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工昌

无限风光背后的隐忧

2022年1月27日,昆山市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昆山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在基本面呈现好的一面同时,有几个问题要说一下。

首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近年来的最高值的含金量。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48.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9%。就今年这个增长数据,各主要城市除了深圳略低以外,包括北上广等主要城市近年特殊时期的GDP增速都超过这一数据。我们知道,那些一线、准一线城市由于体量大,相对增长率要低一些,但由于赶上疫情后恢复增长的一年,所以都带有报复性增长的意味。

但有些意外的是,昆山竟然没有跑赢大盘。

表:2021年GDP十强城市

我们看到,前10大城市中,除了因华为遭制裁遭重创的深圳和南京外,昆山7.8%的增长率竟然排名倒数第三。

其次,昆山仍是一个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18亿元,增长0.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62.74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4.14亿元,增长5.9%。就是说,目前昆山经济整体增速已跑慢大盘,但就是这样,仍主要靠工业在支撑,其寄予厚望的第三产业仍未真正托起。

而且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5%,甚至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全年公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0.5%,水上运输总周转量只增长0.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虽然分别增长9.7%和33.9%,但两年平均增速只有2.4%和7.7%,仍处于较低水平。12月,限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下降5.9%和2.9%,住宿业已连续5个月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其概况呢?

直接的原因是,上述所列,都是服务业中相对低下的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部分,它们下降,就带动昆山整体服务业产值的下降,实际上表明昆山服务业主要仍依靠相对低档的服务业,而这些又特别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疫情的封闭导致各大生活消费娱乐产所消费的减少。

而最具价值的服务业包括生产性与生活性两大类,生活性类以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消费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其中较大的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但后者除了旅游外在中国基本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所以昆山把主要发展服务业的方向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上。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这几类服务行业。

这里利润最高的金融服务业昆山没有,这是没有办法,目前只有四大超一线城市具备,包括苏州都没有。这里面有一些货物运输、仓储等需要大型港口和发达的内陆腹地的照应,昆山自是不具备,昆山主要抓的就是围绕现代信息发展的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目前看来,昆山还没有真正探到路。

接下来要说的是,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88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保持较高增长,是经济整体呈良性发展的内在标志,它使得昆山在新的一年面对所出现的问题,有更多调配的空间和余地。

最后,昆山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其对外依存度较高。而不断变换的国际经济形势使得这一切充满了不可预知性,谁也不知道未来国际经济走向尤其是主要贸易国经济增长包括对华贸易态度变化究竟会怎样,但作为昆山自己每年保持平稳增长硬指标却不能变,这无疑将给昆山未来发展增添了某种不确定的色彩。

昆山没有跑赢大盘的主因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这些问题,处于高位赞誉之下的昆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提出了坚持产业引领,坚持创新赋能,坚持转型提质的三“坚持”的有针对性的改善的目标(1)。

我们认为,今天的昆山经济发展,已处于它所在县级市所能站位的顶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给予它什么样的赞誉也不过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位置并没有稳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在竞争极为惨烈且外部环境风云变换的今天,昆山一不注意,或是只要稍留恋于已有自喜,将很快被后来者赶上超过。所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随时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是保证昆山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砝码。而要做到这些,又必须对昆山经济发展做真正的了解。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昆山没有跑赢全国主要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尤其与是其所在的苏州(实际同比增长8.7%),相差近1个百分点?

直接原因是曾作为昆山经济主体支撑的电子产品产量大幅下降,手机比上年下降20%;数码照相机下降27.3%;平板电脑下降22.8%;光电子器件下降19.3%

实际上昆山这个问题出现不是现在,早在2019年,昆山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昆山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显示,当年上半年,昆山市规上工业行业负增长面进一步扩大。33个行业中,仅10个行业产值增长,增长面30.3%,与上年同期增长面75%形成较大反差。

其中,产值前十大行业中,8个行业产值负增长,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7.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5.4%。

