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爱情的保质期有多久或许没人能给出答案。

但两家公司牵手能走多久,东阳光和东阳光药给出的答案是:三年。

三年前,东阳光为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发行股份作价32.21亿元收购东阳光药50.04%的股权,对应估值为64.37亿元。

在合并医药业务后,东阳光药也的确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2019年其为东阳光贡献了42.2%的收入和78%的毛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在疫情的影响下,东阳光药开始走向下坡。

2021年上半年,东阳光药营业额2.0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90.3%。主要由于核心产品磷酸奥司他韦销售减少,2021年上半年可威销售额为 5360 万元,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逼近60亿元。

与子公司萧条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阳光今年上半年非医药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541.96%,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合并医药业务后,净利润同比下滑66.81%。

曾经的利润奶牛成了拖油瓶,这也难怪仅三年时间,东阳光就决定折价转手东阳光药股权。

东阳光药的际遇,也给一众凭借大单品一条腿走路的药企提了个醒:一条腿走路大概率是要摔跤的。

/ 01 /

奥司他韦:一颗神药定江山

提起东阳光药,就不得不提奥司他韦,说奥司他韦成就了东阳光药毫不夸张。

不过,东阳光药并非磷酸奥司他韦的原研药厂,它的原研厂家其实是罗氏,商品名达菲。作为一款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其对禽流感、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2001年其在中国上市。

到了2005年,禽流感全球爆发,奥司他韦全球订单大幅增加,罗氏产能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专利还未到期,罗氏也选择了放开专利授权。

随后,东阳光长江药业和上海中西三维药业获中国的专利授权许可。不过由于最初奥司他韦销量平平,中西三维医药当时并未将注意力集中于该款药物,并且在2016年就停产退出市场。因此,国内奥司他韦市场上东阳光药一家独大。

不过,虽为仿制药,“可威”在国内的销售额已经远超原研药“达菲”。

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要归功于东阳光在剂型方面做出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东阳光药深谙国内药物的销售模式。

此前,不管是罗氏的原研产品,还是中西三维药业的产品,都只有胶囊一种剂型,但这种剂型对于儿童这一流行性感冒的高发人群来说并不友好。

因此东阳光研发了针对儿童,方便服用的颗粒剂型。5mg和25mg的颗粒主要销售对象为40kg以下的小孩和青少年为主。

剂型上的创新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9年面向儿童的可威颗粒的销售收入达42.72亿元,占到了总收入的69%。

而在销售模式上,2013年以前,东阳光药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代理制,销售情况并不理想。2013年起,核心产品可威的营销由代理模式转型为自营模式,自建团队开始进行专业的学术推广。

之前在罗氏手里,奥司他韦只是一款流感应急药物,只有在流感高发季节,才有销量。而东阳光药则转变了医生和患者的观念,可威逐渐从一款流感应急药物变成流感预防药物。

而可威真正的爆火要从2018年开始算起,彼时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爆火朋友圈,通过这篇文章很多人才知道,流感原来是可以导致死亡的。

也是在这一年,国内流感高发,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通知》,要求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并指定了三款流感用药,其中有一款就是可奥司他韦。

这也代表着,奥司他韦的抗病毒作用有了官方的背书。在这个大背景下可威迅速爆红。

仅2019年一年,东阳光药的奥司他韦合计销售额就接近60亿元,奥司他韦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东阳光药。

然而就在可威销售如日中天时,黑天鹅悄然而至。

/ 02 /

疫情之下,遭遇戴维斯双杀

有人因新冠赚的盆满钵满,也有人因疫情难以为继。前者如科兴,后者如东阳光药。

新冠疫情使得科兴狂赚500亿,却也使得东阳光药的60亿神话走向破灭。

新冠疫情爆发后,虽然早期奥司他韦也曾被试用于新冠患者的治疗,但很快被证实并无效果。

除了对于新冠无效外,对于东阳光来说更严峻的问题是,由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的防控意识提高,口罩阻断了流感病毒的传播,自家大单品的市场迅速缩小。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达353.82万例,而到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个数字降低至114.53万例,较2019年减少了239.29万例,同比减少67.63%。

