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深圳、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经济异常活跃,发展尤为迅猛,某些指标(如社会资金总量、亿万富豪数量、外来游客数量)甚至超过了千年商都广州。

于是,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专门踩广州的喷子,扬言要把广州踢出一线城市行列,数落广州的各种不是,“广州城中村太多太杂”、“广州道路又小又破”、“广州建筑丑不拉几”、“广州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公司”……

要是放在别的城市,听到这么多的负面评价,市民们早就炸毛了,甚至会跟你干一架。但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毫不介意,只会“哦”一声,然后继续喝茶吃饭。

但你不要以为广州人懦弱,不敢说话。如果有人想破坏广州人的生活秩序,广州市民一定会团结起来,用合法手段抗争到底,哪怕对方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从2020年底到2021年中,广州市政府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其中包括几千颗大榕树。

广州滨江东路施工现场

而大榕树是广州人心中的“神树”,在高温多雨的广东,榕树巨大的顶盖为广州人提供了最佳的歇凉之所,也滋养了广州人的精神品格:低调务实、温和友善。千百年来,一排排大榕树就像一个个卫兵守卫着这座历史名城。所以上千上万的广州市民主动站出来,发起了“榕树保卫战”。

最先站出来的是专家学者。据曾参与相关项目评审的中山大学教授冯原透露,广州园林部门本打算以人民桥为中点,将东西两侧珠江两岸的榕树全部换掉,遭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反对。

专家的反对起了一定的效果,有关部门放弃了“一刀切”,但也只是把砍树范围缩小了而已。

接下来出面抗议的是公益达人和自媒体大V。5月12日,公众号“ 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写了一篇文章《广州的榕树,容人也融情!》,提出了“榕树容人人榕树,人容榕树树容人”的口号。

5月29日,公益达人西鹿在《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珠江两岸大榕树?》一文中发出护榕号召,希望广州市民在6月30日之前,戴好口罩,将自己和大树的合照在微博上分享,写上#拥抱广州榕树#的标签。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留住榕树的声音逐渐沸腾,很快便有千人参与,百万人关注。在夏初广州城因疫情尚未渡险的情况下,广州人的神经也在为榕树的命运牵动着。

为了回应市民的质疑,广州市林业园林局在5月31日解释了移除榕树的四个原因:一是行道树多样性不足,根据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量的20%,榕树数量比重过大;二是部分树木存在安全隐患,树冠和道路空间互相竞争,一些狭窄道路树木遮挡、干扰临街建筑,影响房屋采光和安全,根系挤占人行车行空间、损坏人行道和地下管线;三是部分树木存在病虫害、寄生、老化等问题;四是部分树种生长不良。

虽然这样的解释我不完全认同,但广州市林业园林局的工作态度还是值得肯定。如果这事发生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绝对不会搭理你,叫你自己去查法规文件。

6月3日,资深媒体人庄慎之借助自媒体平台,对砍树的部门喊话:你们是“合法”的,但,你们是在“犯罪”!你们在砍挖广州城市文化的根脉。

6月12日,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了“你对榕树的看法”的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总共收到4万份有效回复,94%的参与者表示支持用榕树做行道树。

6月15日,广州市林业园林局举办了“广州市打造高品质城市绿化空间”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沟通交流。研讨会召开之后,有关部门一律停止了树木砍伐和迁移行为。

8月13日,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要求,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牵头组织召开了广州市科学绿化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市人大政协代表、市民代表、新闻媒体等对“1+3”文件(《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及《广州市树木修剪管理规范》《广州市树木保护管理规范》《广州市关于完善绿化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细则》)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广泛听取意见。

这次座谈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先荣承认部分工作做得不到位,存在科学绿化意识、保护意识不强,与市民沟通不足,征求市民意见不到位,缺乏市民参与。

但是,对于已经被破坏的景观和已经受伤的公众感情来说,局长道歉还远远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整榕”行动中至少有5494株榕树被“株连”。大金钟路-白云大道路-同泰路,1223株;广园路1473株;环市路-中山大道,946株;广州大道,534株;阅江路迁移、清理乔木729株,536株;解放路-机场路,246株;东风路,316株;滨江路,220株。