“制造成本增长了五成以上,除了人工,土地、厂租涨得最厉害。以前利润低厂租也便宜,现在利润高了厂租更高了,利润都被吃掉了。”有经营业主告诉记者,前几年,上海淘汰的许多规模较大的模具厂转移到昆山,他们见到昆山土地便宜就疯狂买地,将厂租价格炒了起来。

近几年昆山厂租的猛增也让做工业门生意的蔡杰(化名)心有余悸。他还记得来昆山的第一间厂房,每平方米月租仅7元。“自2016年开始,昆山的厂租价格像是坐上了火箭。前年下半年,厂租直接疯涨到20块、25块,到2018年价格最高已经涨到35块。3年内租金翻了两三倍,这让中小企业怎么吃得消?”

电子制造业产品目前已比较成熟,售价越来越低,但以土地人力为主的各项成本却越来越高。外加这里越来越重视环保,使得许多制造业被迫迁走。

在传统产业因成本与环境问题在昆山举步维艰之时,一些新的非大型的科创企业却又因资金问题在这里很难开展下去

“我们融资主要还是靠北京的总部,昆山虽然也组织了几家全国性的投资机构,但都没有谈成的。”王希表示,“这方面昆山作为县级市能给予的帮助是有限的”。

一家科技创业园区负责人李女士(化名)也表示,“我也经常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但收效甚微。”

另一家大型创业园区负责人安先生(化名)则认为,昆山初创企业难在没有产业引导基金,“这种种子基金在其他地方一般都会有,但在昆山却断层了。昆山的资本相对来说并不活跃,相关投资机构也比较少。

有人告诉记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公布政策的信息平台,与企业的沟通也不顺畅,我们企业精力有限,很多好政策就无奈错过了。”(2)

实际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后半段,昆山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问题丛生。昆山原市委书记杜小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放眼当下,支撑昆山高速增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等比较优势已大为减弱,传统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昆山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面对产业转型的压力,2015年,杜小刚同志任市长不久后,昆山市出台了一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年)。然而转型中企业研发缺乏人才是昆山面临的很大问题,尽管昆山设立技改基金,支持单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跟华为、中软国际三方合作,打造昆山的“工业云”,还制定了33项人才政策,包括每年拿出2.5亿元成立人才专项资金等,但收效仍不明显。(3)

昆山产业升级最大的问题是高档人才的紧缺,而夹在上海与苏州城区之间的昆山曾因如此天然烘壁而成为别的城市羡慕的模样,工业发展的起始阶段能顺利承接两地流出的中低档产业,但当昆山产业发展向高档转型时,这种自然溢出就变成了三者竞争,尤其是对人才的吸引方面,相对条件更优越的上海、苏州形成对昆山的虹吸效应,使得昆山想获得更高层次人才总是难上加难。

至此我们把昆山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昆山目前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曾锻造了昆山初期辉煌的传统产业如今面临成本还有环境等问题而很难维持,面临要不要迁出的问题。

二是本应作为产业转型重要补充的中小型科创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而很难健康发展。

三是本应承担产业转型的大型科创企业又缺乏深度发展的高端研发人才,同样很难健康发展。

由于作为昆山产业主阵地的前者发展相对萎靡有许多被迫迁出,而承担新旧动能置换的后者又还没有完全顶上,就使得昆山经济增长出现相对跑输大盘的局面。

现在的问题是,昆山究竟如何应对?

究竟是忍痛承受增长率暂时相对落后的局面,能够腾笼换鸟,顺利实现产业转型,还是照顾民意,继续延续前述的不放弃传统产业发展的模式,缓步实现产业升级。

昆山对标深圳

昆山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城市和它很像,那就是昆山一直对标的深圳。多年前,昆山市就已经开始对标深圳,彼时的规划局曾围绕“昆山与深圳”对比研究发现,“1998年的深圳”与“2008年的昆山”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的经济总量均在1500亿元左右,产业结构特征相近,经济增长模式也颇为类同。经过测算,昆山认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2020年的昆山”有能力在经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发展水平等方面,赶上“2008年的深圳”。

