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江苏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经济大省,两者之间近年来的GDP总量非常接近,都在10万亿元上下,就经济规模而言,两个省旗鼓相当,领跑国内经济发展,并将其它省份远远抛在身后。但是在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方面,广东和江苏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1

世界500强,“广东帮”崛起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来看,广东省有16家企业上榜,而江苏省仅有4家。如果说广东省的表现尚可,那么江苏省就明显没有反映出其真实水平。

大家知道,世界500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上榜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亦然。那么为什么国内两大领头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

具体来看,广东省内,深圳拥有8家,广州拥有5家,佛山两家,珠海一家。而江苏省上榜的企业来自苏州的三家(恒力集团,沙钢集团,盛虹投资),南京的一家(苏宁易购)。

对比之下,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大体上就是一个深圳的差距,如果没有深圳,那么江苏与广东几乎处于同一个水平。

深圳的城市定位是什么?是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创新科技中心。

那么如果将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中心上海,创新科技中心杭州放在一起来看,也就是整个长三角来看,又是一个什么水平?

根据世界500强数据,上海共有9家企业上榜,浙江也有8家,江苏4家,如果再加上安徽的两家,那么长三角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到了23家。

当然广东作为一个省,相较于整个长三角,这样的对比是不合适的,长三角应该对标的,是整个珠三角,也就是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

而香港有9家企业上榜,澳门无一家企业,这样算下来,珠三角(大湾区)总共拥有25家世界500强企业。如此以来,长三角拥有23家500强企业,而珠三角拥有25家,两地相差无几。

整体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我国产业经济的最强力量,代表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改变了既有的发展逻辑,标志着珠三角地区正式晋级为大湾区。

湾区与地区有着显著不同,大湾区与城市群更有明显差异。一方面,湾区代表海洋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世界上60%的经济总量产生于沿海城市群。湾区虽然脱胎于城市群,但城市群却未必拥有湾区作为海洋经济的开放特征。湾区同样拥有门户城市,但城市群却未必有湾区作为国家对外门户的高度定位。

很显然,国家在下一盘大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甚至以此辐射东南亚、南亚,打造大国崛起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这也意味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辐射到粤东西北、福建、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泛珠三角省域,成为南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同时,粤港澳也将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头堡。

作为大湾区最核心区域的广东,区域竞争力和强劲发展力愈发明显。而区域竞争优势在于市场活力,决定市场活力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一个个带领地区发展的龙头企业,这一点在广东尤为明显。

2

开放的力量

按照地理学的定义,三面环陆,一面向海即为海湾。多个相邻的海湾以及与之相邻的大陆、岛屿则被称为湾区。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再加上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并称全球四大湾区,是这颗星球上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杰出代表。

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位列四大湾区之一,靠的是什么?是开放!

越开放,越强大!

两千多年以来,是开放推动了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依次崛起,是开放塑造了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千年商都的“码头基因”碰撞时代浪潮,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实力强劲、引领区域发展的民企,为广东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可以说,正是有了众多民企在改革开放后的广东生根发芽,才造就了广东以更开放的姿态搭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班车。

广东向来是低调的,广东的企业亦是如此。作为广东首府的广州,拥有五个世界500强企业,其中,有四家是国企,分别是南方电网、广汽集团、广州建筑、广药集团,而雪松控股则是唯一一家民企。

早在2018年,雪松已经成功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了。8月2日, 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刚刚发布,雪松控股位居第359位,至此已是第四次上榜。

雪松家大业大,所涉猎的生意非常多,总计可以分为大宗商品、供应链、化工、产业投资和信托等板块。

2020年,全球疫情全面爆发,交通运输、物流、仓储、港口等行业整体受到明显冲击。在此背景下,雪松控股虽然营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上稳住了局面,保持稳健发展,集中资源转型。

随着中国率先走出疫情以及行业顺周期,雪松业务也从疫情影响中快速复苏,顺势加速转型,依托一系列的提前布局,如并购英国钢贸巨头斯坦科;投建多个化工新材料项目,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在城市运营上加速布局等,正在持续发力。

雪松的增长点十分明确,就是将自身优势与地方的发展结合起来。雪松控股的主营业务是大宗商品领域,而中国发展大宗商品产业的最佳区域就在广东,就在大湾区。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雪松这样的供应链企业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同时,供应链企业更像是依托大湾区的优势架构起国家及地区大宗商品交易的“经济脐带”,有效推动城市群、产业群的核心资源流通和供需精准匹配。

世界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是同层次世界其他湾区,能否在世界级湾区竞争中“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便是产业群、城市群的核心资源流通和供需更为精准地匹配,这点与雪松的大宗商品产业链不谋而合。

雪松控股在2020年极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数千家企业持续供应大宗商品,全力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利用雪松全球供应链服务网络,深化对内经济联系的同时增加经济纵深,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雪松的大宗业务和全球供应链网络,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地方发展战略关系甚为紧密,是推动广东建设贸易强省,推动广州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的强大助力!

3

龙头领跑全球

广东的发展来源于开放,而正是由于开放的基因又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民企,它们成长起来后又反作用于广东,使得广东更为开放,由此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开放带给广东的不仅是外来的资本和技术,更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在包容与开放的加持下,广东既诞生了像雪松控股这样的代表性民企,也有科技龙头华为、数字经济龙头腾讯,共同支撑起广东发展的强大动力。

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韩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转移,深圳再次抓住了机遇成功转型,奠定了其高科技产业的基石。

大湾区之内,与之相邻的香港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而广东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则拥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产品的能力,在两者的结合下,涉及通信、芯片、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创立,广东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创造之都”的华丽转身。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民企在支撑着广东。

1987年9月15日注册,华为用了30年的时间,由一个一无所有的民营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通讯制造业的巨头。

华为10年的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000亿,仅202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418.93亿元人民币。如此研发投入的力度是什么水平?在全世界企业研发投入最多的10家公司中,2017年华为占第8位,2018年提升到第5位,2020年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微软和谷歌。2018年,华为的专利申请成为世界第一,现在平均每天申请8个专利。

华为是从2010年第一次进世界500强,它用了8年的时间,在财富500强的排行榜爬到了325位,2010年是397位,2018年是72位,今年达到44位。

与华为同样扎根于广东的腾讯,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

腾讯的发展路径,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亦是广东崛起最为真实的写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2017年,腾讯首次进入世界五百强,位列478位;2018年上升至331位;2019年蹿升到237;2020年197位;今年最新榜单,腾讯位列132位。

华为和腾讯的成功给所有国人一个重要的战略自信——中国人行!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世界企业舞台展现中国企业的力量。要成就一个大企业,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二三十年便足矣。

粤港澳大湾区囊括9座城市和2个特区,以中国0.6%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GDP。11座城市形成了完备的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拥有超强的制造与创造力。

不难想象,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积淀,这里会涌现出更多类似于雪松、华为、腾讯的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市场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

4

结语

经历锐意破局之后,广东终于步入发展的下半场。这一阶段的主角,正是无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普通人们,是一个个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广东企业。

企业的进化史,也是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史。从80年代,部委企业进驻、“三来一补”;到90年代,民营企业腾飞;再到中国入世,工业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型;如今,高科技产业全面开花,大湾区成为全球产业链最为完备的世界工厂。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广东企业的成功,支撑起大湾区发展的动力之源。

广州民企“一哥”雪松连续四年上榜世界500强,便是企业实力、城市营商环境、综合实力的最具说服力的注脚。纵观广东全省,类似雪松这般不乏实力民企比比皆是。

放眼广东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广东民营企业将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在新兴领域,世界500强企业中“广东帮”的成员不断扩充,从广州出发飞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