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近日,关于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前海人寿)举牌港股上市公司宝新置地有限公司(简称:宝新置地)的消息引发关注。

截至目前,前海人寿直接持有港股上市公司宝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新金融)13.44%股份,同时被动持有宝新置地7.77%股份,公司已向银保监会报送相关报告。

业内人士分析,前海人寿被动举牌背后或许和“宝能系”业务架构调整有关,宝新金融和宝新置业同为“宝能系”实控人姚振华胞弟姚建辉旗下公司,此举意在剥离二者关系,清晰厘定两公司业务。

最近两年险企举牌遇冷,或许与险资改变权益性投资方向,偏稳健成长类公司有关。

经营层面,最近五年公司净利波动较大,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净利较上年同期同比大幅下滑超9成;应政策要求,2021年末公司停止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还伴有不少高层人事变动,包括原董事长张金顺已辞职,未来或进行法人变更。

新年首例险企举牌 或因宝能系架构调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了一份关于前海人寿被动持有宝新置地股票的信息公告。

此次,前海人寿被迫举牌实则源于宝新金融通过实物分派宝新置地股份方式宣派和支付中期股息,最终导致前海人寿被动持有宝新置地7.77%股份。

通过实物分派股份减持某公司股份的操作,转让方既可以快速寻找下家达到股权转移的目的,受让方也无需实际出资购买。

此前,腾讯就曾通过中期派息的方式达到减持京东股份的目的。

与前几年险企“举牌热”不同的是,这两年险企举牌上市公司较为罕见,2021年仅发生一例举牌事件,即中国人寿集团通过QDII账户出资方式参与中国华融非公开发行H股。

有业内人士表示,举牌遇冷或许与权益投资难度增大有关,这会大大增加举牌风险,险资由此偏好向稳健成长类公司转变。

除此之外,保险业寿险、财险相继改革,保费结构大调整,应政策要求保险回归主业,也降低了投资热情。

所以,作为2022年首例举牌上市公司的险企,前海人寿备受瞩目。

事件始末,还要从头讲起。

公告披露,2015年5月前海人寿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人太平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参与了港股上市公司世达科技(后改名宝新金融)定向增发申购,投资时点前海人寿持股占世达科技总股本的19.58%。后该上市公司进行增发。

2021年11月30日,宝新金融发布公告称,将其持有的宝新置地57.77%的股份,按宝新金融现有股东持股比例分配。2021年12月17日,宝新金融公告称股东特别大会审议通过上述议案。

截至目前,前海人寿直接持有宝新金融13.44%股份,同时被动持有宝新置地7.77%股份。

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是指保险公司持有或者与其关联方及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达到5%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3日内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的行为。

2020年7月,银保监会出台《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

最新消息,前海人寿已经向银保监会报送《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被动持有宝新置地集团有限公司股票的报告》。

“宝能系”灵魂人物姚振华最初靠卖菜起家,资本积累的关键节点是通过深业物流集团分家获取若干资产,后发展为以宝能集团为核心的资本集团。

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深业物流等多家子公司,姚振华为集团大股东。

前海人寿目前有5大股东,其中,钜盛华持股比例达51%,姚振华是前海人寿实际控制人。

在宝能系资本扩张的路上,前海人寿功不可没,前几年曾疯狂举牌上市公司,尤其2015年时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元举牌万科,股份甚至曾一度超过20年稳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集团,从而引发了“宝万之争”。

宝能系两大关键人物,姚振华和姚建辉为兄弟关系。姚振华更多专注集团事务和造车领域,姚建辉则深耕地产板块。

姚建辉现任宝新置地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宝新金融首席执行官和执行董事。交易完成前,其本人和控制的公司直接或间接分别持有宝新置地57.82%股权和宝新金融47.45%股份。

而作为前海人寿实控人姚振华的近亲属,姚建辉也成为了这次举牌的关联方。

业内人士表示,姚建辉同时掌控两个平台,此次股权分派或许与平台业务定位有关。此举是将两家公司业务剥离开,能有清晰的业务厘定,各自关注自家主业。

最新净利下滑超9成 高管频繁变更,偿付能力承压

前海人寿成立于2012年2月,是首家总部位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全国性金融保险机构,经营区域集中在广东、深圳、上海、江苏、四川、湖北、山东。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

此外,公司还代理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险业务。

根据公司2021年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前海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77.72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滑6.93%;实现净利润0.46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大幅下滑93.18%。

最近五年公司净利波动起伏较大,2016年-2020年净利分别为40.45亿元、15.05亿元、7.31亿元、5.77亿元、11.39亿元。

2021年前三个季度核心偿付能力依次为91.02%、87.98%、78.55%。综合偿付能力分别为130.27%、131.58%、130.98%。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海人寿2021年10月发布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综合偿付能力为133.53%,同年12月公司对其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综合偿付能力修订为130.98%,下降了2.55个百分点。

根据银保监会统计的2021年前3个季度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6%、235.7%、231.6%。

不难看出,前海人寿2021年前3个季度偿付能力承压,远不达行业平均。

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同时下拉了风险综合评级,从2020年2季度开始前海人寿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C级并且此评级一直延续到最新的2021年3季度报告中。(注:保险风险等级分ABCD,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监管措施,A级风险最小,等级越靠后,保险公司风险越高。)

前海人寿认为评级由B级降至C级,主要缘于公司操作风险得分较低。

2021年三个季度公司净现金流逐季度增加,分别为5.4亿元、6.87亿元、8.81亿元,后两个季度分别环比增长27.22%和28.34%。

然而,同期公司一年内综合流动比率表现却大相径庭,出现大幅跳水,依次为1248%、897%、782%,第二和第三季度分别环比下滑351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

《全球财说》梳理前海人寿2021年前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时发现,公司高层正在悄然发生变动,董事长张金顺已于2021年3月12日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后公司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由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沈成方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直至公司新任董事长履职。

不过,目前公司法人代表依然为张金顺。

除此之外,2021年前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岗位高级管理人员均有调动。

在经营业务方面,公司也有较大变动。前海人寿官网公告表示,应政策要求,公司明确于2021年12月31日停止互联网保险业务。

相关背景是,银保监会为整改互联网保险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部分保险机构违规经营、不当创新,竞争无序、互联网渠道投诉激增,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明确要求不符合《通知》有关条件的主体和产品2022年1月1日起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