然而,2018年昆山GDP为3800多亿元,尽管这一数据继续让其领跑县域经济,但2008年的深圳GDP却已是7806亿元,超过其两倍之多。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让一个县级市对标一个全国超一线城市,这更像是一句笑话。这里要说的是,从起点上看,昆山至少是一个县级市,而深圳则是一个渔村,深圳有今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一点点弄出来的。

我们认为,对标是一个目标,一个希望,任何人都有资格拥有希望。以我对苏南地区的了解,我认为,昆山是唯一有资格说出这话的。

我们先来看看两者发展初期的一些举措。

昆山与深圳都是怎样起来的

这里现从其发展起步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昆山完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其他县都在轰轰烈的发展自己的乡镇工业。而昆山人还在忙着自己的农业,一不留神昆山的经济掉入了苏州内部最末的位置。 

1984年元旦,昆山县委县政府集中县乡(镇)村三级主要领导干部1000余人,举行了为期10天的冬训会议,会议的成果主要有三点,一是认清自己。二是改变思路。。三是立即行动。

而昆山能从当年的穷山恶水小山村发展到如今程度,关键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魄力强大。1984年8月,在没有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加持”的背景下,昆山自筹资金,在老城区东部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靠十几个人和5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当时还被称为“工业小区”的自费开发区。1984年昆山首次“试水”创办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1988年顶着姓社姓资的风险,江苏第一家也是全国县级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国际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85年初,昆山引入上海电视一厂,条件是各出300万在昆山开设分厂,昆山提前支付一次性技术转让费15万,每卖出一台昆山还要给电视一厂15元商标费。

再是能提前看到机会。1990年,面对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昆山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举全市之力,迎接辐射、主动服务,积极配合浦东开发区。1990年江苏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1992年升格国家级开发区后,昆山的工业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最后就是看准机会不放松。在争取出口加工区试点这方面,昆山县委县政府前后跑中央跑国务院84次,最终才申请成功。(4)

作为一个县级市,昆山能做到这样,显示了其超出同类一等的开拓精神,但与其对标的深圳比,还是显得简单肤浅一些。

1979年蛇口工业经济区设立,它后来成为中国经济特区的雏形。建设过程中,深圳打破此前的平均主义奖励办法,率先实行超产奖励制度,并采用工程招标方式推动基建,这在当时极大冲击了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惯常做法。1981年,深圳还率先推动住房改革,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在其推动下,1983年蛇口工业区率先采用劳动合同制,将职工与企业的关系由隶属的行政关系变为合同契约关系。1986年,建国后第一间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在深圳成立。1988年,新中国第一家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也在蛇口工业区开业。深圳主导下形成的市场理念、契约精神、绩效制度等都极大影响了此后的改革开放,蛇口工业区的发展环境也被称为“蛇口模式”。

在后人看来一马平川的特区之路,其实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剧烈的质疑。但面对质疑,深圳没有理会,继续阔步前行。

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1985年颁布了《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先后成立了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给深圳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86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企业根据规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有的还向社会公众发行了股票。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首次开始实行柜台交易。这时,探索建立资本市场,特别是创办一个股票集中交易的市场,历史性地摆到深圳决策者的面前。1987年7月22日,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成立。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7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家由国家、企业、私人三方合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业。1988年4月11日,深发展普通股挂牌上市买卖。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开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今天各个城市广为使用的划块地建工业园的做法这时的深圳已开始启动。

深圳的住房制度改革也很好的促进了这个欠缺人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1987年,深圳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房改方案。深圳提出“提租出售”的思路,房改办工作人员走访了5000多人,统计出14万个数据,经过反复测算,广泛征求意见,1988年6月,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实行“双轨三模式”。(5)

而对整个中国经济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当属深圳率先推出的产权制度改革。1986年深圳推出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国企股份制改革的政府文件,由此,深圳打响了国企改革的攻坚战。深圳的改革试验,触到了产权问题。深圳市政府1987年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不仅资金可以入股,而且商标、专利、技术等可以无形资产入股办企业,不受雇工人数的限制。

