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卷土重来,多地再次拉响警报。如何应对变异后的病毒,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当务之急。

为了找到对抗变异病毒更为有效的方法,钟南山院士牵头,在北京地坛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临床中心进行新一轮研究。

这一轮研究的重点,不再是传统的疫苗,而是兼具“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中和抗体。

所谓中和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当人体遭遇病毒侵袭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中和抗体进入到血液中,并结合血液中的病毒颗粒,阻止病毒粘附靶细胞受体,破坏病毒的侵染行为,从而把病毒“中和”。

据悉,本次钟南山院士研究所用的药物由腾盛博药提供,后者通过从新冠恢复期患者身体中获得非竞争性的SARSCoV-2中和抗体BRII-196和BRII-198,并将两种中和抗体相组合形成“鸡尾酒”疗法,从而达到治疗新冠病毒的功效。

消息公布后,腾盛博药股价连续上涨,截止8月2日收盘,短短9个交易日内其股价就大涨约25%。

这并不让人意外。中和抗体一直是全球药企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全球共有十余款中和抗体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再生元、礼来和GSK的3款产品已经获FDA批准上市。

全球范围来看,腾盛博药研发速度并不慢,去年已经在海外开展全球III期临床阶段。

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和抗体领域,腾盛博药几乎与世界医药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它却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公司,成立时间仅仅4年。

强大的研发实力与薄弱的历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究竟腾盛博药有何过人之处呢?

/ 01 /

新时代下的“新玩法”

腾盛博药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License in模式的又一次成功。

以技术路线划分,创新药研发可以分为三大类,自主研发、投资并购和授权引进(License in)。

自主研发模式,最大的bug是研发周期长。而投资并购和Lisence in模式,可以通过买买买的方式,短期内快速分享其他药企的研发项目。

这是海外大药厂补充管线的重要手段,在创新药浪潮下也成了国内Biotech们的核心策略。

过去几年,license in模式快速造富的创新药故事,不绝于耳。通过授权引进方式,成为海外公司中国地区代理商,打包几款管线快速推上市,屡试不爽!

腾盛博药的中和抗体之所以研发进度全球领先,其核心正在于精准的投资。

2020年3月31日,腾盛博药宣布与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将共同推进针对新冠病毒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的研究、转化、生产和商业化。

两个月后,三方成立合资公司腾盛华创,其中腾盛博药为主要出资方,持有72.77%的股份,而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则以抗体和相关技术换取了合资公司的剩余股份。

兼具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技术加持,腾盛博药的中和抗体能够与世界接轨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买买买一直是腾盛博药管线的主要来源。除中和抗体外,腾盛博药还有11条在研管线,其中7条为引进项目。

处于研发早期的药企,由于没有自身造血能力,往往缺乏资金,而引进模式则对资金要求较高。那么,为何腾盛博药能够将“新模式”玩的这么6呢?

/ 02 /

博士“攒局”资本盛宴

翻看腾盛博药招股书中的股权结构,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大佬云集的资本局。

截至上市前夕,博裕资本、通和毓承、Arch Venture Partners分别为公司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18.53%、17.8%和15.23%,而创始人洪志博士的股份仅为5.45%。

不难看出,虽然洪志是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但其却并不拥有公司的控制权。从股权角度分析,洪志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帮背后的“老板”们处理着整合而来的管线。

故事始于2017年。当年12月,腾盛博药上市主体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由感染性疾病领域专家洪志博士“攒局”,而后一步步引入各大资本玩家。

洪志博士来头不小,在生物制药行业拥有25年的经验。在创立腾盛博药之前,洪志是葛兰素史克(NYSE:GSK)的高级副总裁,主要担任传染病治疗部门的主管工作。可以说在传染病治疗领域,洪志博士有着深入的研究。

凭借海外资深的人脉,洪志博士把葛兰素史克亲密合作伙伴Vir公司带到了中国。

2018年5月,腾盛博药与Vir公司签订许可协议,获得后者最多4项传染病资产的中国独家许可权。

“管线”搭建起来后,便是融资。在与Vir公司签订协议一个月后进行的A轮融资中,通和毓承(药明康德背景)、Arch Venture Partners(美国生命健康领域最大的风投公司)、博裕资本成为第一批入局者,总投入3030万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与尚处于壳子中的腾盛博药签订独家协议的Vir公司的创始人Robert Nelsen,同时也是Arch Venture的创始人。

