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十三年的“双11”如期而至。

破天荒的第一次,以某宝为首的各大电商平台,没有发布销售数额。

对比往年过完零点,就发布当年销售数额喜报的操作,今年的双十一感觉“静悄悄”。然后这事还上了热搜!

作为人为制造的商业节日,其实双11的寿命已经很长了。

今年的双11,的确没有像往年一样波澜壮阔,对比十年前上升期的双十一,也没有请来各路明星开一场类似春晚的狂欢联欢会。

犹记得就在去年,定金、尾款还一度成为热烈的时代流行语,而今年,“付尾款”对许多人而言已经成为没有兴奋感甚至有些厌恶的“仪式”了。

随便在网上搜搜双十一不买这个词,可以看见许多人告诫自己劝告他人:

别囤货,囤货不如囤钱,因为前几天商务部的一个通知,让各大城市超市的生活食品物资,包括米面粮油,肉蛋奶鱼,蔬菜水果都告罄,全部抢购一空。

而双11更多的抢的是生活用品,说白了就是服装鞋帽和日用百货等,虽然能储存,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买了之后不喜欢”的可能,经济下行期间,只有钱才永远让人无比喜欢。

现金为王嘛!

为什么诞生双11?还不是商家和平台利用消费主义洗脑和诱导,在经济状况还不错的时候,让很多人都觉得双11、618必须买点东西,不卖就不精致,不卖就落伍。

那时大家手里还有余钱,买也就买了,况且往年双11是真金白银的打折扣。

现在呢,满满的套路,割你没商量!

大家也都看明白了,你说购物节就是购物节?还那么多套路,怎么一年必须给商家和平台送两次钱吗?

双11只有诞生的前几年在真正的打折,之后的活动虽然越来越花哨但越来越忽悠,以前搞一天,现在忽悠一个月。

最懂造势营销,最会玩的就是美妆品牌了,都已经被捧成明星的李X琦口水四溅:口红四五个色号还不够,护肤流程少则四五步多则十多步,面膜必须天天敷,皮肤折腾坏了又开始你要“稳定”的风向……

他是赚的盆满钵满,还收割了一片迷妹,然而之后呢?

经济严冬,兜里没钱!

对不起,臣妾做不到!

从过去的一夜苦等、玩命抢购,到现在的吐槽遍地、消费乏力,大家对双11的态度经历360度大转弯。

理由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大家收入不稳定不敢消费;对于双十一的各种宣传噱头,人们已经厌烦;平台规则越来越复杂,商家各种先涨价再降价的收割套路让人厌恶;某音和社区团购的新型消费方式崛起等。

然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下面这些:

“钱去哪儿了”到“隐形消费套路”

有时候豪掷千金有时候却异常抠门、挑剔成性却又疯狂种草,现代人的消费行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错综复杂、矛盾丛生。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钱去哪儿了”永远是亘古不变的拷问。

双11的诞生,让消费行为一次集中爆发,然而这几年的双11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冷静审视消费的机会----平日不易察觉的“隐形消费”,通过双十一的消费浮出水面。

“隐形巨额消费”,是查看整体账单前,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花了很多钱。因为电子支付时代,没有支出现金的行为,交易变成了数字,让人们对消费变得不那么敏感。而这些花费,大多是“小额”加“高频”来产生。

例如每个月都需要的商品,每个月也就几十块至一百多,乍一看好像也不多,双11觉得优惠,一次性屯半年,才发现原来花了这么多钱。但由于这些分散在日常开支里,看上去就变成了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隐形巨额开支”。

对许多已经看破套路的现代人而言,“钱哪儿去了”,不再是无解问题。只要用心观察归纳,大家就能揪出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形消费”,对自己的消费习惯做出调整和规划。

反“消费主义”崛起

平台和商家不厌其烦的给女性洗脑,劝她们‘精致’,其实让女性浪费了大量时间,却没带来相应的修饰效果。

消费主义陷阱,就是“要用精致的有价值的东西做一件事”,比如完全可以用旧T恤做睡衣,用旧衣服做抹布,商家却推荐了印有可爱图案的居家服和专用的所谓精致生活的抹布。

价格很高,效果也不一定好,钱却花了不少。

“矫情”也是消费主义,同样都是红色口红,叫“红色”只能卖10哥,叫“红棕”“正红”“番茄”“胡萝卜”就能卖出20套......

然而疫情时代,大家兜里没有钱,而且越来越精明!无论叫什么,在双11人造节日也很难激发“新需求”,双11购物车里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实用。

毕竟一支最多两支口红就够用了。

无论什么产品,都应该出自真实需要,而不是“消费主义”创造出来的伪欲望。

消费主义通过不断“制造欲望-购买商品-满足欲望”循环,进行扩张和盈利。

而人们已经逐步对商家刺激诱导但其实并不需要的商品,不轻易“上头”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努力把“消费主义”话术的营销诱导阻挡在外。

“折扣饥渴晕眩症”开始愈合

双十一的段子,大家都听过:

“优惠券藏大兴安岭丛林里,一颗四百年古树右后方300英尺的、土拨鼠家的车库里,2小时内找到土拨鼠、在车库前合影留念,即可获得5元优惠券。”

复杂繁琐的优惠机制曾是双11商家“必杀技”,但越来越多的人认真研究折扣,在各大平台研究比价,“技术流”齐上阵,与商家的套路中门对狙。

商家涨价再降价,已经被大家看破。双11的过度营销,让“折扣”变成套路的代名词,大家的折扣饥渴眩晕症,正在治愈。

理性囤货

优惠券、满减券、赠品、平替等,是平台和商家惯用套路。因为百分百严格按照需求消费的人并不多。“为了5元优惠券,买500东西”也常有。

为一张小额优惠券,最后买爆了,开始逐渐失效。因为疫情时代收入不稳定的倒逼,现代人在双十一只是集中、相对低价消费必需消耗品。“理性囤货”,在活动期间低价、增量购买之后不用费心,比如将纸巾、肥皂等一次性买足,很长时间不用操心。

理性,才是对抗消费主义的神器!

狂欢节降温,回归需要和选择

商家们不断策划让年轻人“上头”,把双十一打造成狂欢节也是手段之一。

请明星,开晚会,烧钱搞狂欢购,在这种气氛的推动下,被裹挟的人们会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然而冰冷的现实和干净的存款以及每月准时“问候”的信用卡账单,让人们越来越清醒。商家和平台打造的双十一明星晚会,不同于热烈厚重的春晚。

春晚是民族的欢庆,是文化的灿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双十一晚会则是带着天使面具的牛头马面,背后藏着锋利的獠牙。

套路多、折扣少;预售期漫长,轰炸营销骚扰,疲劳不堪……

电商平台高光了十余年,但疫情时代,只需要一个厌恶的理由,就可能多米多骨牌一样的崩塌。

电商行业“内卷”的更厉害。五花八门的竞对冒出来,社区团购。社区买菜。零散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部分线下实体店的浴火重生……

用户不再“期待”一个狂欢节,因为只要用心,优惠随时随地都有。

每年双11,铺天盖地的宣传,让人有“狂欢依旧”的感觉。而套路多的双11,在“狂欢通胀”的大背景下,也正在变得被现代人冷眼旁观。现代人,一边冷静地用“技术流”招式拆解着优惠券套路、反薅商家羊毛,一边环顾四周,随时准备退出这场不刺激的游戏。

起风了,风很冷,好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