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鑫、万木桥

3月28日,在公布2021年财报当天,小鹏汽车发生起火事件,让刚刚登上造车新势力销冠的小鹏汽车着实有些尴尬。而从2019年12月份以来,小鹏汽车共发生5起起火事件,起火原因有些没有公布,有观点认为与其动力电池脱不开干系。

一份判决书显示,上海德朗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德朗能”)曾经是小鹏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其供应了小鹏汽车的18650型圆柱形电池,但该公司供应的电池电量不达标,因而被小鹏汽车要求退货,双方为此还对薄公堂。

研究发现,德朗能原本是国内新能源电池的十大供应商之一,但引进战略投资者后业绩连续三年不达标,按照对赌协议约定补偿了投资者两年的费用,后来这家公司内部发生了变动,董事长和总经理被下课,至今流落海外,公司处于失控状态。

更为唏嘘的是,投资了德朗能的上市公司,也因为多项投资失误而陷入亏损,最终以退市结局。面对如今能把猪都能吹上天的新能源风口,无论是德朗能,还是精于算计的投资者,都错过了让他们一飞冲天的机会。

新能源车销冠的尴尬

3月28日,小鹏汽车公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小鹏汽车全年总营收209.9亿元,同比增长259.1%;全年新车总交付量为9.8万辆,同比增长了263%,居蔚来、小鹏、理想三大造车新势力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营收为85.6亿元,同比增长200.1%,其增长态势强劲。

但令人尴尬的是,3月28日财报发布当晚,一则小鹏汽车又着火的新闻,着实突兀。

据凤凰网报道,3月28日晚,深圳市龙华区小区内停放车辆突发火情,经消防人员进行现场灭火,虽控制火势,但整车依然被烧报废,所幸未有人员伤亡。3月29日,小鹏汽车官方回应,确认涉事车型为2019款小鹏G3,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小鹏汽车官网显示,目前小鹏G3在售车型共有六款,售价区间为16.89万至20.39万,搭载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两种电池。另外,还有小鹏P7、P5两款车型。数据显示,2021年小鹏共计交付新车9.8万辆,其中小鹏G3占比近三成,约3万辆,小鹏P7为6.06万辆,去年10月开始交付的P5为7865万辆。

据悉,自2019年12月份至今,小鹏汽车旗下产品已有5起起火事件,其中G3系列出现4起,P7系列出现1起。

2019年12月,广州一辆小鹏G3发生自燃,小鹏官方回应称“自燃”不属实,只是尾部出现明火。小鹏汽车声明中显示,经对事故车辆检测,发现电池包完好无损,仍能正常工作。通过对事故现场调查,在车身尾部地面上发现较多燃烧的木炭及打火机,判断事故为外部火源引发所致。

2020年8月,广州一辆小鹏G3发生冒烟起火,小鹏官方回应发现电池箱底部有明显严重的磕碰伤痕,导致电池严重受损,初步判断是该次事故的原因。

实际上,2021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曾发布《关于部分小鹏G3电动汽车召回的通知》,要求召回小鹏G3共计13399台。据小鹏官方陈述,召回原因是由于G3逆变器内部结构存缺陷、易短路,有可能致使逆变器无高压电供应,导致行驶中车辆宕机。

有媒体报道显示,G3的逆变器供应商,来自精进电动,不算一个小品牌。业内技术大咖朱玉龙分析,造成此次召回的根本,还是小鹏的降成本考量。

反做空研究中心注意到,尽管1.3万多辆小鹏G3被召回,但小鹏汽车的起火事故还是此起彼伏。

2021年2月,广东肇庆一辆小鹏P7在公路上起火燃烧,现场浓烟腾起。这次事故据说是小鹏P7上市以来的第一次起火事故,当时媒体报道称小鹏官方已介入调查,但反做空研究中心后来没有查到小鹏给出的事故原因。

2021年4月,广州一辆小鹏G3在充电桩旁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后来多家媒体致电小鹏,回复说正在查找事故原因,反做空研究中心未查到小鹏给出的事故原因的报道。

尽管小鹏汽车多起起火事件原因不明,但梳理事故可以看到的是,多起起火事件似乎均与其动力电池脱不开干系。

事实上,不止小鹏,近年来,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理想、威马等均被爆出起火事件。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到2019年公开报道的新能源车爆炸起火事故有127件,涉及38家企业和48种车型。从起火时所处的状态来看,其中29%是处于停放中,39%是在行驶中发生的事故,23%是在充电中发生事故,还有一些是充电后停放或充电后行驶发生的事故。

