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资者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投资方向的合理性?

投资方向的合理性,实质上就体现在选行业以及选股的准确性上。

行业与个股的选择,要具备自上而下性,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就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况。而且,很多时候,容易陷入自我意识形态保护,当对投资出现自我安慰、自我幻想时,这是比较危险的。

任何普通投资者,试图去学习了解一下宏观,都是很有必要的,这起码能保证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但仅仅了解宏观,也不一定能获取良好的回报,这就必须要在行业上下功夫。

宏观契合,这是先决条件

宏观怎么看,我个人大致认为主要是以下2点:

1、国家政策风向

2、货币政策的变化情况


国家政策风向

做投资,首先要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尤其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五年规划纲要,这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如果投资的方向暴露在政策风险之上,那到头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任凭千亿万亿,最终都会成为回忆。

如古代城防一样,一个行业或公司要取得良好稳健地发展,就必须要构建强大的护城河,建立更高的技术壁垒,这些建成以后,还要看其未来的持续现金流是否与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利益趋向于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护城河还在,而城没了。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一年的政策面基调:

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去年国家首次提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这个新发展格局,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国内大循环主要体现在生产端和需求端,生产端强调供应链完备和安全,解决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问题,需求端要扩大内需。提出的背景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全球遭遇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各政府在应对能力上出现较大偏差,而且漂亮国一直以冷战思维对待中国,从贸易战到科技战进行高姿态压制,国内需要严防外需的剧烈萎缩风险;

第二、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投放了超常量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连续性造成冲击,而且中长期视角下传统的扩内需增长模式(地产和基建)面临两大瓶颈:一是杠杆率攀升导致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二是人口红利丧失,人口老龄化加剧。

在此背景下,这意味着只要涉及到产业链安全、核心设备、关键技术或原材料国产替代的,政策是要大力扶持的。而那些纯粹搞产业集中,利用垄断或者护城河优势的,不断蚕食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政策上是要管控的,比如互联网,住房,医疗和教育等,这些成本高企,不利于扩大有效内需的基本诉求。

三胎政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与扩大内需目标有一定的一致性,都是要寻求对人的解放,毕竟被高额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成本压着的人是很难有消费潜力的,生育率也很难上去。

而双减政策正是对扩大内需和三胎政策的强力支持。去年疫情冲击后,不少研究机构表现出对在线教育的更高投资价值,因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方式,具有更好的防疫效果。但是,在线教育并不等于校外培训,资本会错了意,忽视了政策的真正意图,于是,即使有好的护城河和壁垒,有好的现金流,在政策风险下,都是不靠谱的。

所以,除校外教育板块以外,与政策支持方向相悖的,像互联网、地产、白酒、医疗、传媒影视服务等板块,市场都会在未来现金流预测上扣一个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的帽子。

互联网,前期市场之所以愿意给部分互联网标的高估值,是因为低利率环境和通过烧钱获取流量,进而形成流量的壁垒和护城河,然后看好其未来的变现能力。在烧钱的阶段,短期业绩亏损不要紧,因为市场更看重的是壁垒形成后的流量变现能力。但在反垄断的政策环境下,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遏制了企业未来变现的潜力,因为变现靠的就是护城河烧出来后,未来的垄断收益。如果烧钱后未来现金流扩张的空间没了,市场过去给的高估值自然就要打折扣了。

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分别是房地产,医疗和教育。房地产高压态势下,坚持房住不炒逐渐走向政策落地期;医疗领域,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生命防护用药利润高企,这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政府牵头一轮轮大范围集采,相关企业中标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教育,国家有意在K12领域建设公共教育体系,取缔一切盈利性的校外组织,相关企业必须考虑转型。

再来说下白酒,白酒的这一轮高估值,也是体现在两个方面,壁垒+现金流。

白酒的壁垒那可是太多了,与其他产品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悠久的文化沉淀,新进企业基本没有竞争的余地;

第二,原材料、自然资源的独特性;

第三,品牌

第四,库存的保值性

但是白酒的护城河壁垒叠加未来多年的现金流预测已经被高估值基本消耗了,未来,不在政策的大力扶持范围内,很难有翻身战,跌多了抄抄小反弹,基本就是这个节奏,当前,只是因为前期持续地高估行情,一路高歌,拥趸众多,随着颓势的逐步体现,拥趸也会慢慢消散,连但斌这种白酒超级粉丝,管理的好几个重仓白酒的产品都已经在7月30日之前大幅降仓了,大家谨慎一些吧。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从宏观经济形势看近期行情的高低切换》里也明确,今年整体居民消费修复的力度很疲软。经济周期向消费后周期的传导力度是有限的,更何况经济还有周期性压力,从长的角度来看,远端的现金流又有消费税的不确定性。所以,无论从远端还是从近端的业绩预估来看,还是从政策风向来看,茅指数都比不上宁组合。

低估值和高估值并不是买入和卖出的投资依据,重点要看是否符合政策风向,再看是否具备行业壁垒以及未来良好的现金流(确定的复合增长率),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变化。下文继续:

货币政策的变化情况

8月10日,国家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对如何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诠释,即着眼于中长期和结构性问题。

1、继7月15日全面降准以后,市场的考虑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才会全面降准,市场紧随其后遭遇一轮重锤。但是,二季度报告仍然维持“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的判断。不过考虑到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同部门和区域之间“不稳固、不均衡”的问题仍然较大。随着基本面修复惯性减弱,结构性问题可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阻碍因此货币政策重点在于结构而非总量,要“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2、增强前瞻性:着眼于明年而非年内。报告要求“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增强前瞻性、有效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7月份全面降准更多属于应对税期高峰、MLF到期、地方债加快发行等因素的“补水”而非“放水”,印证前瞻性、灵活性的政策导向。

3、贷款利率仍有下降需要。经济“K型”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我国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比近八成,从稳就业角度出发,信贷政策主要发挥结构引导作用,通过向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达到向实体让利和保主体的目的。

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困难行业、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和碳减排领域。一方面,坚持房地产调控和金融政策不放松,另一方面“落实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推动做好重点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压降工作”,表明地产和城投两大信用派生渠道仍然受限。今年受外围通胀输入影响,制造业上游原材料价格提升幅度巨大,对整个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下半年信贷投放在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国产替代领域会有重点倾向。

5、政策操作可能性在定向降准上,如果经济运行压力较大,不排除会降息。在“跨周期”而非“逆周期”的政策调控思路下,货币政策预计维持“名为稳健实则偏松”的基调。年内可能还会有降准对冲MLF到期的操作,央行再次提及“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可能会采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实现,定向下调相关工具的利率。

如果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要关注的是确定性,越近的现金流越有价值,投资风格要务实,短期能有确定的基本面改善的标的就是好标的。相反,如果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未来足够的想象空间,调整即是机会。

选择的赛道和标的的未来,一定要与国家和人民利益(共同富裕、产业链安全、高质量发展等)共存共荣。具备长期前景,叠加短期的景气度,如果二者都在往上走,那就是非常好的投资机遇。

近水楼台先得月,给个关注您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