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5日凌晨一点,苹果公司举行了线上秋季新品发布会,在这次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iPhone13系列手机、新款Apple Watch、新款iPad以及与搭载最新A15芯片的iPad Mini。

9月22号iPhone13系列正式开售。发售当天,场面火爆程度如同以往,iPhone 13 Pro及Pro Max在各大平台均出现秒售罄的情况。

据业内人士报道,官网售价12999元的iPhone13系列超大杯(iPhone13 Pro Max 1T)通常要加价2500元左右才能拿到现货。

而iPhone13mini则备受冷落,甚至跌破了发行价。从苹果官网两种机型的预期发货时间可见一斑。

iPhone13pro发货时间需要4-5周,而iPhone13仅需要7-10天,显然用户对Pro版本的需求更为强烈。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1年全年,苹果iPhone出货量有望达到2.23亿部,重新站回2亿部大关。

短期来看,在“加量降价”的刺激下,苹果iPhone13系列新品京东预定量超去年。

根据天猫平台数据,截至9月16日下午,超过300万人在天猫预订iPhone13系列。

根据京东数据,截至9月16日结束,苹果iPhone13系列新品在京东平台的预约量超过200万部,较去年同一平台上同时间段150万部iPhone12的预订量提高33%。

三、四季度在苹果新机出货可能超9000万的基础上,果链一线标的都将会有不错的出货表现,但由于国内的很多公司既是苹果的客户,也是华为的客户。

因此苹果的增量是否能覆盖今年全年华为的缺失,尤其是华为缺失后高端创新竞争的弱化,是四季度非常重要的考量要点。

业绩方面,A+H股主要手机零部件厂商2Q21收入同比增长11.9%,净利润同比降低2.2%,较一季度业绩增速放缓,主要是受苹果2Q21淡季疲弱、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以及海外疫情等不利影响。

受益于苹果新机发布等影响,3Q21苹果产业链收入有望呈现强劲增长,但产品降价对苹果供应链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最近几年,苹果供应链频繁上演交接棒。如近两年的人气股欧菲光。

2017年,欧菲光通过收购索尼位于中国华南的工厂,正式进入苹果供应链,为苹果提供摄像头模组等精密器件,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

自从被剔除苹果供应链之后,营收出现大幅缩减。据欧菲光2021年中报显示,欧菲光上半年实现营收117.4亿元,同比去年下跌一半,净利润也只有0.34亿元,同比下跌幅度更是高达93%之多。

显然,目前欧菲光还处于脱离果链后的阵痛期,至于何时能恢复,还依然是个未知数。

相比于欧菲光,其他没有被剔除“果链”的个股走势也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自今年1月14日阶段性高点以来,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鹏鼎控股等个股累计跌超30%,有些甚至出现腰斩。

我们认为主要是在智能手机和PC需求疲软、海外疫情反复以及芯片短缺的背景下,终端需求下滑压力加剧所致。

针对这些遭遇大幅回撤的苹果供应链个股,是否已进入最佳布局时机了呢?

本文通过查询同花顺iFinD数据,总结了以下五只二季度末机构数量排名前列的苹果概念个股,整体上这五只个股的机构持仓量均较前一季度有明显的上升。

因此,后文我们将对这五只个股的基本面进行梳理,以供投资者了解目前“果链”中重要个股的现状。

01 “果链”中重要个股

一、立讯精密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王来春有着“最牛打工妹”之称,她从富士康工厂的一名基层厂妹发展到如今成为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掌舵人,人生实现了华丽蜕变。

立讯精密最初从事电脑及周边设备连接器的生产与销售,属于单一的元器件生产商。

在取得了联想、同方、方正的主力供应商地位之后,立讯开始承接富士康的订单,随即业绩获得了飞速增长,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

这一年,立讯的营收为10.11亿元,净利润1.16亿元。

一年后,立讯通过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供应链,为其提供连接线、iPad内部线、MacBook电源线、iPhone转接头等。

在苹果订单的加持下,公司业绩实现连年飙升。

2017年对立讯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同年冬天,库克到访立讯昆山工厂,立讯的过硬技术及精良工艺征服了这位苹果掌门人。

到访后不久,立讯便拿到了苹果公司airpods无线耳机50%的订单。

两年之后的无线降噪耳机AirPodsPro立讯精密更是拿到了100%的代工份额。

在接下来的两年,立讯的营收及净利润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0年7月,立讯以3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纬创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和玮新资通(昆山)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获得了iPhone的生产资质。

