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方商业化平台百洋医药发布了上市后首份年报:2021年全年实现总营收70.52亿元,同比增长19.94%,净利润4.23亿元,同比增长55.04%,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同日披露的2022年一季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百洋医药(301015)$营收为18.60亿元,同比增长14.43%;净利润为8844万元,同比增长2.79%。

前不久,百洋医药刚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并成立了百洋智合作为科研成果基地的转化平台,释放了公司战略升级的信号,其正从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向生态型Big Pharma发展迈进。

在过去的一年里,百洋医药在构建商业化平台、深度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波云诡谲的商战中,百洋医药大步迈向生态型Big Pharma,究竟有何深意?

一、业绩抢眼,商业化平台价值凸显

过去一年,百洋医药收获颇丰,业绩抢眼。

百洋医药是专业的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主营业务是为医药产品生产企业提供营销综合服务,包括提供医药产品的品牌运营、批发配送及零售,为品牌医药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营销的综合解决方案。

百洋医药的主营业务 来源:2021年财报

财报显示,百洋医药2021年实现总营收70.52亿元,同比增长19.94%,净利润4.23亿元,同比增长55.04%,扣非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57.09%。这是百洋医药创业板上市以来公布的首份年报,业绩可谓相当抢眼

从收入构成看,百洋医药的品牌运营业务、批发配送业务、零售业务分别实现收入29.05亿元、37.06亿元、4.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11%、9.94%、27.93%,其中品牌运营业务同比增速最高,这是百洋医药的核心业务,也是百洋医药区别于传统医药商业公司的地方。

从财报上看,百洋医药的品牌运营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20年的36.85%提升至2021年的41.20%,比上年提升4.35个百分点,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41亿元,同比增长52.21%,实现毛利额14.02亿元,毛利占比达79.16%,是公司强劲的利润基石。

百洋医药的收入构成情况 来源:根据2021年财报整理制作

实际上,百洋医药从成立之初就有着清晰、精准的定位,即专注于品牌运营,做医药及大健康产品的商业化。

这让百洋医药不同于只做渠道覆盖、“搬运”产品的医药商业公司,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医药外包服务产业链中的CSO(医药合同销售组织)。专注做品牌运营,深耕品牌商业化服务,让百洋医药得以通过聚拢释放中国医药营销专家的红利形成平台型企业,为合作伙伴提供商业化整体解决方案。

百洋医药品牌运营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已有品牌的稳健增长,以及新增品牌的加入。

2021年以来,百洋医药不仅与CSL Behring、安斯泰来再度牵手合作,还与上海罗氏制药、辉瑞、上海谊众携手共拓市场版图。

目前,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覆盖骨健康、消化、肝病、肿瘤等十多个领域,其中2021年新增运营品牌包括辉瑞制药的希舒美、安斯泰来的适加坦、卫喜康、贝坦利、CSL Behring的安博美、罗氏制药的希罗达和特罗凯,已经形成了OTC及大健康、OTX等处方药和肿瘤等特效药多品牌的矩阵。

除了聚焦医药领域以外,百洋医药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进军功效型护肤品赛道。

2021年5月,百洋医药宣布启动了全国首个功效型化妆品商业化平台。

对于百洋医药来说,这一决策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进入新的领域,是基于公司品牌运营能力的可复制性,新赛道的拓展也为后续发展预留了市场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4年以来,国内功效型化妆品市场每年以复合年均增长率20%增长,2019年功效型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135.5亿元。在日本和欧洲,功效型化妆品销售占化妆品整体份额60%以上;而在中国,该数据不超过20%,因而市场前景巨大。

另外,中国现阶段功效型化妆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上为主,但存在着电商平台发展红利期逐渐消失,获客成本昂贵的困境,而百洋医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吸取国外功效型化妆品发达的成功经验(拥有完善和专业的药妆店渠道),以及自身积攒的大量优势资源,选择将主战场放在了线下,而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广积粮、高筑墙”,深度打造核心竞争力

任何一家企业,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支撑百洋医药品牌业务高速增长、不断合作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是其强劲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品牌运营管理能力、数字化营销能力以及专业稳定的商业化团队。

