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雨 编辑:小市妹

  开门见山的说,尽管猪企已经很惨了,但现在还不是抄底的时候。

  底部已至

  一个字形容猪企的三季报:惨!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第三季度,正邦科技预亏55.2亿元-65.2亿元,新希望预亏25.8亿元-29.8亿元,天邦股份预亏20.5亿元-22.5亿元,温氏股份预计亏损67.5亿-72.5亿,就连“成本控制之王”牧原股份也预计亏损5亿元-10亿元。

  牧原商品猪的完全成本大约15元/公斤,剩下的四家基本都在20元/公斤,7至9月份,牧原商品猪销售价格分别为15.04元/公斤、13.92元/公斤、11.49元/公斤。

  牧原是从8月份开始亏的,这也就意味着现在行业基本已经全部深陷亏损。

  历史经验表明,在养殖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延续性较差,跌到一定程度总有反弹的动力。

  另一方面,猪价底部受到养殖成本的影响较大,以往猪周期的信息表明,猪粮比(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是判断拐点的一个重要指标。之前一直将猪粮比跌至5左右做为猪价见底的标志,而现在这一数据最低已经跌到了4以下。

  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生猪价格基本没有向下的空间,于是就有了这两天的反弹,但反弹不代表周期反转。

  反转未到

  要预测猪周期,首先要搞明白猪周期是怎么回事。

  究其根本,生猪养殖的周期性波动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内“散户”的进进出出。如同炒股一样,养殖“散户”也有追涨杀跌的属性,赚钱的时候上产能,赔钱的时候退出,循环往复,加上不可控的疾病因素,波动就在所难免了。

  尽管过去几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但目前散户产能占比高达40%,所以此轮猪周期依然没有新鲜事。

  既然逻辑未变,那么复盘过去便是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

  2005年之后,国内先后掀起四次猪周期,分别是2006年6月-2010年3月、2010年4月-2015年2月、2015年3月-2019年1月以及2019年2月至今。

  从价格上来看,每轮猪周期都可以分为上行期、下行期和筑底期三个阶段。

  上文提到过目前生猪价格基本已经触底,也就是说进入了筑底期。但何时从底部走出来还要看产能的变化。借助几张图,结论一目了然。

  先看生猪存栏量,从2019年四季度后逐季改善,环比持续增长,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份。也就是说,生猪产能才刚刚开始去化,而目前的存栏量早就上升到非洲猪瘟以前的水平之上。

  能繁母猪决定后续产能情况,直到今年七月份之后才环比出现下滑,东北地区9月的能繁母猪淘汰量环比增长了30-40%,看起来去产能速度很快,但其实并不然。能繁母猪的产能下来了,但后备母猪(可以理解成预备役)的量顶上来了,二者基本保持1:1的比例,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是母猪料下滑的很慢。

  这意味着,如果有需要,后备随时转能繁,产能还是可以快速提上来的。

  当前的亏损率足够大,这为加快去产能创造了条件,但亏损持续的时间有限,在没有经过深度去产能之前,反转无望。根据之前的经验,能繁母猪产能加快去化后,再过半年左右,猪价周期可能会反转。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相较于之前的每一轮猪周期,此轮周期结束的可能更快,原因有三:

  首先,“猪周期”长度往往与猪价波动幅度成反比,上行时价格涨幅大,下行时持续的时间也短。本轮行情中,自繁自养模式的平均的头均盈利高达1664元,而上一轮周期(2015年-2018年)中的平均头均盈利只有420元,因此这一轮磨底的时间可能会缩短。

  其次,此轮猪周期的养殖成本中枢抬升的非常明显,非瘟之前自繁自养生猪的平均完全成本在12-13.3元/公斤左右,现在提到了16-17元/公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猪价格跌的也比之前狠,一正一反,亏损拉大了,去产能的动力更足,如果说以前是温水煮青蛙,那么现在很可能是快刀斩乱麻。

  最后,之前都是中小养殖户率先扛不住亏损而提前退出,大型养殖场由于有成本优势可以挺的时间长一些,并借机收割市场。但这次完全不同,规模企业成本显著高于散养户,因此大型企业去产能意愿更强。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牧原股份、新希望和正邦科技等头部企业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从二季度就开始下滑,这必将缩短整体的去化时间。

  总结一下,在深度亏损的背景下,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去产能阶段,但尚需时间来消磨,价格并不具备反转基础。

  多看别动

  做股票的逻辑是“买预期,卖现实”,在猪周期确定性反转之前,猪企Q4的业绩表现依然难以扭转,所以千万别急着抄底,不仅如此,还要警惕相关企业的风险。

  所谓的风险是指逆周期扩张带来的财务风险。

  根据产业链的调研数据,国内猪企在这一轮猪周期中大约赚了2万亿,其中1万亿用作了投资,手里还握着1万亿。目前行业每个月亏损在500-1000亿左右,粗略计算一下,最多能撑一年,而这是平均水平,肯定有一部分现金流比较差的企业撑不了这么长时间,就连大型上市猪企的财务状况也不乐观。

  此轮猪周期,大型猪企的投融资行为相比之前激进了许多。

  数据显示,2019-2020年,前十大上市猪企(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天邦、傲农、唐人神金新农新五丰大北农)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值分别为446.9亿元和134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3%和202%。

  加大投资的好处在于提升了市场占有率。2017-2021年上半年,CR5合计市占率分别为4.6%、6.3%、7.5%、9.2%、10.5%,三年多的时间翻了一倍还多。

  但弊端是一旦进入下行周期,这些巨大投入的价值就被淹没,在目前深度亏损的背景下,之前扩大的投资反而成了破败的包袱,产能越大,亏得越多。

  前期的投资也增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从整体来看,前五大上市猪企的资产负债率目前上升到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具体到企业,以龙头牧原股份为例,截止到上半年,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只有60.36亿,但短期借款却高达175.4亿,此外还有265亿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145.1亿的长期借款。

  公司上半年的现金流净流出了90.08亿,三季度的数据虽然还没出,但从公司陷入亏损区间可大致判断情况应该也不乐观,资金链压力可见一斑。

  比牧原股份财务状况差的企业还有不少,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资金链继续承压,那么很可能会有企业为了断臂求生而进行倾销,届时将进一步打压价格,形成二次探底。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对于目前的生猪反弹,一句话:任他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