kindle的替代品,那这种替代品的结局已然书写;如果把它们视为行业创新的前奏,纯粹的电子书阅读时代注定逝去。

其实,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适合用户从来都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讲适合的话,所有人都应当去短视频平台深造、获取知识,因为那里足够庞大又千人千面,喜闻乐见又丰富多彩。

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反人性”其实值得长期坚守,比如墨水屏,比如没有其它功能、抗拒外接干扰的电子书硬件选项。一旦这些选项在时代的裹挟中无奈散去,我不知道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

历史并非总是稳步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也许我们处于不进则退、阶段性退步的循环当中也犹未可知。

如果真的是这样,Kindle就是一块见证波折的墓碑;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让Kindle所代表的的电子书阅读早日进化成大众又喜欢又有所裨益的形态吧。

旧叔笔谈

互联网、科技、商业与传播领域的不明觉厉

都有穿透过去与未来的逻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