著名的华为就是那时诞生的。据说不少中央、省里领导慕名来华为公司参观考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没有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华为是怎么搞起来的?”华为老总任正非如实回答道:“我们是靠一份红头文件起家的。”任正非所说的“红头文件”,就是指深圳市政府出台的《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规定》。

风险最大的改革是建立证券市场。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第二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补办了开业仪式。

而最费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1987年酝酿,到1992年出台方案,前后历时五年。

我们知道,两个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显现出了超凡的勇气,都敢于触别人不敢触,做别人不敢做,从这个意义上讲,昆山是有资格与深圳对标的。

但要说的是,两者所触犯的禁区,也就是改革所深入的程度还是有区别的。昆山触及的是经济发展中直接的痛点,发现后就下手直接解决;而深圳触及的则是经济改革中根本性的痛点。在国门开启面对世界市场经济的大潮,国人一片懵懂之际,是深圳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实践,创立了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初步的政策规范,今天的眼光来看,已经变得稀松平常的一些东西,在那个年代却是非同寻常的。

随着这些开拓性的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并得到证明,不仅为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外资引用包括各种工业区的创建,开创了示范基础。

90年代两者发展途径迥异

如果说,昆山要对标深圳,一直到90年代初,两者都是有相似性的,也就是,此时的昆山与深圳还有对标的基础,但从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两者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其对标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资源重心转向上海浦东。

而此时身为特区的深圳基本已不再有“特”的色彩,改革开放之初用在它身上的那些政策已逐步拓展到沿海各开放城市,就政策资源的倾斜方面它已远远赶不上上海,不仅如此,它还要面对咄咄逼人的苏州,还有得到国家资源大力倾斜的天津、重庆的强力挑战。天津从2005年以来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国家对天津有了更高的规划定位,并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将其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系列政策倾斜形成政策洼地和投资热土。而在天津保持第一的情况下,重庆成为了一匹黑马。重庆的发展与天津有着相似的政策因素影响。2007年以后,重庆先后争取到多项重大政策支持,比如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设立,这些政策使得重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虹吸效应。同时,重庆又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转移,实现高速发展。

所谓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于是深圳在总量上被上海拉开,进而被苏州超越,在速度上也相继被重庆、天津赶上并超过。一时唱衰深圳之音不绝于耳。

此时的深圳没有坐以待毙。

在2007年开始,深圳就在研究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互联网、文化创新、新能源新材料等几大产业。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1年,分别出台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09年至2015年集中180亿元专项发展资金,在人才、用地等各方面都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短短的几年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4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695.2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高大35.59%。与此同时,深圳还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香港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提出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并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这些雄心勃勃追赶深圳的城市在今天渐渐消却了声息。原因其实很简单,重庆与天津主要都靠国家资源投入,一旦投入难以为继,就无可挽回的呈现断崖式下坠。而苏州则主要靠外资引进与上海制造业外溢,其自上而下的产业链还算完整,所以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但由于缺乏产业动能的自我转型,所以上升的幅度也十分有限。而就在这些城市依靠这些抢尽头条时,深圳却在默默的修炼内功。

深圳三次产业结构改革,正从过去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向第二、第三产业并重转型。2021年上半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0.1∶40.5∶59.4调整为0.1∶39.6∶60.3。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表示,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GDP占比加重,意味着深圳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第二产业中,以最具发展潜力、含金量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表明实体经济质量更高。数据显示,深圳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前十大行业有七行业正增长,增速较快的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7%,汽车制造业增长35.1%,医药制造业增长28.7%。(6)

昆山该怎么做呢?

也学深圳不管外界非议,我自修炼内功,进行产业转型?

