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市场走出了V型反转。周一周二恐慌情绪加剧,指数延续暴跌,不过在周三金融委会议,以及周四美联储首次加息的议息会议落地后,开启了反弹模式。周度来看,上证综指跌1.77%,收于3251点,创业板成为反弹主力,单周上涨1.8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期失血更多的香港市场反弹力度更强,恒生指数单周大涨4.18%,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大涨4.74%。

持续大幅流出后,北向资金在周四周五转为净流入,并且由于周五富时罗素对A股标的2月季度审核于正式生效,尾盘出现抢筹现象。

来源:Wind

当前时点来看,市场积极因素正在逐步累积。有关部门金融委和证监会等部门的相关政策非常具有针对性,集中回应了市场关注的多个重要问题:表达了对稳增长的坚定支持,明确了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思路。同时对于市场关注的中概股、平台经济、港股等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定调,成为这些关键领域当前的“政策底”。

会议还回应了市场对于政策的担忧,“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未来相关政策基调有望逐步落实。

综合来看,市场虽然短线仍有反复风险,处于磨底期。但对A股后市表现已经不必过度悲观,成交额可能会有所萎缩,类似前期大幅下跌的阶段可能已经结束。结构上,“稳增长”主线可能依然有配置价值,这里面包含了政策发力潜在有支持的领域,如基建ETF(159619)、地产稳需求相关产业链(建材ETF(159745)、家电ETF(159996))等。

另一方面,一季报业绩预期较好的细分板块预计仍将集中在高端制造,如新能源车ETF(159806)、芯片ETF(512760)、军工ETF(512660)、医疗ETF(159828)等,和周期如煤炭ETF(512220)、有色60ETF(159881)等,可以积极把握年报季报行情。

除此之外,港股科技股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行情后,前期恐慌式急剧抛售可能暂告段落,但是情绪的恢复毕竟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海外资金的流出,尤其是大型主权基金等的减持,很难在短期内就出现大幅反转。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美关系、疫情、国内政策和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并未完全消除。

不过此前市场下跌程度也远超基本面的表现,更多是受到了流动性和情绪的干扰,如果回归到香港科技股自身长期的投资价值来考量,在错误定价阶段是值得介入的,因此可以重点关注港股科技ETF(513020)。

来源:Wind

中期来看,一些担忧仍然存在,例如经济探底尚未完成。中长期贷款增速依然处于大幅下滑状态,而M2-M1剪刀差持续走阔,企业资金活化能力弱化,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受到去年高基数和今年PPI下行的影响,盈利增速可能要到三季报才能完成探底。后续需要观察稳增长政策发力情况。

而美联储后续加息的节奏也有加快的可能性。周五,多位美联储官员释放鹰派立场。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撰文称,今年还应进行12次同等幅度的加息,将利率上调至3%以上,以令公众相信该行对抗通胀的决心。最新点阵图预测显示,2022年联邦基金利率中值为1.9%,较12月上升100个基点,相当于年内共计加息7次,近一半委员支持更快加息,意味着年内某个时候会有0.5个百分点的行动。另外美联储还有启动缩表进程的可能,对于全球市场估值会构成一定压力。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