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危机并未远去,全球汽车业新一轮风暴来临!

9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处罚三家汽车芯片经销企业250万元,理由是把10元的汽车芯片恶意哄抬400多元高价销售,涨幅高达40倍。

监管处罚二道贩子背后,其实是全球汽车业挥之不去的痛,因为新一轮的芯片危机又来了。

截至8月底,受缺芯影响全球车企已减产688.7万辆,丰田、福特、大众等巨头统统遭受重创,有机构预测2021年全年将减产达810.7 万辆,造成上千亿美元(约6450亿元)损失......

自2020年底汽车缺芯危机爆发已近1年,为何无法缓解,本次罕见的缺芯危机又将如何改变汽车行业?

先介绍下汽车芯片,这个和手机、电脑芯片侧重点不太一样。

大家熟知的手机处理器芯片,主要负责运算、处理,而汽车芯片核心功能是控制、保证行车安全稳定,其中主要包括:

MCU(微控制单元),ECU(电子控制单元,负责汽车动力输出)、ESP(车身稳定系统,防侧翻)、IPB(驻车制动器)、VCU(整车控制单元)、TCU(变速箱控制单元)等等。

传统燃油车对芯片的需求大概在500—600颗,但少一颗都会影响整车制造,车企缺芯那就只能减产,无计可施。

令人痛心的是,汽车芯片基本被德国英飞凌、博世、荷兰恩智浦、日本瑞萨、美国德州仪器等企业垄断,中国90%以上依赖进口,基本没啥话语权...

并非中国不想突破,而是造汽车芯片确实难。它和手机、电脑芯片需求不同,手机那个要求体积更小,性能更强,拼的高制程芯片工艺。汽车芯片对尺寸要求不高,手机都发展到5nm了,但汽车28nm就够用,不过它对质量要求严苛。

手机芯片出问题顶多卡顿、关机重启,汽车芯片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一场无法挽回的事故。所以要保证能在高温、极寒、雨雪、风沙等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而且买台车怎么也开个5—10年,汽车芯片使用寿命理论上要达到15—20年。

这还是基本要求,芯片厂研发出来后还得通过国际上ISO16949(供应链高效)、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AEC-Q100质量认证等多重考验才算完。

各种环节折腾下来,一款汽车芯片从研发到认证、测试,最后量产上市,怎么也得5年周期。

所以在芯片质量排行上,军工级芯片>车规级芯片>工业芯片>消费芯片,正是由于汽车芯片研发周期长、门槛高、要求严苛等特点,国内厂商迟迟无法突破。现在国际上一缺货,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为啥汽车芯片这两年一而再的闹缺货?

缺芯这件事很复杂,涉及到产业链、疫情等因素。

疫情是直接导火索,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发后汽车行业饱受打击,到处停工停产,行业一片惨淡。

受此影响,当时车企和芯片厂商对未来汽车芯片需求的预估偏向保守,下的订单也小。没想到下半年疫情暂时控制后,全球汽车销量上演大反弹,中国市场新能源车销量非常火爆。

市场回暖后,再想追加芯片订单就晚了,因为汽车芯片交付周期以前在6个月左右,11月下单,得等到下一年才能到货。

而且汽车芯片质量要求虽然高,但价格低廉,和手机、电脑芯片的利润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芯片代工厂对汽车类的订单向来不太重视。全球疫情加产业链的分配不均,引爆第一轮缺芯危机。

今年二季度、7月至今马来西亚经历两次疫情爆发,又让汽车芯片连遭打击。马来西亚是电子制造大国,和台湾、韩国类似,目前有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等50家国际芯片厂在当地设有芯片封测工厂,当地封测产能约占全球封测产能的13%。

受马来西亚封城、停产影响,芯片大厂部分产能中断,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厂“英飞凌”8月就曾表示,马来西亚工厂6月起关闭了2个月,预计本月才能恢复生产,目前库存非常紧张,预计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供需平衡。

日本火灾、马来疫情等接二连三的外部因素,导致2021年汽车芯片并未迎来预想中的逐步缓解,反而越发紧缺,从而造成全球汽车减产688.7万辆。

全球第一车企丰田9月已经减产40%,10月还要减产40%,丰田、大众、福特这些一线巨头尚且如此,整个行业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芯片产能本就短缺,现在全球不是推行新能源车、智能汽车嘛,汽车芯片需求又呈现数倍增长,传统汽车芯片需求是500—600颗,现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数量暴涨到1500—2000颗。

种种因素制约下,汽车芯片紧缺周期不可避免的被拉长。

2020年第一轮缺芯危机爆发时,市场预计2021年三季度就能缓解,马来疫情发展到现在,大家只能将缓解时间延后到2022年三季度,这或许是汽车行业几十年不曾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汽车行业艰难度日时,却有人冒险炒作芯片价格,把10几元的芯片炒到几百元,这种恶劣行径理应被重罚,难道非要逼到车企涨价?

现在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有芯片代工厂扩产能,台积电2020年资本支出达到170亿美元,今年 4月1日又公告称,计划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以增加芯片产能,平摊下来每年就是333亿美元的支出,开足马力疯狂扩产。

大陆的中芯国际也在积极扩产,其2021年全年资本开支计划为4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艺的扩充,小部分用于先进工艺。

不过芯片代工厂的扩产周期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建厂到投产再到产能爬坡整个周期需要3—5年。

比如中芯国际2020年7月曾公告称将联合北京经开区投资76亿美元(约528亿元)建厂,目的是要生产28nm以上的芯片,这个工厂一期项目完工要到2024年了,周期相当长。

所以即便现在投资扩产,未来几年芯片代工厂的产能也不会突然暴增,总体以缓慢爬坡为主。

经历这轮缺芯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乃至国际产业链的脆弱,唯有掌握制造产能才能占据更大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