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转载的,真的很不错,虽然这篇文字讲的是陈平一生,但是陈平的思维方式我们完全可以用到炒股上,建议大家用心阅读)。

西汉初期的主要功臣中混得最好的,应该就是今天的主角陈平了。

其他的,像萧何,多次受到刘邦猜忌,临老还吃了一通牢饭;张良,放弃功名利禄,遁世修仙去了;还有韩彭英几人,都不得好死;另外的功臣,要么混得一般,要么名不见经传。

只有这个陈平,一路青云直上。不管是刘邦做董事长,还是后来的吕后当话事人,甚至在汉文帝时期,陈平都混得风生水起。这不简单啊,值得研究。

为什么陈平能在西汉初期那种波云诡谲(jué)、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中,不断地向上攀升呢?

这根本原因是: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是毫不犹豫。

请看材料:

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媭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白话:

(陈平在回长安的路上),遇到朝廷的使者,诏令陈平和灌婴屯兵驻扎在荥(xíng)阳。陈平接受诏令,立即又疾驰到宫中,哭得十分悲哀,又坚决要求亲自守卫内宫。

吕太后于是任命他为掌管宫殿门户的郎中令,还让他辅导汉惠帝刘盈。此后,吕媭(xū)便无法说陈平的坏话。樊哙到长安,便被赦免,恢复原来的爵位和封地。

这故事讲的是陈平最后一次替刘邦办事。

那时的刘邦已经快咽气了,交给陈平的最后一个任务是砍了樊哙的脑袋。可怜我们的樊大哥,估计他根本就不知道刘邦想带他一起上路。

刘邦要弄死樊哙的原因,《通鉴》上说:是有人在刘邦面前告樊哙的状,诬陷樊哙会在刘邦死后,帮助吕后干掉刘如意。

呵呵。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告的状。所有的巧合,都是事先预谋;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坚持看史书,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史家真的很够意思了,有很多事情虽然不能明说,但也不瞎说,只好拐弯抹角地说。

我们翻一翻前面几位异姓诸侯王的死因,都是很“凑巧”的有人向刘邦告状,说他们要谋反,然后刘邦踩着正道的光,把他们都给消灭了。

真的是因为有人告状,刘邦才要杀这些功臣吗?不是,其实是刘邦自己想弄死他们。所谓的“告状”,不过是刘邦给自己杀功臣,找的光明正大的理由而已。

这种事情换个角度看,更让人细思极恐:为什么刘邦想整谁的时候,就会有人这么识趣地来告状呢?这些告状的人,是掐着刘邦的心思来的?还是刘邦早已预先设置好的眼线?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只是这种事情史家是不可能明着写在史书上的,不然过不了审,而且也不符合贤明君王的道德需求。只好用这种处处透露着矛盾的笔法,暗示内里的玄机。

所以,刘邦这次要杀樊哙,本质上也是一样,黑状是假,杀机是真。

其实,站在刘邦的角度上看,樊哙该死,因为他既是功臣,又是外戚。

樊哙的功劳不用多说,功臣排名第五,封舞阳侯,食邑五千户,这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这说明他手上有兵,军队中有威望。

其次,樊哙的老婆吕嬃是吕后的妹妹,他自己和刘邦是连襟加同乡关系,很亲密。樊哙就是一个实力派外戚。

有这么一个人在,假如刘邦死后,仁弱的刘盈继位,如何镇得住局面?镇不住,他得靠谁?靠他妈妈吕后。

而吕后作为外戚头子,执政的根基:一是她掌握了皇帝,二是她有吕氏外戚的支持,如果再加上三,樊哙手里的军队支持,那岂不是要上天,刘氏还能坐稳皇位吗?皇权还能稳固吗?

所以,刘邦怎么的也得杀了樊哙,斩断吕后的一只臂膀。尤其是在刘邦快死的时候,杀樊哙的心就越是急切。

正巧,这时有人来向刘邦“告状”了,你懂的……

其实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当刘邦听到关于樊哙的黑状后,他的反应是“大怒”,随后是“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jí)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刘邦先是大怒,然后才是用陈平的计谋,叫来周勃,让陈平带着周勃去替代樊哙,同时砍掉樊哙。

这里可以看出,给刘邦出主意杀掉樊哙的人,正是陈平。

虽说刘邦心里也想杀樊哙,但碍于面子不好主动说,一是因为樊哙同乡兼功臣的身份,樊哙并没有什么实际错误,如果刘邦仅凭某些人的几句话,就把他杀了,这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卸磨杀驴,容易人人自危,所以话只能由别人来说,以显示出刘邦的迫于无奈;

二是刘邦也可以借此试探,这种关键时刻,还有谁愿意站在他身边支持他。樊哙既是功臣又是外戚,而黑状的关注点是樊哙外戚的身份,这就是要刻意引起功臣和外戚的对立。

不管功臣和外戚一致同意杀掉樊哙,还是一致同意赦免樊哙,都不是刘邦想看到的,因为这意味着功臣和外戚穿上一条裤子了,如此一来,刘邦苦心布下的宗室、功臣、外戚三方制衡的格局就会被打破,刘姓皇室危矣。