这里有一点要说的是,今天的昆山与深圳已不具备可比性。这倒不是说其GDP的巨大差异,甚至不是人们公认的产业结构,前者倚重于工业,后者更均衡。

而是产业性质。从产业性质上看,今天的昆山,仍主要依赖外资。而深圳却已崛起一批国内知名的民族企业品牌。

先看昆山。光是台资之于昆山有多重要?据昆山官方人士介绍,昆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都来自于台资企业的贡献。如果再加上后来大规模引进的德资、日资,所占比例更高。与之相比,民企不仅比例低,而且生存困难。

1月27日统计局发布的公告显示,效益运行总体稳健掩盖了民营企业的经营压力。2021年,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和出厂价格“剪刀差”扩大至7.5个百分点,12月当月达7.9个百分点。昆山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为外资企业配套生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售价方面议价能力弱,难以转嫁成本压力,使得在上游原材料价格刚性上涨的背景下,企业利润受到侵蚀。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3.5%,而外资企业增长23.2%。

在外资增长超过2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民企利润下降3.5个百分点,可以想象,昆山民企生存有多艰难。

前面说过,昆山生产性的高端服务业缺失,其实也与这有关。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随着产业升级,一个地区的经济会向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也就是向产业链两端发展(也叫“微笑曲线”两端)。产业链两端如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及服务等,则属于第三产业。同时,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无法分割,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或研发支持。从这一逻辑上看,第三产业占比高也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体现。(7)

但在昆山占主导地位的外资对本地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依赖小,对本地研发和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进口,外资机构产品研发和营销也多由款过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由于缺乏自主性知识产权,以及资金、技术、产品外在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昆山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限制了产业链中为生产过程提供生产性服务体系的而建设和规模化发展。

由于昆山依然还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其第三产业刚刚过半。昆山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商务会展服务等领域人才资源的缺口大大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以昆山仍然没有完成产业转型,大部分企业仍是建立在以往人口红利低成本所带来的规模优势上,而随着土地能源税收尤其是人力成本大幅上涨令企业难堪重负,曾给昆山带来无上荣耀的外资尤其是大型制造业群体开始将成群转移。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昆山仍是深圳80-90年代招商引资的强化版,它根本没有涌现出深圳在全国傲视群雄的民族企业群。

在传统制造业风行的时代,深圳涌现了康佳、创维等电子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深圳有华为、中兴、腾讯等巨无霸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圳涌现了顺丰、大疆等新型企业,另外在金融领域,深圳涌现了平安、招商银行等巨头,这些皆为民企,都靠自主创新在各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在全国也堪称独领风骚,而昆山呢,目前所能说的只能是工业生产总值,而创造这些工业总值的呢,主要仍是外企。

就是说,目前的昆山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大力引进外来资本的高级阶段,而归属于本土的自主性品牌创业群仍未出现,至少在高端在全国打得响的仍未成群出现。

为什么会两者发展会出现如此差异呢?这是两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经济运作方式造成的,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我不多说了。

这里要说的是,作为一个目标,昆山要追赶深圳,这种志气是值得称道的,但要想真正平起平坐,来对标,这恐怕不大可能。其实不要说昆山,就是它背后最强地级市苏州,真要想撵上深圳,困难也是不小。今天的深圳处于粤港大湾区三极之核,在外部环境尤其是技术封锁日益严酷的今天,它肩负着整个民族产业向高档服务业与高档制造业突围的重任,而苏昆至今仍以外资为主体的产业模式很显然是难以符合的。但尽管如此,作为最强县级市的昆山已做到了一个县级市所能做的一切,其放下架子、打造亲民亲商良好招商平台,且根据实际营造招商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绝对值得官僚气息浓厚的内地县级市们好好学习。

注释:

(1)2021年昆山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时间:2022-01-2709:12 发布机构:昆山市统计局 索 引 号:ksstjj/2022-00012

(2)中国县域经济“龙头”昆山:三十年发展“启示录”2019年12月28日01:42 中国经营报本报记者/郭阳琛/颜世龙/昆山报道

(3)昆山作为百强县之首,后续发展如何?城市进化论

(4)招商局座:深度解密百强县第一的昆山是如何崛起的?2022-01-01

(5)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  .深圳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03-19]

(6)深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华网2018-08-12来源:深圳特区报

(7)深圳市2021年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展望北大汇丰智库•2021-08-31本报告撰稿人:岑维、张森、吴佳璇。成稿时间: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