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当下内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市场,稳增长会是接下来的主基调。

而其中的方向老张也一直强调,一个是基建,一个是疫情复苏下的消费,尤其是配合业绩的支撑。

前面文章我们解读过中国中免的业绩,公司一季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25.63亿元,同比下降9.99%。而在早期,公司公告称2022年1至2月,公司实现净利润2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
这样看,一二月份业绩还不错,3月份在疫情影响下,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也导致了整个一季度业绩的下滑。
但是从整体看,这个业绩还说得过去,抗住了一季度疫情的影响,熬过最坏的时候,后面就是疫情复苏的逻辑。

在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免税这个万亿的赛道情况,以及出现的一些行业变化。

免税行业整个产业链其实很简单,实质还是终端零售产业,本质是一门流量生意,其销售规模由人、货、场共同影响,但是受到政策的影响更大。

目前我国免税行业,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离岛免税:截至2021年底,共有中免、海旅投、海控、中出服、深免5家运营商经营10家免税店,2021年综合来看中免份额略超90%。

第二,机场免税:我国北上广四个一线机场的免税经营权均由中免包揽,深圳机场新一轮免税合同或即将开始招标程序。

第三,市内免税:截至2021年底,我国市内免税规模尚小,中免、中出服拥有面向国人的市内免税牌照,分别开业5家、12家市内免税店,并仍在推进新项目落地。

尽管免税行业是零售业态的一种,但是相较于传统的零售,免税也有独有的优势。

一个是免征进口环节三税,进口商品走传统有税渠道需要缴纳进口环节三税(关税、消费者、增值税),而一旦免税就会有很强的价格吸引力,尤其是对奢侈品牌来说,能大大的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再一个就是稀缺优势,免税是国家特许经营业务,免税必须持牌经营,且口岸、离岛、市内等不同免税渠道需要不同的免税牌照。这就导致行业不存在激烈的竞争,牌照下市场份额大的企业基本上就是躺赚。

从行业发展周期看,免税行业依然是高速成长期,并且空间上在高速释放。数据显示,2022 年和2023年我国免税市场销售额将达到944亿元和138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 67.48%和 46.7%。但这其中也会有疫情反复的风险,需要做好跟踪,比如海南旅客数量等。不过这种影响也是短期的,不改免税大趋势。

在免税放量上,目前主要看点是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店。

比如离岛免税方面,目前还远远没有饱和,并且政策在持续加码。离岛免税政策的助力,让我国的免税行业越做越大。从2011年试点时每人每年额度5000元,到2020年额度提升至10万元,都伴随着离岛免税销售额增长提速。

据海口海关统计,2022年一季度海南离岛免税店持续旺销,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47.2亿元,同比增长8.4%;购物件数2027万件,同比增长14.2%;人均购物金额8372元,同比增长10.2%。

再比如市内免税店方面,这一块才刚开始发力,政策开始加码。

4月25日,相关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促消费,同时提出要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

通常来说,市内免税店、离岛免税店和机场免税店是全球常见的三种免税业态。其中,市内免税店设于主要城市的城区内,在境内向符合海关免税验放规定的游客提供免税商品。

相比于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有两方面优势,一个是更好满足客户需要,市内免税店则是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业区,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购物时间更加充裕;另一个是成本,机场场地有限,寸土寸金,但市内店铺则具有更低的租金优势,也能容纳更加丰富的商品品类,对顾客购物体验的提升效果立竿见影。

数据预测,仅考虑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预计2023年市内免税市场收入有望达到200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武汉、重庆、成都等城市也都在积极布局市内免税店,这一块如果释放出来,市场空间无疑更大。

从中短期的刺激来看,上面我们刚提到了,4月25日,《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发布。主要是针对疫情冲击下消费复苏的促消费措施。

同时,消费方面也面临困境反转的逻辑,尽管消费复苏缓慢,但是一旦逻辑被强化,资金就会更偏爱。

飞鲸投研长期跟踪特色榜单:《成长50》:汇总各热点行业具备成长潜力的股票。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飞鲸投研。

关注飞鲸投研,这里有您最关心的投资报告!

来源:飞鲸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