刘邦最愿意看到的局面,还是功臣和外戚对着干。

而这次的樊哙事件中,外戚没有任何表示,因为外戚们也很尴尬呀,说不同意吧,就会马上惹恼刘邦,说不定樊哙没死,他们倒先遭了秧;但要说同意吧,那不就是得罪了吕后吗?等到刘邦拍拍屁股走了,吕后可就来算账了。所以无奈啊,还是不说最好。

但功臣集团里的陈平就鸡贼了,他看到黑状基本就明白了刘邦的意思,这时候他怎么表态就很关键了。

这个时候,陈平绝对不能为樊哙开脱,假如陈平为樊哙说好话,那刘邦就会认为陈平已经把屁股坐到外戚那里,外戚已经有樊哙掌军了,要再多一个陈平出谋,那还得了。陈平要真这么说,说不定刘邦还没上路,陈平就先走一步给刘邦探路去了。

所以,这时的陈平只能给刘邦建议,杀掉樊哙,以此营造一个功臣和外戚相对立的局面。

刘邦听了陈平的建议,很放心地派他和周勃去取樊哙的脑袋。


但关键是,陈平要真把樊哙给砍了,那就把吕后给得罪了。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就算吕后不说话,吕嬃肯定会大闹,到时候陈平的脑袋也不保。

那怎么办?陈平选择了甩锅加“放水”。

在和周勃去军营的路上,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上的旧人,功劳很大,而且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有皇亲关系又是尊贵之人,皇上因为一时动怒所以想杀他,恐怕日后会反悔。我们不如抓起他来送到皇上那里,让皇上自己去杀。”

看看陈平这锅甩的,明明是他自己提议刘邦杀掉樊哙,现在对周勃却说是皇帝一时冲动,还把动手杀人的脏活推给了刘邦,这样就算日后吕后追究起来,都查不到陈平头上。

周勃这个人比较老实,觉得陈平说得不错,也就答应了。二人还没到军营,就筑起了坛,用符节召樊哙前来。樊哙接受诏令后,立即将手放到背后叫人把他反绑起来,用木栏囚车押送到长安;同时让周勃代他为将军。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种感觉,陈平这人是个赌徒,他不杀樊哙,而是把他押送到长安,是明显的抗旨,但他还是敢这么做,这就是在赌,赌刘邦会在樊哙抵达长安之前死掉。

结果,真给陈平赌对了。

他们一伙人走到半路上,就听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怕吕嬃提前到吕后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就乘车先回长安。

他走到半路上,又遇到了朝廷的使者,诏令他和灌婴一起屯守荥阳。

这道诏令应该是刘邦临死前发出来的,而且刚好在半路上遇到陈平,估计是刘邦掐准了时间,考虑到这个时候的陈平应该已经砍掉了樊哙,正在回京复命的路上。

刘邦这道诏令的意思就是告诉陈平,别管什么复命不复命,先保住你的命要紧,你杀了樊哙,吕后肯定要杀你,我死了也就保不了你了,你也不用来奔丧,你就直接和灌婴一起带兵驻扎荥阳,你出谋,灌婴带兵,还是能压住外戚势力的。

话说刘邦对忠于自己的人还真是不错。(当大哥的就是要这样)

可是陈平怎么做的呢?

他在接受诏令之后,连军队也不要了,更加快马加鞭回到宫中,大哭一场并向吕后报告了自己处理樊哙一事的经过,同时坚决要求亲自守卫内宫。吕后于是任命他为掌管宫殿门户的郎中令,还让他做了太傅,辅佐汉惠帝刘盈。如此,吕嬃才不能说陈平的坏话,樊哙也被赦免。

原本按照刘邦的设想,陈平杀了樊哙之后,就会成为外戚的对立势力,为了增强这种功臣和外戚的对立,刘邦还给了他军队。

可谁知,这没节操的陈平在第一时间倒戈了,他不仅放过了樊哙,还以此为功劳,跑到吕后面前邀功去了。

吕后很高兴啊,让他做了郎中令,主要管宫廷安保,每一届皇帝迭代的时候,宫廷安保问题是最重要的,就怕有人暴力篡位,或者挟持新君,所以吕后愿意把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陈平,足见对他的信任。

其次,吕后又让他了刘盈的太傅,这个职位相当高,位列三公,是皇帝的辅政大臣和老师,看得出来,吕后对陈平是有多么重视啊。

陈平在刘邦手上,有记载的最高职位,不过是护军中尉。如今他一倒向吕后,马上飞升,坐上了三公。这人真是识时务。

话说回来,吕后给陈平这么高职位,倒不是完全因为陈平放过了樊哙,而是陈平做的这件事情,以及他主动向吕后坦白的态度,让吕后觉得陈平心向着自己,向着吕氏。

吕后正是要通过重用陈平这个功臣,来给其他功臣做个示范,告诉他们只要心向着我,都有大大的好处。

这么做的效果很好。

在吕雉后来专擅国政的那几年里,功臣们对她以及吕氏的所作所为都噤若寒蝉,根本没有人敢反对她,而宗室处于弱势,就更不敢说话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吕氏能有机会窃权作乱,跟陈平的倒戈和功臣们的纵容有相当大的关系。

而曾经一直忠心耿耿追随刘邦的陈平,之所以会在这关键时刻背弃刘邦,倒向吕后,其根本原因就只有一个:他想要实现年少时的夙愿

就像他当年还在做农民时说的那样: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好!

