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张晓翀)央行近日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中提出,将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探索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并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

报告称,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通过商业信用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公开市场操作抵押品框架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并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完善并统筹绿色金融分类标准。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国际上已较为重视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我国央行在制定气候风险相关监管要求时,或将参考和对接全球发达地区的思路和模式,欧洲央行的方向或为我国央行在气候风险方面的推进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欧央行近期发布的《气候相关风险与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关于气候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在缺乏气候应对措施的情形下,极端气候事件对公司违约的影响将在未来15-30年内大幅上升,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运作。银行业方面,高气候风险情景中的预期损失占企业资产的1.7%左右,并且风险集中在电力和房地产行业。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除产能产量去化、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企业推进技改转型等实体经济的变革外,金融体系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根据气候变化影响金融体系的渠道,可将气候风险大致划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类,物理风险是指由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及相关事件导致财产损失的风险,转型风险是指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气候政策转向、技术革新和市场情绪变化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发生损失的风险。

业内人士预计,我国气候风险管理及压力测试将逐渐走向实践。目前央行已按季评估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情况,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及气候风险。

碳减排支持工具或将先期落地生效

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曾提出,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安信证券分析师池光胜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具体形式可能包括绿色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绿色金融定向降准,创新直达实体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等。

池光胜认为,“碳减排”领域结构性降息既可有效降低符合“碳减排”产业政策的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能较好地避免对房地产市场扰动,符合货币政策精准调控方向,下半年在“碳减排”等领域存在一定的降息可能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预计,央行将在加大碳减排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支持绿色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