之前的iPhone组装订单,主要由鸿海、和硕、纬创三家台厂分食,立讯的这番操作使公司成为苹果第一家内地整机代工厂。

据立讯的最新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925.01亿元,短短十年,营收翻了91倍。

目前,立讯涉及苹果产业链的产品包括iPhone,Airpods,AppleWatch,Macbook电源、连接器等。

除此之外,立讯于今年1月参股台商和硕旗下的日铠(现已更名为“立铠”),跨入金属机壳相关领域,未来很有可能涉足苹果产品的外壳制造。

立讯现已成为苹果产业链的重要一员,但过于依赖单一客户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隐性的弊端。

除了苹果这个大客户外,立讯还规划了15-20家具备一定规模的重要客户,每家客户都有5-10亿美金不等的长期业务目标。

且除了消费电子业务,公司在汽车、通讯业务等方面也有着较深入的布局。

随着今明两年iPhone13系列出货量的持续及在多元化业务的齐头并进下,立讯的营收有望提升至新的高度。

二、歌尔股份

歌尔股份诞生于2001年,创始人姜滨毕业于北航电子工程信息专业,深谙声学技术的他执着于麦克风、扬声器等声学器件制造。

姜滨认为,只生产低端产品不能带来竞争力,于是用公司仅有100多万元采购业内顶尖的音频测试系统,打造了业界首个消音室。

在这种极致精神的带动下,歌尔股份在2004年研发的第一款蓝牙耳机诞生,并很快成为国内蓝牙耳机销量第一,歌尔也逐渐发展为国内声学领域龙头,并于2008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这一年,歌尔实现营收10.12亿元,净利润1.2亿元。

2010年,凭借着客户们的良好口碑及行业影响力,歌尔成功切入苹果供应链,给iPhone、iPad供应扬声器模组、麦克风,以及有线耳机等。

苹果作为歌尔长期的第一大客户,为歌尔接下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过20年的发展,歌尔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精密零组件、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等。

其中精密零组件主要为微型扬声器、微型麦克风、MEMS传感器、VR光学器件等;

智能声学整机包括无线耳机、有线耳机、智能音箱等;

智能硬件主要为VR、AR产品、智能可穿戴产品等。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02.88亿元,同比增长94.49%,实现归母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121.71%。

其中智能声学整机及智能硬件业务均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智能硬件,同比上涨210.83%,占营业收入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3.16%提升至37.01%。

主要得益于VR虚拟现实产品需求旺盛。8月15日,姜滨在2021微型显示光学技术大会上表示。

公司目前已经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70%的市场份额,公司参与代工的VR产品包括Facebook的Oculus系列,索尼的PSVR,还包括前不久被字节跳动接手的国产VR品牌Pico等。

伴随着VR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的快速增长,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相关的硬件技术和软件内容不断丰富,“元宇宙”等新兴概念也越来越引起全行业的广泛关注。

根据知名咨询机构IDC的预测数据,在2021-2025年间,全球VR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有望达到约41.4%的年均增速,AR增强现实产品出货量有望达到约138%的年均增速。

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产品的快速成长,有望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歌尔在VR/AR业务的布局,也能使公司不再过度依赖苹果,局部实现“去苹果化”,能够有效对冲因苹果相关业务下滑造成的营收及利润缩减。

三、京东方A

京东方A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构建了以显示事业为核心,M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等事业融合发展的“1+4+N”航母事业群。

并向智慧车联、智慧零售、智慧金融、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数字艺术等各个物联网细分领域拓展。

据相关人士表示,苹果公司已有条件批准京东方为iphone13系列手机供应OLED屏幕,具体为6.1英寸的OLED面板。

早在今年7月份,全球市场调研机构Omdia便在一份预测报告中提到,苹果在2021年预计将从三星、LGD和京东方购买1.72亿片柔性OLED面板,其中包括了1.06亿片用于iPhone 13的柔性OLED显示屏(5.4、6.1和6.7英寸)。

京东方和苹果合作的消息,并非毫无征兆,几乎在该消息传出的同时,iPhone12官降版正式将混用京东方6.1寸面板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而且市场早有传言,称京东方已经开始向苹果提供iPhone12翻新机的屏幕。但针对以上传言,京东方A目前还没有做出回应。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072.85亿元,同比增长89.04%,同时实现归母净利润127.62亿元,同比增长1,023.96%。

中报显示,上半年京东方显示业务实现营收1046.73亿,占总营收的97.42%,MLED作为新晋业务也实现了2.73亿的收入。

其中,显示业务中的LC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五大主流产品显示屏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

传感事业医疗影像已向欧美日韩等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公司量产出货。

在MLED业务方面,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玻璃基主动式Mini LED产品的正式量产,75寸COG(玻璃基) Mini LED背光产品实现量产交付。