获得A轮投资后,腾盛博药要做的,则是将管线进一步扩充。2018年12月,腾盛博药获得VBI公司的许可协议,获得了该公司乙肝疫苗BRII-179中国地区的独家代理权。

同时,公司还完成A+轮融资,红杉中国、云锋基金成为新的入局者,总投入9740万美金。腾盛博药合作伙伴Vir公司也看到了“钱景”,行使了此前约定的优先认购权,获得腾盛博药1929万股股份。

故事远没有结束。此后几年,腾盛博药继续此前的发展轨迹,推进管线进入临床+引进管线,以及持续融资。

2019年12月、2021年3月,腾盛博药分别完成了B轮、C轮融资。至此,腾盛博药融资总额已经达到4.14亿美金。

C轮融资后,腾盛博药估值飙升至14.55亿美金,而A轮融资完成后估值不过1.98亿美金。也就是说,A轮入场的资金,收益率已经超过6倍。

当然,A轮投资者在腾盛博药上市后,收益率还在继续增长。今年7月13日,腾盛博药成功在港股上市,最新市值182亿港币,折合23亿美金。

这也意味着,短短4年时间,A轮投资者目前收益率已经超过10倍。创新药固然赚钱,但远不如投创新药来得快。

/ 03 /

终局将会是什么?

虽然腾盛博药是由资本堆积、喂养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没有价值。

就以新冠中和抗体来看,目前海内外新冠疫情远未到消停时刻。只要针对变异毒株有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有一定的商业化情景。

除新冠中和抗体外,腾盛博药的另一款临床进展较快的拳头产品,是针对乙肝病毒的新疗法,想象空间不小。

乙肝是目前困扰国人的最大疾病之一。根据腾盛博药招股书,截至2019年,国内共有确认HBV患者数1590万人。

目前,HBV病毒尚无法被人类攻克,患者只能依靠干扰素或者核苷酸抑制剂药物,来压制病毒。

背靠美股两大上市公司VBI和Vir,腾盛博药有望为中国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目前,腾盛博药乙肝治疗管线中,由引进自VBI公司的BRII-179和引进自Vir公司的BRII-835组成。

其中,BRII-179是一种乙肝病毒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治疗疫苗,旨在增强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

而BRII-835则是一款靶向siRNA的药物,能够“沉默”乙肝病毒,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肝脏大会上,Vir公司公布了BRII-835与干扰素联合疗法的最新临床结果,数据相当不错。

引进两款药物后,腾盛博药还开发了独创的联合疗法:通过BRII-835降低HBV病毒活性,再通过BRII-17特异性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诱导机体实现治愈HBV病毒的效果。

纵观全球,目前针对HBV病毒的创新疗法中,尚没有突破临床二期阶段的,也就是说,腾盛博药的联合治疗方案若最终成功,在国内的商业化前景自然不会差。

当然,考虑到乙肝病毒攻克难度之高,腾盛博药最终能否突破也要持谨慎态度。

除新冠中和抗体和乙肝疗法,腾盛博药其他产品都还处于一期临床阶段,距离上市还遥不可期。

中期来看,腾盛博药的前景,自然取决于两大拳头产品新冠中和抗体和HBV病毒联合治疗方案的研发进展,这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价值。

长期而言,腾盛博药的价值则取决于管线的深度和厚度。毕竟,药企业绩来源极其简单,无非是一代又一代产品销售带来的利润。

对腾盛博药这类以引进模式为主的Biotech们来说,市场最为关心的无非是管线扩充能力,要么能够持续证明自己可以引进重磅产品,亦或是自研能力有所突破。在此之前,市场难免会有所担忧。

固然腾盛博药明星股东云集,但这也只是加分项而已。毕竟有时候,对于大佬们来讲,财富的转移远比财富创造来的容易。你以为要跟着大佬们发财,其实你只是大佬们的对手盘,结果早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