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红利逐渐消耗殆尽,南极电商的“贴牌之路”还能走多远?

到底何处才是底,这恐怕是南极电商背后14.27万名股东最想知道的问题。

自从去年7月创出了24.24元的历史最高点后,南极电商的股价便开始大幅回落。而截至今年9月13日,南极电商股价报收7.98元,相较于最高点已经大跌了67%,市值也较最高点蒸发了398亿。

作为A股的“吊牌之王”,此前南极电商的股价曾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大涨接近两倍,其商业模式也备受资金的追捧;为何到了最近这一年,南极电商的股价会出现大幅的回落?难道是“贴牌”这个模式不吃香了么?

南极电商,从“内衣大王”到“贴牌之王”

南极电商的发家史颇有传奇色彩,这家现在被称为A股“贴牌之王”的企业,其实在刚开始时也是以经营实体生意起家。

1996年,一直从事研究“冬季保暖问题”的俞兆林教授研制出了“导湿保暖复合绒”,俞兆林品牌的保暖内衣也横空出世。

凭借着超强的保暖能力,没多久保暖内衣便在全国火起来了;而在看到保暖内衣大火之后,南极电商创始人张玉祥果断辞掉了手中的”铁饭碗“工作,决定下海经商,做起了保暖内衣的生意。

1997年,内衣品牌“南极人”创立,凭借着创新性地使用“棉+莱卡”材质取代了此前“纤维+塑料薄膜”,保暖内衣的舒适性有了大幅的提升,南极人的保暖内衣销量大增,不到4个月时间销量达到了1亿,而南极人也因此成为了内衣行业的国民品牌。

就这样,南极人平稳地发展了10年,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南极人迎来了自创立以来的一大拐点。

彼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业更是首当其冲。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同行陆续倒闭后,张玉祥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掉所有的工厂,不再生产衣服,转做“贴牌”生意。

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在关掉工厂后,不用负担租金和人工的南极人顺利渡过了金融危机这个难关。此后,南极人逐渐开发出多个品牌,贴牌生意越做越大,南极电商在不久后成立。

2015年,南极电商借壳新民科技成功在A股上市。据南极电商披露,在2015年12月31日,南极人共同体授权供应商达到422家,授权经销商达到1053家,已经成为了国内名副其实的“贴牌之王”。

在上市后,南极电商的“贴牌模式”备受资金追捧,股价节节攀升;到了2020年7月,南极电商的股价最高涨到了24.24元,市值一度达到了583.88亿。

“吊牌之王”业绩滑坡

自从去年7月创出了24.24元的历史高点后,南极电商的股价便开始大幅回调;不久之后,其业绩也开始出现滑铁卢。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极电商实现营收16.61亿,同比增长2.15%;实现净利润2.461亿,同比大幅下降42.85%。

而单季度方面,今年二季度,南极电商实现营收8.486亿,同比下降11.11%;实现净利润1.121亿,同比下降62.9%,业绩全面滑坡,远不及预期。

那么,为何南极电商的业绩转差呢?

在半年报中,南极电商对于业绩下滑解释道:主要系公司本部阿里渠道客户的品牌授权服务业务收入下降所致,公司主动调整在阿里渠道的收入目标。

今年上半年,南极电商在阿里平台GMV为91.47亿元,占比47.88%,同比增长仅3.72%。

对于南极电商而言,近几年营收和净利润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平台的电商红利;如今,随着电商红利的见顶,南极电商业绩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在电商红利见顶的大背景下,流量费用越来越贵,也是导致南极电商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

从营业总收入和营业总成本来看,今年上半年,南极电商的营业总收入几乎没有变化,仅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5%;而营业总成本却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17.18%,其中营业成本增加了17.67%,销售费用则增加了33.49%。

品牌红利逐渐消失,“贴牌之路”还能走多远?

对于南极电商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影响力。

不过,随着近年来南极电商没有选择地将品牌授权给了众多的小厂商,“万物皆可南极人”的出现,对南极电商的品牌影响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据年报数据显示,在品牌授权上,截至2020年末,南极电商生产商总数为1600家,授权店铺8171家,相较于2019年分别提高了43%和41%。

授权的厂商越来越多,品控自然就难以得到保障。

据媒体报道,仅2018年,南极人就已经上了14次国家质检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从蚕丝被,内衣,棉服,童装,冲锋衣到卷发棒,按摩棒等均有产品上质检黑榜。

贴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所贴的品牌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点南极人管理层也得想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