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少峰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不久前,有媒体发布了关于医美助贷机构上海米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么金融)倒闭的消息,实际上去年行业内就已经传出米么停摆,其创始人宋某也身陷囹圄。

作为医美领域早期代表性的分期机构,米么的创始团队背景,自身战略规划,背后资本都着实不错,其自身的失败略显可惜。

2016年时,笔者曾作为资方,全方位尽调过米么金融,同时也配合公司投资小组参与过对其的评估。米么倒闭,主要是因为在资本的裹挟下,采取了互联网式的激进“圈地”打法(不计成本pk当时的百X金融,为追求规模,降低风控标准),最终坏账压身、积重难返。

米么金融希冀于依托资本输血坚持到最后“剩者为王”,形成垄断地位,从而长期割消费者韭菜。这种互联网式的打法,在大多数行业领域,都具有降纬打击的奇效,但在金融领域则是行不通的。

金融产品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本质上在做的是“卖钱”生意,由于同质化严重,根本无法形成垄断。更形象的比喻是,其他行业是烧钱打天下,金融行业则是“卖了自己”打天下了,只会加速失血死得更快。

米么金融也因此积弊较深,尤其丧失了创业公司早期的那股“精气神”,致使后续现金贷、SaaS平台、新场景的转型失败,难再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最终因涉及网贷,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米么金融创业失败,可谓互联网打法违背金融行业规律的惨痛教训。2021年以来,医美行业、金融领域双双遭遇舆情、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重塑,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拨开医美金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医美场景金融生态。

什么是医疗美容?

士为知己者死——白酒赛道,女为悦己者容——医美赛道,白酒赛道不必多言,贵州茅台不说人尽皆知也算得上家喻户晓,白酒算是“男人”的属性,而医美则是“女人”的属性。对于医美,可能大部分未直接接触的人,既陌生又熟悉且带有一丝偏见。

医美是医疗美容行业,是医学美容的简称,主要是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外貌和身体外观进行修复和整形的美容方法,医学美容包括五官美容、皮肤美容、无创美容、口腔美容,以及其它方面的美容。

2016年,笔者对整个医美行业市场情况做过详细的尽调和分析,当时的行业市场规模大概是1000亿,尚处在发展早期,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认知、接受度等远不如当前。通过近些年的发展,2021年底最新数据显示,整个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了2000亿以上,全行业发展呈现的是稳步且持续增长态势,并且产业链的各环节参与者,毛利率普遍较高。

当然早期医美行业也经历了各种乱象,虚假宣传、恶意诱导、灰色人群等种种负面舆情,让大众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见。经过近几年国家强力整顿和规范,整个行业已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净化。

总的来讲,医美行业不失为一个快速增长的朝阳行业。

金融在医美场景应用

消费金融,是依托消费者消费行为提供的相关金融服务,需要从消费行为的起点出发进行分析。

医美消费,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分析,主要可以归结为改善型需求、抗衰型需求、职业需求。前两者占整个市场八成左右份额,人群以白领、中产以上高净值人群为主,以追求美好生活为目的,消费行为带有一定的“奢侈品”属性;第三种职业需求,就是广受诟病的灰色人群,即夜场人群,这个人群市场规模占比接近一到两成,消费行为更偏向于职业需求属性,风控难度较大。

由此可见,医美的消费客群(除灰色职业人群外)整体是高净值的优质客群。

不同于无场景现金贷的额度小、还款周期短,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大数法则”的风险管理逻辑。医美分期由于件均较大,还款周期长,且利率无法高于irr年化24%(理性情况下,消费者不会借高利率的贷款去消费),产品深度嵌入场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O2O的模式,既需要进行C端借款人管理,又需要B端合作商户管理,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

其中,线下团队不可或缺。通过线下手段捕捉客户消费行为,了解其痛点,初步识别其潜在风险,弥补纯线上风控的不足,发掘线上大数据无法反映的客户真实情况。同时可以对商户进行管理,提前预警商户端风险。

早年间,一些头部互联网金融玩家就曾布局医美场景,通过代理渠道进行展业和商户维护,导致线下风控缺失,仅笔者知道的暴雷事件导致相应风险团队解散就有两次。虽然这些互金平台在现金贷领域优势突出,但是在医美金融方面成为失败者。

后来,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尝试入局医美分期领域,但大多相继折戟。倒不是说这个行业水有多深,而是这些机构都无法真正专注,并下沉到这个场景。

说点题外话,当前大量做现金贷的助贷机构或持牌机构,疯狂进入小微、个人大额领域,这个领域同样需要的足够深耕力度和时间积淀,远不是这些现金贷玩家能玩的转的。未来两到三年,这个领域也可能是一地鸡毛,不过好的一面是,它们的贷款投放会成为小微经济发展的养分。

助贷扛起大旗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医美主流人群是优质人群,这类人群应该是银行的客群,怎么会有助贷机构和非银机构的机会?

医美主流消费客群确实大部分是信用卡持卡人群,或是符合资质的目标客群。之所以非银机构有业务机遇,主要是当前银行产品场景结合能力仍然较弱,无法满足医美消费者的金融需求。

银行可以匹配医美的产品主要为两类:信用卡和银行现金贷。先说说信用卡,最早民生和浦发信用卡业务都做过医美场景合作,由于额度小、下卡周期长、实效性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与场景结合差,始终无法获得市场认可。

其次,银行现金贷产品时效性虽可以满足场景需求,但申请门槛高、额度偏小,也无法完全满足医美分期需求。

本质上,场景的深度结合,需要身陷局中,是“苦活儿”、“累活儿”。持牌机构基于自身能力和体制,很难做到与场景的深度融合,而部分优秀助贷机构完美把这些工作承接了,通过深度嵌入场景,结合场景客群需求,为对应客群提供了高度匹配的金融产品。

金融行业向来同质化严重,但是可以结合自身禀赋和外部能力,在同质化的基础上做出差异化,医美金融则是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差异化的争取到了银行的优质客群。

总的来讲,依托医美场景的医美金融,具备一定市场规模,同时客群优质,也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理财、商户端需求的空间,具备“小而美且高成长空间”特征。

随着监管对利率管控,利率下行已是大势所趋。未来,金融的发展趋势,也一定是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附加更多的非金融价值,通过场景结合增加客户粘性,形成自身生态和护城河,最终实现“跳出金融做金融”。

(本文系镭射财经特约业内人士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