对于消费者而言,每一次新能源汽车起火、断轴等“失控”事件的发生,都会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情绪。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其安全性则备受关注。

蹊跷的小鹏电池供应商

2021年7月12日广州中院的一份判决书公开,让人得以对小鹏汽车的电池供应商知悉一二。这份判决书的原告是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XPEV.US;09868.HK,以下简称“小鹏汽车”),被告是上海德朗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朗能”),案由是锂离子电池的买卖合同纠纷。

经法院查明,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小鹏汽车与德朗能签订《供货保障协议》,约定德朗能向小鹏汽车供应锂离子电池INR18650-320。但经过试验,德朗能电池电芯衰减严重;电池模组有漏液情况;电芯压降异常;出货电芯存在内部微小短路风险、使用隔膜存在一定比例光点可能被击穿形成微小穿孔,对电池高自放电存在风险;由于管理问题,出货电芯存在外部短路,钢壳和端子凹坑等品质问题。

经过协商,小鹏汽车退回有质量问题的电芯,但德朗能未退回相应货款。法院确认,小鹏汽车的订单数量总共为563410颗,已退货数量为438803颗,实际交货数量为124607只,金额合计1651361.6元。据此,在无其他证据证明的情况下,认定小鹏汽车尚有124607颗电池未退回给德朗能。最后法院判决,德朗能退还货款93万元及利息,并支付经济损失共计192.695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小鹏汽车G3最早的电池供应商中,PACK(锂电池)由欣旺达(300207.SZ)供应,电芯来自比克电池,采用的是圆柱形三元锂电池18650型。但实际上,由于电芯供货问题,市面上的老款小鹏G3同时拥有两家电池供应商:NEDC续航351公里的版本由比克供货,NEDC续航为365公里的版本由联动天翼供货。联动天翼承包了松下无锡工厂的18650生产线,供应的电池基本与特斯拉一致。

2020年7月上市的新款小鹏G3,分为G3520、G3400两个型号,NEDC续航里程分别可达520km和401km。其中G3520采用了来自宁德时代(300750.SZ)的NCM811方形电池。G3400采用圆柱电池,官方并未透露供应商,只表示为国内其他电池供应商。

但随后有媒体发现,这家供应18650圆柱电芯的神秘供应商是上海德朗能。红星资本局向小鹏汽车求证,对方并未否认。

此外,PACK也来自两家厂商,分别为欣旺达和猛狮科技(002684.SZ)。而G3之后,小鹏汽车的电池供应商主要为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300014.SZ),不再采用来自德朗能的电池。

图片来源:搜狐网

德朗能的电池究竟给小鹏汽车造成了多大的麻烦,目前不得而知,只能通过法院的判决书知道,两家公司已经因为电池的问题对薄公堂,说明已经撕破脸了。

引进新股东电池出问题

上海德朗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朗能),成立于2009年10月20日,法人代表吴江峰,注册资本1.76亿元。德清美都新能源科技合伙企业为最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德朗能主要生产18650型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曾为国内动力电池比能力冠军。公司拥有上海、宁波、张家港三大生产基地,2017年5月产能3.5Gwh,处于满产状态。

总经理陈瑶接受人民出版社《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课题组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是分别由留学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三位博士创立,电池供应国内低速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还有一半出口美国。但该公司三位创始博士经营能力欠缺,效益并不理想,为此引进了战略投资者。

公开消息显示,2016年11月,已经退市的美都能源以3.97亿元收购德朗能49.597%的股权,成为公司最大股东及实控人。美都能源进入德朗能时,签有对赌协议,德朗能团队承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为不低于1亿元、1.25亿元、1.56亿元。

但2017至2019年,德朗能按照承诺利润计算基础计算,其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940.91万元、-12039.41万元、-7595万元,连续三年为负,未达成业绩承诺。公告显示,美都能源收到了2017年度、2018年度德朗能支付的两笔业绩补偿款5970万元、12170.81万元,但未收到2019年度的业绩补偿款。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德朗能曾位居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电池装机量排行榜第十名。其客户包括东风汽车(600006.SH)、南汽集团、成都大运、中植一客、厦门金龙、时空新能源、山东吉海新能源、山东凯马、大运汽车等。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视点

但在美都能源收购德朗能49.597%的股权后,德朗能业绩承诺未能完成,并存在未按期释放产能,产品合格率不高、设备折旧要计提等问题,可以说是问题不断。甚至2020年一季报显示,德朗能未达到承诺净利润总数(3.81亿元),但德朗能原股东浙江亚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收到上市公司股权回购通知书后,一直没有回复。

