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业评论/文】

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美国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完成了对中国金牌数量的反超,这让身为中国队迷妹的小李感到万分“意难平”,“民族自强”早已成为小李这些新一代爱国青年的精神追求。

奥运之外,小李对于运动鞋服的消费选择也有些“一言难尽”,在棉花事件之后,她买了很多国货,但对于一些产品并不满意,“国产品牌,在外观上确实和阿迪、耐克不相上下,但穿着体验上,李宁还好些,安踏还是不够舒适。”

作为中国奥组委的常年赞助商,安踏的确已成为中国运动品牌的顶梁柱,一次次跟随奥运健儿登上领奖台,安踏似乎成为了运动品牌竞争中的优胜者。

图/网络

2021年7月,安踏更是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运动品牌,在国货加速崛起的阶段,安踏、李宁、特步等国产品牌备受资本青睐,不少券商机构更是给出了买入、推荐的评级,但资本捧得越高,投资越需冷静,安踏真的超越阿迪达斯了吗?

01 安踏“逆袭”阿迪达斯 关键靠“外援”

对安踏来说,2021年上半年堪称完美,尤其在棉花事件爆发之后,以安踏为代表的国产运动品牌在这轮声势浩大的“国产替代”浪潮成为了大赢家。

根据安踏发布的业绩预告,2021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至少50%至22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增长49%;同时,营业利润同比增速将不低于55%至36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31%。

鉴于收购的Amer Sports仍处于投入期,如果剔除掉Amer Sports的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不低于65%至3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32%;即便是考虑Amer Sports影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不低于110%至3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50%。

业绩的亮眼表现推动了安踏体育市值一路飙升,2021年上半年其股价一度触及190港元,年初至今涨幅超40%,市值更是一度突破5000亿港元大关,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运动品牌。

图/安踏官微

而帮助安踏实现这一突破的核心业务是近两年“爆火”的时尚运动品牌“FILA”,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外援被看作是塑造安踏体育第二增长曲线的强力支撑。

自2009年被安踏收购以来,FILA品牌迅速地成为其核心品牌之一,并在2020年收入贡献近50%,超过了安踏品牌。

安踏体育发布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公告显示,FILA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与2020年同期比较取得50-55%的正增长。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之后,FILA品牌折扣恢复良好,在业绩方面有望再创新高。

FILA品牌高速成长得益于运动时尚细分市场进入高速成长的蓝海阶段,据KBV Research,全球运动时尚服装市场规模到2023年有望达1033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9%。FILA品牌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也推高了市场对安踏的期待。据券商研报,2021年Q1,FILA流水同比增长约75%-80%,领先同业。

此外,安踏旗下的户外品牌(以Descente、Kolon Sports为主)超预期的业绩增速也可以看作是资本市场爆炒安踏的信心来源之一。

“世界第二”由此诞生,但安踏的位置真的名副其实吗?

02 卸不掉的“性价比”标签,安踏产品力和品牌力难以突破

事实上,即便是签下顶流明星王一博之后,安踏仍与特步、361°、鸿星尔克等品牌一样守着“性价比”的路线,其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上与耐克、阿迪达斯仍有较大的差距。

1991年,以OEM代工起家的安踏,在1994年正式启用“安踏”这一品牌,并于1999年成功签下国球领军人物孔令辉作为形象代言人,开始在央视投放广告,这是安踏在品牌营销方面的重大突破。

之后,安踏又相继拿下CBA、中国体育代表团等赞助权,从代工到品牌,安踏的规模也实现了快速扩张,并开始在国内的体育用品市场上展露头角。

图/安踏官微

然而,进入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体育用品行业爆发了库存危机。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1年开始,中国运动服饰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速开始明显放缓,2012和2013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在前期过度扩张的影响下,国产头部品牌均出现了供应过剩、库存积压、营收走低、市场份额丢失的困境,行业整体迎来增长瓶颈。

和其他品牌一样,安踏也不得不在这段时间内对店铺、库存、渠道架构进行及时的调整。价格战、渠道下沉成为了安踏、特步、361°等国产品牌发展主旋律,而Nike和阿迪达斯趁机完成了对国内体育用品高端市场的占领,并建立了消费者对运动品牌的认知。

在这一阶段,Nike持续投入科技研发,依次推出Flywire飞线技术、fliknit鞋面技术、Engineered Mesh鞋面技术、React中底技术、Joyride技术,打造产品功能性核心竞争壁垒。

阿迪达斯在专业和潮流双线出击,2013年推出的Boost技术备受专业运动圈的认可和好评,而Ultra Boost跑鞋也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与Kanye联名设计的Yeezy鞋款,迅速风靡全球,推动阿迪达斯在2019年成为中国市占率第一的运动品牌。

这些研发成果的背后,是Nike和阿迪达斯对科技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据了解,Nike和阿迪达斯的研发投入比常年维持在7%以上。在研发投入方面,安踏与Nike和阿迪达斯仍然有不小的差距。2020年安踏的研发支出为8.71亿元,研发投入比仅为2.45%。

图/安踏官微

观察Nike和阿迪达斯的成功,其实是产品设计、研发、品牌文化等软硬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安踏股价的腾飞更多的是源自于多品牌策略的成功,撇开FILA和户外品牌的影响,安踏自身的产品的设计、研发技术及品牌影响力,或许并不足以支撑其如此高的股价和市值。

如今的安踏似乎与年初的海底捞有相似之处,处于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各大券商的投研团队纷纷调高其预期表现,但究其内核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高估值反而增加了其下跌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在今年4月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安踏国际拟以每股131.48港元的价格,减持8800万股,套现至多近118亿港元,减持股份数量占已发行股份3.26%。

对安踏来说,市值超越代表的更多是市场的预期和期待,也蕴含着炒作的泡沫,要成为Nike、阿迪达斯这样的体育用品行业常青树,需要更硬核的运动科技和品牌影响力作为支撑。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