陈平一生的夙愿从来就不是什么护军中尉,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主宰天下。可刘邦没能给他这个机会,但是在吕后这里,他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倒戈了。

对于陈平这样的人来说,为了实现这个夙愿,其他的都不重要,什么忠诚、道义,通通都可以舍弃。

这样的人最可怕。

在吕后专政的时间里,陈平混得很不错,汉惠帝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相国曹参去世,王陵升右丞相,陈平做了左丞相。

两年之后,吕后想要立吕氏族人为王,特意询问王陵和陈平,王陵说不行,高祖说过非刘氏不王,但陈平却说可以,太后想做什么做什么。太后对王陵很不满意,于是提拔他做了太傅,实际上罢了他的相权。同时升任陈平做右丞相。

陈平又升一步,仕途圆满。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吕后得到陈平的支持后,大肆分封诸吕为王,搞得刘姓宗室很不满意,但是宗室中又没人敢反对吕后,只能默默苟着。

直到一个叫刘章的宗室出现,才扭转了这个颓势。

当时吕后设宴摆酒,刘姓宗室和诸吕到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刘章。吕后命令刘章做监酒官(专门监督饮酒礼节的酒官),刘章趁机请求自己按照军法监酒。吕后同意。

喝到酒酣之时,诸吕中有一个人醉酒跑了,刘章追上前去,拔剑砍了这人,完事后还报吕后说:“有一个人逃酒,我已经按军法处斩。”

吕后及诸吕大惊。从此之后,诸吕恐惧刘章,朝中大臣也都慢慢地倚重他,而刘姓宗室的势力也因此增强了。

就是这件事情,影响十分巨大。

大臣们倚重刘章,刘章又是宗室,说明大臣们慢慢地倒向宗室,支持宗室。宗室的势力增强,就意味着外戚的势力要衰弱了。(这件事情其实也暗含一个信息,诸吕之中,除了吕后,没有能人)

这说明,汉朝廷的政治格局有了变化。

敏锐的陈平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诸吕的清算日就快到了,早点迟点而已,如果他还是坚定地站在吕后这一边的话,等到吕后一死,他陈平的死期也就到了

所以,他要马上盘算好下一步棋怎么走。

还能怎么走?

当然是跟当年卖了刘邦一样,这次再把诸吕给卖了。反正卖谁不是卖,一切只为了陈平自己的夙愿。(讲难听点,就是利益)

于是乎,陈平开始拉拢朝中首席大将周勃。

陈平送了500斤黄金给周勃做生日贺礼,并举办丰盛的宴席,周勃也回报以同样的礼节,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一相一将,亲密合作,就为了“保住刘氏江山”!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

陈平和周勃共同发力,诛灭了吕氏全族,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文帝继位之后,一心想主宰天下的右丞相陈平突然托病引退,想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

汉文帝觉得陈平病得奇怪,就去问他。陈平说自己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愿意让出右丞相。

文帝于是任命周勃为右丞相,名次第一;陈平为左丞相,名次第二。

这里其实很诡异,陈平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怎么会心甘情愿让出权位更高的右丞相呢?(那时候以右为尊)

我认为陈平是想独揽相权。这一点从后面的故事也能看出来。

一段时间后,文帝询问右丞相周勃详细政务,周勃啥都回答不出来。但是问左丞相陈平,却回答得很好,条理清晰。

周勃于是知道自己打仗可以,但管理国家不行,就主动向文帝请求免去右丞相职务。

从此,陈平独自承担整个丞相的职务,真正实现主宰天下的夙愿。

不得不说,陈平这个人心机太深。他主动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表面上看他是谦逊,实际上他是把周勃往火架上烤,他应该对周勃很了解,知道他不是当丞相的料。

如果陈平做右丞相,而周勃做左丞相,虽说陈平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相权实际上是分散的,他无法做到大权独揽,而周勃这么大的功劳,也很难被拉下马。

但如果让周勃做右丞相,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就会出现才能无法胜任的局面,到时候就算周勃还想做右丞相,估计文帝也不会答应了。

所以陈平的这一计,与王的明升暗降,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最后,我们回到昨天文章说的:如何做选择?或许可以参考陈平。

一个最根本原则就是:你的利益在哪里,你的选择就应该在那里。

第一,看清局势,搞清楚利弊;

第二,搞清楚哪个选择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放下心里的一切负担,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放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都想要的念头,毫不犹豫做选择。

至于到底选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这得看个人的修炼。

最后,我不是教圆滑耍诈,我是想读懂人性,我可以不做陈平这样的人,但我要看清楚谁是这样的人,防止自己被这些人利用,甚至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