砍树前的广州人民公园(图片来源:“神棍风水师”)

砍树后的广州人民公园(图片来源:“新快报深读新闻”)

怒气未消的广州市民还在行动,通过特殊渠道把广州砍树情况报告给了中央。曾在“榕城”福州工作的高层领导,就此事作出了重要批示。

12月3日,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同日调整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

12月12日,广东省召开领导干部大会,通报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有关问题整改和问责情况。广州市委副书记罗冀京等10名干部因大规模砍树被严肃问责。

在会上,广东省领导表态: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是典型的破坏性“建设”行为,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错误严重、教训深刻。

闹了整整一年的广州砍树事件,到此画上了句号。

回顾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广州市确实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市民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非常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站出来捍卫公共利益(强调一下,不是个人利益),而且手段非常文明,没有违背任何法律法规。

同时,也要给广东干部点个赞。他们非常在乎民情民意,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雷霆之势处理了相关官员,及时作出了深刻又真诚的检讨。

这种“官民良性互动、权力尊重权利”的故事,在广州已经上演了无数回。

2009年11月22日,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吕志毅表示,广州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垃圾焚烧。

结果,这位副秘书长(原市容环卫局局长)立即被《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穷追猛打,“其本人与亲属与垃圾焚烧利益集团存在密切关系”,搞得吕副秘书长颇为难堪。随后,广州市政府叫停了项目,并开展垃圾处理问政于民活动。

2012年10月,时任广州市长陈建华说:“进出白云山的主通道白云山隧道早则今年底、迟则明年初就会动工。”但是广东人大代表、广州的媒体记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友完全不给市长“面子”,坚决反对白云山隧道的修建。三个月后,广州市政府宣布白云山隧道项目暂缓实施。

2020年8月3日,广州市海珠区海珠涌大桥正式开通。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座大桥有些不同之处:在快要入海处的桥体突然分成了左右车道,中间则夹着一栋约40多平米的陈旧老宅。原来是这户人家不同意政府提出的拆补方案,坚决不肯搬走,于是住建部门就搞出了这个“海珠之眼”。

广州是一座很特殊的城市,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算起,它是唯一一座从来没有中断与海外地区商贸往来的中国城市。两千年绚丽辉煌的商业文明,赋予了广州人低调务实、敢闯敢干、爱城如家、包容友善的性格和精神。

1978年以来,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在舆论监督和社会文明方面也引领时代潮流。

这里有最敢说真话的三大报业集团(南方报业、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审核尺度最宽的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为市民群众提供了自由畅通的发声渠道。

这里还有一批公民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益达人,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专业指导和组织支撑。

而广州作为一个人口近两千万,GDP高达2.5万亿的超级都市,广州也配备了数以万计的公务员和无数个机关单位。如此庞大的体系在运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违背广州市整体和长期利益的错误决策和不当干预。

当广州的公共部门犯错时,广州的市民群众会团结起来,在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指导下,借助媒体或新媒体平台发出强有力的反对声或质疑声。

而历任广州市领导都很开明,也有执政自信力,他们知道绝大部分市民都是“爱之深、责之切”,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不会危害政府公信力,反而能弥补行政体系的漏洞。

基于这种预判,广州就不会像内地城市那样动不动就下令删除媒体的负面报道,更不可能为了一小撮人的非法利益而搞“跨省抓捕”。

为了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广州的领导干部有时还会主动邀请市民代表、媒体记者、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参加市级或区级重要会议,当面聆听民间声音,以市民群众的合理建议为决策依据。

因此,广州率先完成了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形成了“市民群众发现问题——媒体(新媒体)表达诉求——专家代表提出建议——政府开会论证——政府修正决策或改善执行方法——市民群众满意”的良性循环。

从这个角度看,“榕树保卫战”是多方共赢的结果,广州市民守卫了自己的精神图腾,广州媒体人和专家学者展现了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责任担当,广州市政府也保住了“最佳公共服务供应者”的招牌。

尤其是新任广州领导班子,给两千万广州市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广州的经济和文化会像大榕树那样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原创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报局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