在品牌运营的过程中,百洋医药最擅长的就是基于品类研究做市场细分和品牌定位,并通过专业的多渠道推广,让品牌触达真正有需要的精准人群,让用户形成良好的体验进而复购,让品牌占据消费者心智。

百洋医药十多年运营的品牌迪巧、泌特就是很好案例,现在这两个品牌分别是进口钙和消化不良领域的领导品牌,每年保持稳健增长。

再就是强大的数据能力,百洋医药构建了覆盖医院和零售等渠道的全数据平台。中国的零售终端50多万家,且连锁率低、分布范围广又比较分散。通过全数据平台,百洋医药能够为各类产品精准找到目标终端,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其还能够制定相应的精准营销策略,并评估运营效率。

这种成熟且专业的品牌运营模式,无疑有着极大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优势。

另外,百洋医药还构筑了支持长期运营的机制,不仅保证了品牌运营业务的正常运行,还增强了客户黏性。

首先,百洋医药有着优秀的管理层,以付钢董事长为首的创始核心团队不仅大多出身于专业的大型医药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共同经营至今。

再者,百洋医药还拥有训练有素的线上及线下的商业化团队,包括医院、零售、电商与县域市场等,同时配以长短结合的激励机制,凝聚起了专业的品牌运营团队。

除此以外,百洋医药具有的竞争优势还包括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也是支持百洋多线作战、积累丰富医药健康产业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

凭借这种成熟的品牌运营策略与流程以及强大的营销网络,百洋医药已经与上百家上游企业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成功孵化运营迪巧系列、泌特系列、哈乐系列等多个拳头产品,为各类产品铺设了通向应用场景的“品牌高速公路”,合规且高效。

财报显示,2021年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05亿元,同比增长34.11%,其中迪巧系列、泌特系列、哈乐系列,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78亿元、3.10亿元、3.60亿元,同比增长为16.41%、12.02%、22.95%。同时,新增运营品牌海露系列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其他品牌希罗达、特罗凯、纽特舒玛、艾思诺娜等品牌均实现了增长。

从本质上来说,百洋医药基于专业的商业化平台价值深度绑定客户,积累丰富的医药健康产业资源,这是“广积粮”,而通过深度打造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向生态型Big Pharma升级,这是“高筑墙”,也是百洋医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头戏。

三、沉淀科技创新能力,向生态型Big Pharma升级

如今,中国创新药发展井喷,靶点同质化严重、商业化价值实现难度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洋医药抓住历史机遇,成功打造了强劲的商业化能力,同时也沉淀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孵化能力

一方面,通过专业评估能力来评价产品的技术壁垒,包括成药可行性、靶点竞争性与技术领先性等,选择真正能优化医疗场景的产品,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困局;

另一方面,基于深厚的产业资源为创新企业提供药学支持、临床支持与公司治理等要素的支持,最终助力创新企业实现商业化、资本化或产业化价值。

百洋医药的策略很明确,基于商业化平台,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平台三大价值赛道,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能够优化医疗场景、有独特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出“个体有专长、整体有协同”的生态型Big Pharma。

基于此,百洋医药于2022年4月18日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以百洋智合作为“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的转化平台。

而百洋智合的首个落地项目百洋智心,就承接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创新研究成果,打造了基于人原代心肌细胞的技术转化平台,促进药物心脏毒性安全性评价、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及诊断试剂、创新药等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就会发现百洋智心无疑仅仅是百洋医药向生态型Big Pharma升级下的其中一个具体落点,未来势必还会涌现更多与“国家队”、顶级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案例。

四、结语

总结来看,随着国内医药行业处于快速变革的阶段,一个市场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不管是创新药还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都得能够优化现有的医疗场景,并且实现商业化,才能真正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价值。

作为已经参与投资并成功拥有多家IPO医疗健康企业的红杉中国,之所以自2015年参与百洋医药A轮融资就一直持股至今,正是看中百洋医药“在中国医药市场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凸显了其独特价值与可观的发展空间。”

如今,已经成立将近20年的百洋医药,不仅完成了从品牌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在核心品牌运营能力、营销网络、创新孵化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优势,正处于从第三方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向生态型Big Pharma升级的关键阶段,未来前景无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