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以来,大量海外订单涌入中国,这看似热闹的背后有两个问题需要理清:
1,激增的订单有持续性吗?如果疫情控制住了,或海外势力刻意大幅削减订单怎么办?
2,订单的激增是否也伴随着海外通胀的输入?
很显然,如果全球疫情趋于稳定了,海外的开工率恢复了,很多订单也就会消失了(说实话中国现在的人工成本优势早已逐步消失了,印度和越南等国比我们更有优势),这是必然。而且,即便疫情没有控制住,某些“邪恶”国家也可以刻意的突然大幅削减订单,让中国企业扩产带来的大量商品形成积压。而且国际大宗商品也即原料的定价权是洋人把控的(美元节流与否的主动权也在人家手中),届时他们再大幅降低原料价格(或停止放水),更是会让中国高价原料制造的商品无从出售!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依然处于暴涨阶段,很显然,这是海外势力刻意为之的,目的就是向中国转嫁通胀压力。我给你中国大量的订单,你生产就得购买原料吧,但我把原料价格大幅提升了,轻轻松松就把通胀转移给了中国。
所以,如果现阶段中国企业大肆接受海外订单,同时又要承担高昂原料成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与产能,不仅会将国外通胀引入到中国,更可能会在对方突然降低订单数量和调低原料价格的情况下出现大规模的倒闭。
按说应对这事儿的方法很简单,你不是提高原料价格吗,那我提高产品价格就是了,而且价高者得,这样既可以避免订单突然缩减带来的冲击又可以把通胀反输出回去。但是很遗憾,中国制造业实在是太庞大了,很难扭成一股绳应对外敌。近期有个词儿很流行----内卷,什么是内卷?说白了就是窝里斗!你不接单我接单,你涨价我降价,内部互相残杀,可乐坏了洋人!更要命的是,国际海运价格暴涨,原材料暴涨,唯独我们的产品不涨价,其实根本不赚钱!
产品不涨价,国家可否直接“指导”涨价呢?这应该不合规矩,毕竟中国一直在寻求让西方国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么玩的话,太直接。
于是乎,“双控”横空出世了!
“双控”打着什么旗号呢?碳达峰!这个没毛病,因为碳达峰是你西方国家要求我中国这样做的呀!
实际上“双控”的目的是什么?倒逼企业减产涨价!减产涨价不也就化解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了吗,而且也更容易应付西方国家的诟病。这就是咱们的体制优势!
同样限电拉闸,同样减产,谁会最先吃不消?自然是中小企业了!所以我说“双控”其实就是供给侧,就是优胜劣汰,就是资源整合。最终行业龙头和具备技术能力的企业依然还是会受益于这一政策(所以我们研判“双控”并非是纯正的利空)。
那么这样做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不是有些残酷了呢?我的理解是,阵痛难免,但远比长痛要好!
首先,我们要清楚,如果中国不设法把大宗商品价格给打下来,不设法避免海外通胀的输入,那遭殃的就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而是整个中国经济,甚至危机国家命运。这样讲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国金融战早已悄然打响了,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退路,更没时间优柔寡断!
其次,如果中小企业为了抢夺订单,压价并扩大产能,那么一旦订单消失造成大量库存,那么损失会更为严重(不要对洋人抱有幻想,二战过后美国就是靠着它的金融手段一次次的收割全世界的羊毛,连自己盟友都没放过)。这和炒股一个道理,如果不及时止损,那可能损失更大。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家也是在变相的保护中小企业投资人免遭更大的损失。
第三,电厂也真的是发不起电了!煤价飞速上涨,老百姓又不认可电费上涨,电厂发一天电就要承担一天的亏损,最终都要国家来补贴,这就是恶性循环啊。电厂都没活路了,做哪个行业不都是白搭吗!
说来说去,“双控”的本质是什么?是国际金融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