另外,公司在半导体显示领域深耕多年,据京东方自己的说法,全球每4个智能终端,就有一块自家生产的显示屏。

如果这次成功加入苹果供应链,将使公司的营收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也具备了同三星、LG分庭抗礼的资本,未来有望进一步蚕食这两家韩企的市场份额。

四、欣旺达

欣旺达1997年成立于深圳,2011年4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以“锂电池模组整体研发、制造及销售”的上市企业。

同年,欣旺达通过与ATL合作,加入了苹果供应链。但好景不长,2012年,苹果将欣旺达抛弃,转而将德赛电池招入供应链大军中。

那一年,欣旺达的净利润出现了下滑。好在经过短暂分别后,苹果又重新将其纳入供应链集团。

经历过阵痛的欣旺达已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发展了小米、华为、OPPO等一众合作伙伴,公司业务逐渐步入上升期。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56.82亿元,同比增长36.25%;实现归母净利润6.17亿元,同比增长10,391.43%。

分业务来看,公司手机数码类锂离子电池模组业务仍然持续增长,实现收入93.95亿元,同比增长42.50%,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广度及深度进一步加强;

笔记本电脑电池业务收入2021年上半年实现21.87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了29.30%。

动力电池业务领域,公司动力电池产品聚焦方形铝壳电芯, 覆盖了BEV(纯电动汽车)、HEV(混合动力汽车)、48V轻混系统汽车等应用市场,其中,BEV电芯涵盖三元及磷酸铁锂材料体系。

目前公司已与雷诺、日产、吉利、小鹏等多个国内外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多个市场主流车型上与客户建立同步联合开发机制。

在储能业务方面,公司拿下了非洲地区 13.3MWh、山西大同30MWh等多个电力储能项目,未来公司也将在通信、数据中心、家庭储能等多个场景提供锂电储能解决方案。

公司是全球消费锂电模组龙头,经过20多年发展,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和广泛的客户渠道,受益于5G手机市场的兴起、笔记本软包电池渗透率的提升、智能硬件行业的起量,公司消费电子类业务快速增长。

同时在消费电芯、储能、动力电池等朝阳行业实施多元化布局,未来有望持续享受行业高景气红利。

五、鹏鼎控股

鹏鼎控股成立于1999年,为富士康间接控股公司。鹏鼎于2007年切入苹果供应链,此后便与苹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目前公司PCB(印制电路板)主要产品范围涵盖FPC(软板)、HDI(高密度连接板)、RPCB(刚板)、SLP(类载板)等多类产品。

并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产品、消费电子及计算机类产品以及汽车及工业控制类产品上,具备为不同客户提供全方位PCB产品及服务的强大实力。

PCB是组装电子零件用的关键互连件,不仅为电子元器件提供电气连接,也承载着电子设备数字及模拟信号传输、电源供给和射频微波信号发射与接收等业务功能,为绝大多数电子设备及产品的必须配备,因而被称为“电子产品之母”。

公司生产的PCB产品最小孔径可达0.025mm,最小线宽可达0.025mm,目前已形成代表更高阶制程要求的下一代PCB产品SLP的量产能力。

根据Prismark以营收计算的全球PCB(印制电路板)企业排名,公司2017年-2020年连续四年位列全球最大PCB生产企业。

公司目前已与苹果、微软、Google、SONY、OPPO、vivo、鸿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公司也在进行深入多样化业务的布局。

软板方面,公司募投项目淮安柔性多层印制电路板扩产项目已投资完毕;

公司2021年软板扩充投资也在按计划进行,预计四季度将陆续投入生产;

公司台湾高雄FPC项目一期投资计划也在持续推进中。

模组组装方面,公司印度园区预计下半年开始投入生产,深圳第二园区第二期也在按计划推进中。

硬板方面,公司募投项目秦皇岛高阶HDI印制电路板扩产项目已于去年投资完毕;

公司淮安超薄线路板投资计划已经量产,产能规划为9.3万平方米/月;

淮安综保园区(即淮安第一园区)投资计划及硬板转型投资计划按计划推行中,项目投产后将有利于公司获取汽车电子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

淮安新园区(即淮安第三园区)高端HDI和先进SLP类载板智能制造项目按计划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公司在高端HDI及SLP产能和竞争力。

未来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端服务器、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的驱动下,PCB的需求将会持续不断地提升,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也会持续受益。

(特别说明:文章中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公司财报、券商研报、行业报告、企业官网、百度百科等公开资料,本报告力求内容、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文章中的信息或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人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