天眼查APP显示,截止到2022年4月20日,德朗能动力电池公司的自身风险高达293条,周边风险387条,司法风险367条,开庭公告115份,法律诉讼73起,涉诉金额1.2242亿元,公司及法人代表吴江峰共11次收到限制消费令,有6条被执行人信息和17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和历史被执行总金额共计约2亿元;现有被申请司法协助7条信息,历史信息有4条,被冻结股权共计11亿元。

德朗能的现状令人惊讶。

如今,德朗能生产的18650大圆柱电池已不能满足电动汽车对电池性能的要求,市场正在不断缩小,而德朗能的装机量也只占据了很小的份额。针对18650大圆柱电池过气的局面,再加上国内产能过剩,大批18650圆柱电池企业转向了电动自行车、低速车、电动工具和储能等领域,但德朗能却没有转型的打算。

最近几年各地发生多起电动车起火事件,和德朗能的关系可能并不好说,但小鹏汽车的起火和德朗能公司的状态,确实都让人疑惑。

股权隐患和对赌铸就败局

实际上,投资德朗能的美都能源日子也不好过。据媒体报道,美都能源因为投资失误,高管套现走人,该公司早在2020年多次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和监管函,最后于2020年8月13日夜间发布公告,宣布次日退市。

图片来源:股扒扒

公开消息显示,美都能源由美都集团2002年借壳海南宝华实业形成,其主营业务包括石油天燃气开采销售、新能源、商业贸易、房地产、类金融业务以及石墨烯研发等。从公开消息梳理,该公司借壳宝华实业后更名为美都控股,2014年再次更名为美都能源。

在美都能源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高光的是其通过并购填充资产并做高市值,在2015年的那一轮牛市中,美都能源在6月份股灾爆发前最高市值曾经达到287亿。不过在此之后,美都能源为了转型新业务,沉迷于并购游戏,为退市打下了雄厚基础。

且来看美都能源的并购。2016年11月、2017年9月和2017年10月,美都能源分别公告要以3.97亿元、2.4亿元和29.06亿元收购或增资入股德朗能49.597%股权、海创锂电60%股权和及山东瑞福锂业98.51%股权。

然而这些被并购的企业2018年均未完成业绩承诺,德朗能、海创锂电和瑞福锂业的业绩对赌方分别承诺2018年度完成业绩应为1.25亿元、3000万元和4.2亿元,但按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实际分别为-1.2亿元、1855.09万元和-2.8亿元。虽然德朗能支付过两次业绩补偿款,但对于美都来说,损失的本金远比得到的补偿款多,这次投资是一次只亏不赚的买卖。

另外,美都能源2016年12月通过子公司美都金控以7.14亿元增资及收购鑫合汇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34%股份,成为千亿级P2P平台鑫合汇的第二大股东。但鑫合汇最后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被公安查办,要求鑫合汇业绩承诺方履行补偿义务也因为案件查办而变得遥遥无期。

仅这四次收购,所涉及交易价格就高达42.57亿元。但并购不仅未能让公司的经营迎来转机,反而接连“踩雷”,直接导致公司发生了巨亏,结果美都能源对这些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直接导致了该公司2018年度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归母净利润-10.96亿元。

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实控股人闻掌华等在内的主要股东,几乎将公司的股权全部质押,套现离场。公开信息显示,闻掌华股权质押率达99.99%,美都集团质押率94.76%,德清百盛股权投资质押率98.89%,杭州五湖投资、杭州志恒投资、深圳阜财等质押率通通达到100%。美都能源的异常,收到上交所的关注函和监管函,最后黯然退市。

认真分析美都能源的投资就会发现,美都能源的投资都占据了目标公司大比例的股权,比如占德朗能49.597%、海创锂电60%、山东瑞福锂业98.51%股权,并且还要求这些公司团队签署业绩对赌协议,这些股权占有之后,其公司原有经营团队几乎不可能再次融资,导致了这些公司一旦资金不足,只能硬抗,抗不过只有同归于尽。

熟悉股权投资的人士表示,正常的股权投资一般都有个边界,就是不占有超过25%的股权,以对原有团队表示尊重,也便于原有团队决策。当然,对赌协议是投资机构要求原有团队进行业绩保障的有效手段,一般还是要签的,以保证投资款的安全,甚至有的要求用房产等固定资产做抵押。

