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增、股价跌,泡泡玛特的“新鲜感”消退了吗?

近日,新消费类上市公司泡泡玛特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总营收17.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6.8%;毛利11.17亿元,同比上涨109.4%。尽管营收与利润双增,市场却并不看好。财报发布当天,泡泡玛特股价跌幅达7.21%。截至8月31日收盘,泡泡玛特市值800多亿港元,相比今年高峰时刻跌去近40%。

对上市公司来说,除非前期已经消化了业绩增长的利好,才会在业绩公布后出现股价下跌现象。否则,股价一定会上涨。而从泡泡玛特的情况来看,似乎并非如此。一方面,业绩公布前泡泡玛特并未出现股价上涨现象,业绩带来的利好并未提前兑现;另一方面,泡泡玛特上市半年多来,市值整体上呈波动式下跌趋势,达到峰值后,就一直处于下跌格局,市值也比最高时跌去4成。最多时,下跌超过了5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业绩大增、股价大跌的现象呢?难道泡泡玛特赖以生存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企业将陷入热情消退带来的下滑,只要不能提供新的活性元素,企业就将面临衰退压力吗?

众所周知,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到现在也就11个年头,属于真正的新企业。由于发展速度非常快,业绩增长也非常迅速,因此,泡泡玛特也被认为是“超级独角兽”,受到了资本的疯狂追捧。也正因为如此,泡泡玛特能够顺利地在香港上市,并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股价一度触及107.60港元,市值突破1500亿港元。

这种大起大落现象,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当然是不好的,也是令人担忧的。毕竟,企业最需要的是平稳,越平稳的企业,发展得越好,也会发展得越久。反之,则随时会出现严重风险。就泡泡玛特而言,上市半年多来,股价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决非一件好事。至少,说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是呈分化状态和矛盾心理的。不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也正是因为股价波动比较频繁,也比较大,就需要泡泡玛特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理性、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剖析,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出产生波动的症结。特别是与消费者之间,能否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有益的沟通,能否让消费者持续喜欢泡泡玛特,继续对泡泡玛特的产品存喜爱和追求心理。如果消费者的信心没有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很显然,泡泡玛特的走红,并非源于技术的精湛和产品的新颖,而是源于消费者“猎奇”心理下的网红特质。如果能够一直保持网红特质,一直让消费者能够对泡泡玛特的产品充满“猎奇”心理,企业就能一直处于火热状态,就能业绩不断攀升,市场表现持续不降。反之,则就很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且很容易在瞬间就出现问题。

对泡泡玛特来说,维护消费者“猎奇”心理的目标是没有改变过的,也一直是很努力的。关键是,企业创造“猎奇”产品的能力,似乎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步伐,“盲盒”世界里的奇观,已经越来越少,能够带给消费者的“猎奇”冲动,也在持续下降。就算业绩保持较快增长,传导到投资者心里的,则是对企业前景的悲观。因此,也就出现了业绩大幅增长、股价大幅下跌的现象。

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惑,也带来了许多迷茫。其中,此前的市值是否存在泡沫,也成了业内人士议论的焦点之一。有专家认为,不论是业绩表现,还是发展潜力,或是技术门槛,泡泡玛特都不具备支撑千亿市值的基本面。这样的评价,显然对泡泡玛特是比较大的打击。只是,这样的评价也是一家之言。对泡泡玛特来说,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需要泡泡玛特做更加理性、客观的分析。

笔者的观点是,对泡泡玛特来说,前景如何、潜力如何,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齐在。从机遇的角度来说,目前,泡泡玛特打开的只是城市市场,且只是城市的部分市场,随着零售点的不断推开,应当会有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农村市场,会成为泡泡玛特最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把握好的是,零售店不能全靠自己来投,而可以用加盟方式,避免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从挑战来看,由于“盲盒”带来的“新鲜感”确实在消退,因此,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也在面临减弱现象。能否在技术、原理、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突破,对泡泡玛特下一步发展十分关键。如果突破不了,泡泡玛特确实存在生存危机。

总之,泡泡玛特步入第二个十年后,很多考验也在等待着企业,等待着企业决策层,等待着全体员工。只有时刻充满危机感,企业才能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