随着流感患者的减少,毫无疑问可威的销量雪崩式下滑。鉴于疫情短期内无法结束,人们养成的防控意识也将长时间存在,所以可以猜测一段时间内奥司他韦的销量仍将处于低谷。

这一点我们从东阳光药2021年的中报也能了解,2021年上半年,东阳光药核心产品奥司他韦的收入为5363.5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3%,而在2018年这个数字为59.3亿元。

不过就算新冠疫情结束,可威也难以回到之前一人独霸天下的局面了。

2017年,磷酸奥司他韦化合物相关专利到期,面对巨大的市场,国内药企蠢蠢欲动。

目前已有包括科伦药业、苏州二叶制药等20家企业递交了奥司他韦上市申请。其中博瑞医药和石药集团的奥司他韦胶囊进度最快,已获批上市。

随着入局者变多,可威一家独大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同时入局药企的增多也使得奥司他韦可能会被纳入集采。

根据集采规则,当一款药物原研药物加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超过3家,就可以列入集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集采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新入局的药企来说,通过集采以价换量,提高药物渗透率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东阳光药来说,可威原本已经占据市场近90%的份额,即便以低价也难以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或多或少都将被新入局者所蚕食。

更糟糕的是假如不慎丢标的话,对东阳光药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 03 /

东阳光药的转型之路

显然东阳光药也意识到了自身所处的危险情况,并在积极寻求转型。

据企业公告显示,2018年至2019年间,东阳光药收购了30余款仿制药组合。此外从东阳光药官网披露的产品管线我们也能看到,其在抗病毒、抗肿瘤、代谢疾病方面都有所布局,其中又以丙肝药物和胰岛素为重点。

但胰岛素方面,国内已经形成了以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为首的外资,和通化东宝、甘李药业、联邦制药为首的国内药企的胰岛素格局,东阳光短时间内难以撼动胰岛素市场格局。

此外胰岛素集采已经靴子落地,从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 (胰岛素专项)相关企业及产品公示清单》来看,东阳光只有一款速效人胰岛素加入集采。

仅凭一款药物东阳光药短时间内也难以抢占胰岛素市场份额,而下一次胰岛素国采至少也在两年之后,因此东阳光药在胰岛素方面布局迎来收获期尚需时日。

其布局的丙肝药物也不容乐观,随着吉利德第四代抗丙肝药索磷维伏片的上市,丙肝已经基本可以治愈,未来全球市场将逐步缩小。

而其针对于乙肝的first in class药物莫非赛定,仍处于临床Ⅰ期,距离商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综合来看,虽然东阳光药布局了很多新领域,但创新药的研发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距离其到达收获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可以料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阳光药将仍然以奥司他韦为支柱产品。

/ 04 /

单品依赖的破局之道

东阳光药所面临的困局,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其实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凭借一款药物爆红,又受制于大单品的例子在医药圈比比皆是。

比如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作为华东医药的核心产品,阿卡波糖2019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但2020年阿卡波糖在集采中丢标,导致华东医药股价一度被腰斩。

在业绩方面的影响则更为直观,华东医药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36.83亿元,同比下降4.9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4.3亿元,同比下降5.62%,这是华东医药自2000年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下降。

又比如信立泰的氯吡格雷。2017年至2018年信立泰氯吡格雷的收入分别为27.72亿和30.36亿,占当期营业收入为66.73%和65.26%。

而在2019年集采中氯吡格雷丢标,导致了2019年、2020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下降51%、91%。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也不难看出,对于依赖大单品的药企而言,一旦赖以生存的大单品出现意外,则可能是灭顶之灾。

其实无论对于原研药而言,还是对于仿制药而言,太过于依赖某一单品,都会使得药企很难具备抗风险能力。

尤其是伴随着集采落地,为药企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不过集采对于药企来说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对于不具备研发壁垒的仿制药企,在集采中会失去议价能力,只能以价取量。而另一面,集采无疑倒逼药企做创新,很明显,在如今的局势下,具备创新能力的药企才具备话语权。

集采无疑给药企指明了道路,未来一定是创新药的未来。

对于这种依靠大单品爆红的药企也不例外,凭借大单品带来的利润,布局创新药研发,提升管线的宽度厚度,才能有抵抗风险能力。

毕竟仅靠一款单品的红利又能吃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