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叠加房产税的威力,最终让贝壳走向裁员时刻。

10月11日以来,贝壳找房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主要波及贝壳上海分部的研发、金融、品牌等部门。

贝壳此时被曝裁员并非偶然,今年以来众多一二线城市落实“二手房指导价”政策,楼市成交量明显下跌。

在资本市场,贝壳股价自2月以来累计暴跌超70%,总市值蒸发超4000亿元。

行业持续遇冷,贝壳找房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从多方报道来看,贝壳这次裁员不止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也在发生。

同时,波及部门不仅限于金融、研发,还包括产品、运营、监测、行政、财务等广义上的后台部门,可见此次情况之严峻。

对于裁员传闻,贝壳回复称:“今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据此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

并非否认的态度,进一步证实裁员一事。事实上,贝壳选在此时裁员收缩是无奈更是必然。

贝壳找房,是左晖时代急于转型触网的产物。2018年,在房产中介行业打拼10几年的链家已积累了8000家门店、12万经纪人,但彼时的链家依然是仍是典型的重资产传统企业。

重资产模式向来被资本所厌恶,为彻底转型互联网企业续写更大的资本故事,左晖在链家基础上成立贝壳找房。

贝壳的模式是开放型平台,除了自家的链家、德佑等品牌,外部合作方、加盟方可以进入,个人房东、经纪人也可以在平台发布房源,类似于互联网平台模式。

贝壳的出现,切实打击了中国房产经纪行业的“假房源”乱象,确实为肃清行业做了贡献。

正因如此,更多用户选择在贝壳交易。据贝壳2020年年报显示其总交易额突破3.5万亿元,堪称房产中介一哥。

2020年8月,贝壳赴美上市,靠着互联网平台的概念,股价一路飙涨,市值最高时曾突破6000亿元,笑傲行业。

不过进入2021年,贝壳连遭重创,创始人左晖与世长辞、“房住不炒”多项配套政策压制行业。

受此影响,贝壳股价掉头直下,自今年2月以来累计暴跌超70%,总市值蒸发超4000亿元。

业绩方面,贝壳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今年一季报时,贝壳预计二季度营收大概为225—235亿。8月12日发布的二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42亿元,同比增长20%,营收超预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营收超预期外,贝壳的净利润、毛利率双双下跌。

二季度,贝壳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大跌61%;毛利率22.1%,不止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32.5%,比今年一季度也有所下滑,导致二季报非常难看。

曾让58同城、我爱我家等玩家头疼的中介一哥,似乎正失去锋芒。

贝壳增收不增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外部佣金大增、成本攀升等。

贝壳作为平台型企业,交易额来自链家和入驻中介两大阵营,但净利润主要还是链家贡献。

二季度,贝壳支付给入驻中介公司的佣金高达到94.5亿元,同比大增51.4%,主要因为入驻中介在二季度新房交易数量大增,交易额达到链家的5倍,这造成了贝壳新房板块可能增收不增利。

贝壳赖以成名的二手房层面,今年遭遇重创,受“二手房指导价”政策影响,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交易量明显萎缩。

数据显示,2021年9月,北京二手房成交约1.26万套,同比下降27%;上海二手房成交约1.20万套,同比下降61%;广州二手房成交6198套,同比下降56%;深圳二手房成交1765套,同比下降79%....

与此同时,贝壳的成本仍在攀升。疫情爆发以来,贝壳和海底捞一样,并未停止扩张脚步,仍在大举开店。

今年二季报显示,其营销费用达12.4亿,同比大增57%;研发费用7.7亿,同比增长48%。二季度总体成本增速达38.6%,几乎是营收增收的1倍。

行业不断遇冷之际,继续扩张已显得不合时宜,贝壳只能选择收缩、降本,裁员也是无奈之举。

我们认为,贝壳裁员只是房产中介步入收缩时代的一个开始。

过去20年,中国试图模仿美国发展服务业来推动经济,在此大趋势下,楼市不断上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诞生了万科、恒大等千亿房企,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

我们曾靠这些行业完成经济崛起,但服务驱动经济的模式,终究只是让小部分人先富,楼市、互联网、金融除了造富业内,对社会民生非但益处不大,反而让年轻人躺平。

高房价等重压下,年轻人开始晚婚晚育,最终导致新生儿数量暴跌。没有人口一切都是虚无的,何谈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开始从效率至上转向兼顾公平,最近一直提的共同富裕核心就是要公平。

对应到现实中,就是楼市被精准调控,从房住不炒到二手房指导价,到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再到越来越近的房地产税,以后再赌房价暴涨的人可能真要付出惨痛代价。

对于今年三季度营收,贝壳已经给出悲观指引,在145—155亿元之间,同比下降24.6%至29.4%。

房住不炒高压之下,以贝壳为代表的房产中介行业将告别过往的高增长时代,走向拼服务与口碑的成熟期。

所幸服务是贝壳的强项,在这方面远超同行,期待它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