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北京海证


受海外监管环境日趋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以来美股中概股整体表现不佳,一些涉及机密的科技类、金融类企业更是股价大幅跳水,成了很多投资人眼中不具可投资性的资产,兼具金融和科技双重属性的金融科技中概股,更是面临不小的抛售压力。

不过,多家公司公布了比较不错的2021年业绩,以及360数科等传出将赴港上市后,金融科技行业再度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很多投资者认为金融科技中概股股价可能会全面回升。那么,我们应该选取哪个角度分析此类中概股的市场表现,哪些因素是决定性的呢?

01

2021年业绩不错但股价低迷


目前,包括陆金所( NYSE:LU)、金融壹账通(NYSE:OCFT)、360数科(NYSE:QFIN)、乐信(NASDAQ: LX)、信也科技(NYSE: FINV)、趣店(NYSE: QD)、宜人贷(NYSE:YRD)、简普科技(NYSE: JT)在内,有十三四家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美国上市。截止3月底,360数科、乐信、陆金所等4家公司已披露去年财报数据,各家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录得较大涨幅。

360数科的财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66.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5%;净利润为5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4%。信也科技的财报指出,去年用户数同比增长40%,达到1.65亿,活跃用户数1420万,同比增长10%;实现收额94.7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为24.95亿元,涨幅接近25%;包括为小微企业主与金融机构之间促成借款在内,全年促成各类借款金额合计1374亿元,同比增长111.1%。乐信去年促成借款额2138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营收114亿元人民币,利润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6%,几乎翻倍。陆金所2021年营收接近人民币620亿,同比增长18.8%;净利润达167亿元,同比增长36%

美股的金融科技股多为P2P转型助贷而来,以助贷为主要业务模式。有分析指出,这些公司2021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稳健复苏带动小微企业信贷和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回升,顺助贷业务占比的持续提升,以及加大to B业务的布局,通过向金融机构输出系统、技术与服务,助其数字化转型,获取新的盈利增长点。

不过,受中概股退市风险以及行业自身监管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当前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股价并不理想,多家公司的股价甚至创下近年低点纪录。


为提振股价和投资者信心,包括乐信、陆金所在内的部分企业启动了股票回购计划。部分华尔街对冲基金、资管机构,也逢低加仓金融科技中概股,这些举措让不少投资者重拾对金科中概股股价的信心。

不过,同为金融科技中概股,各家公司在业务类型、发展表现、科技属性、业务是否更符合监管方向等方面,实际上有不小的差异,特别是科技属性以及业务是否符合监管合规发展趋势,对公司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水平有极大的影响。

02

多种技术类型的FinTech企业快速发展


我国的金融科技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IT技术在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的引入和推广,先后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互联网金融等发展阶段。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金融科技产业成为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第二年央行又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着手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自此我国正式步入金融科技发展阶段,相关技术加快与金融业务融合。

金融科技涉及的技术种类很多,核心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BCD)等。依据技术路线和业务领域的不同,金融科技企业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底层科技(大数据和区块链、隐私计算与安全、分布式与云计算)、综合金融科技、财富资管科技、普惠科技、支付科技、信用科技、保险科技、监管科技、供应链科技。

图:Fintech主要技术要素

近5年,国内涌现出大量金融科技企业,大型的银行、保险、券商机构,都争相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进程,试图借助科技力量破解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难题,简化交易环节,甄别高风险交易,开辟获客新途径,抢夺市场先机。

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也持续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源投入和业务布局,尤其是以支付、理财、信贷等领域为重点方向,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让金融融入普通大众的衣食住行中,更快捷的获取金融服务。

图:大型互联网平台布局金融科技

像陆金所、金融壹账通、360数科等,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并率先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03

强监管促使行业加速转型


金融科技企业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改善了客户体验,但也引发了不小的市场混乱(如P2P泛滥),带来很多难以甄别的信用风险、垄断风险、数据风险。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后,有关部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日趋严格,进行过几次较大力度的整治,涉及获客、风控、放贷、催收等各个环节;同时还先后出台《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等文件,强化对互联网平台类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遏制头部平台类金融科技企业的无序扩张。信贷、保险、理财等细分领域也都出台了相应监管细则,以进一步优化金融科技市场环境。
表:部分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监管政策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

在监管不断加码、技术快速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下,金融科技企业纷纷调整业务模式,一方面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更多从事那些不承担风险的服务如获客导流、科技助贷、辅助风控等,获取更好的资本回报率,降低平台坏账率;另一方面,则在B 端满足更多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提供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务,同时围绕高净值人群、Z时代、城市中产、银发一族等C端特定客群,构建多样化消费场景,衍生一些新的业务模式。

这一点从4家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财报也能看出来。比如陆金所控股,在完全取消网贷业务的同时,大力开拓小微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业务,2021年四季度80%新增贷款流向小微企业,同期,高净值客户的资产规模达4327亿元,活跃投资者超过1500万人。

图:陆金所控股股价走势

再比如广泛开展普惠业务的360数科,截止去年底,帮助金融机构为3850万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服务(同比增长近25%),累计连接了119家金融机构与1.9亿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


此外,各家企业越来越强调技术作为行业驱动力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投入。毕马威的调查就显示,涉及底层技术企业的占比,从2020年的7%跃升至2021年的23%,显示全行业正投入更多技术来突破发展瓶颈、提高风控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依靠底层技术寻求创新。

毕马威《2021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

04

监管和技术投入

决定金科中概股未来表现


对金融科技中概股的投资者而言,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监管政策和技术一直是影响这类公司股价的最关键因素。

先说监管政策层面,无须讳言的是,相比海外同行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更大,这种监管的不确定性也导致海外市场长期看低金科中概股的估值,由于内地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不断趋严,华尔街投资人对这类股票的配置热情也一直不高。

在技术层面,美国本土的金融科技企业早期主要是面向B端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后来才面向C端市场。而中国由于征信体系缺失等原因,中国金科企业一开始就主要面向C端信贷市场,然后才出于监管合规的原因转向B端金融机构。

由于这个原因,美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都是把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归类于金融产业,估值评定也多是参考金融板块,认为其科技价值不高。这是导致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估值偏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那么未来呢?可以肯定,监管与技术今后仍将是决定金融科技中概股表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但影响的方式会与以往不同。

先说科技因素,中国现在是全球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企业的科技水平上升得很快,科技在企业估值模型中的权重不断加强。这就意味着金融科技中概股的估值模式越来越靠近科技企业,股价和市值都会高于过去,尤其是那些能满足金融机构客户的需求,能提供更全面、长远的解决方案,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甚至为金融企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的金融科技企业,其股价可能表现更为出色。

再看监管因素,虽然未来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合规要求肯定会不断加码,但这也意味着企业可以更合理地对风险进行控制,让风控合规更加贴近监管要求,让企业更加稳健地经营。在一个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意味着企业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市场波动的能力,日子可以过得更好。而这类企业的市值表现,相信也会强过那些有很多监管漏洞的企业。

因此我们可以说,要判断一家金融科技中概股的市场表现,无论它是否回购股票,是否回港上市,只要其科技属性变得更强,业务更加符合内地监管方向,一定值得投资人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