但美都能源的投资方式,似乎追求的是另一种盈利模式,就是靠业绩补偿款赚钱。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占据超过正常比例的股权之后,能够绝对地控制公司,并签署业绩对赌协议,如果业绩不达标,则要求原有团队补偿损失,这样反而让被投资公司迅速失血,继而进入不可挽救的境地,德朗能就这样入了套。

投资观察人士认为,这种做法看起来处处为自己考虑,处处设计了对手,但直接的后果是,大概率逼死了对手,最后也逼死了自己。

在看到小鹏汽车起诉德朗能的新闻之后,反做空研究中心请教了德朗能法人代表、创业牵头人、原董事长吴江峰,他表示德朗能电池质量之所以下降,原因是该公司已经处于失控状态了。

吴江峰表示,大约2020年前后,美都能源的人就和他的助手一起,“安排懂事会把我下课,不允许我面对管理,我一直有申请,他们也不理,没有办法”,“我被拿下非常的冤枉”,“结果都输了,宁波已经破产”。虽然吴江峰已经不参与管理,但他一直是德朗能的法人代表,原因是新团队希望吴江峰继续承担法人责任。

反做空研究中心从德朗能的年度报告中看到,该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中缴纳社保的员工只有12人,2019年是48人,2018年是164人,2017年是210人,2016年是245人。这说明这家公司已经几乎走向静默。

无奈错过的新能源风口

在全球碳中和、碳达峰进程加速的背景驱动下,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井喷式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由5.8%,快速上升到14.8%。由于需求激增带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使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产业链受益颇丰。

然而,于2021年至今,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从5万/吨左右涨至50万/吨左右。这给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而锂作为一种大宗商品,我国仅占世界已探明锂矿的7%,无法垄断,对其进行价格管控,导致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颇为狼狈的局面。从2021年宁德时代与赣锋锂业的抢锂大战中可窥见一斑。

在锂资源严重匮乏,动力电池价格持续飙升的压力下,自2021年底以来,至2022年二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陆续开启涨价模式。小鹏汽车于3月18日发布公告称,受上游原来料价格影响,小鹏汽车将对在售车型的价格进行调整,补贴前售价的上调幅度为10100-20000元不等。此次价格调整将于3月21日零时起生效。4月20日晚上华为问界M5也发短信通知客户将于5月5日24:00进行价格调整。

除了上游原材料被国外拿捏,新能源车供应链上也不乏“垄断商家”,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可谓一家独大。2021年,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96.7GWh,市占率32.6%,拿下全球近乎三分之一的装机量,位列全球第一。而据市场研究公司SNEResearch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为53.5GWh,同比增长超100%,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分别为18.4GWh和34.4%,名列榜首。

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将于四月份正式发布“麒麟电池”以叫板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同时,续航1000km更高比能的无热扩散技术也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其他腰部动力电池企业比如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也在围绕提升技术、降低成本等方面积极布局,以抵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上游原材料价格,宁德时代曾经发出一个建议“车企可以从提高产品性能和能量密度,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实现更高效的自动化生产,与产业链达成深度合作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而叫苦不迭的车企直接放大招,投资上游供应链。2022年2月25日,19家企业向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增资24.3亿元,其中不仅有国内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还包括上汽、广汽、东风等老牌车企。

不过,行业的热闹在德朗能这家公司面前,有可能是擦肩而过的光和影,这家公司似乎已经彻底躺平了,越来越多的诉讼和司法协助、强制执行都集中到这家公司头上,这家公司似乎都懒得声辩一下。

我们看到,目前德朗能遭受的诉讼、司法协助申请、限制消费令等,都纷纷落在德朗能公司和法人代表吴江峰的身上。而从德朗能公司的年报可以看出,该公司2017年给员工上社保的总数是210人,2018年上社保的员工总数为164人,2021年上社保的员工总数为12人,说明该公司已经基本上散了。

吴江峰表示,早在2020年被下课之后,一直滞留国外,越来越多的败诉文书,让他再难回到中国,因为回来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遭到司法机构的追诉和强制执行。而投资德朗能的美都能源,收到两笔业绩补偿金是不假,但其本金彻底失去了,美都能源也早在2021年8月15日退出了股市。

观察人士表示,本来德朗能是有机会成为新能源电池领域一个不错的玩家,但市场拓展的艰难加上获得投资后与资本的想法各异,最终在适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潮中成了过客,这个创业团队也就成了天不亮就过早起来的鸡,饿瘦了自己,终于迎来了与自己无关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