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当在生猪生产供应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国 务 院 总 理 李 克 强 7月28日主持召开国 务 院 常 务 会议,研究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要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二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三要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今年以来,生猪的生产供应可谓来了个“过山车”,此前还供不应求的生猪产能,一下子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导致生猪养殖者一下子从夏天进入冬天,且寒风刺骨,冻得他们瑟瑟发抖。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帮扶措施,有的养殖者将无力生存。一旦关闭歇业的养殖者增多,就会带来新一轮的生猪供应紧张,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猪肉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

显然,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也是必须避免的现象。因为,猪肉价格两头都连着民生,一头是居民消费的民生,一头是农民生产的民生,哪一头出现问题,都是民生问题,哪一头的利益受损,都是民生利益受损,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不利于民生福祉的改善。保证猪肉价格稳定,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好的结果。毫无疑问,政府应当在这方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有形之手”的作用。

那么,政府在生猪的生产、供应以及市场猪肉价格的稳定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首先,政府要跳出“救火”的尴尬。近几年,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很大,居民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减轻广大居民负担,也为了减少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通过调拨储备猪肉、快速从国外进口猪肉等方式平衡市场猪肉价格。同时,组织企业和个人投资养殖场,且给予很多的政策扶持。这些措施当然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措施,矛盾会更加激烈。关键是,政府在采取措施过程中,如何防止新的矛盾发生,如何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是生猪生产,一定要控制好产能,而不是多多益善。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显然是产能已经过剩了。至少,说明有关方面在了解产能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将产能过剩信息传递到地方,也没有对地方过度建设生猪养殖场发出提醒,而只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利益需要,满足猪肉价格下降的需要忽视了养殖者也是需要关心的群体。这样的“救火”方式,显然是需要改变的,是必须跳出的。

其二,政府要学会多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地方政府都在强调发展数字经济,并都成立了大数据管理机构、数字经济研究机构、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机构。但是,在具体运用方面,却仍然是停留在纸面上、会议中、文件里,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譬如生猪养殖和供应,有多少地方能够掌握全国的数据,有关方面又向全国各地发布和改善了多少生猪养殖及供应的信息,向地方政府发出了多少提醒。如果数字经济的作用发挥了,提醒发布了,还会出现生猪养殖产能过剩现象吗?猪肉价格还会大起大落吗?毫无疑问,对政府来说,如何有效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真正把数字经济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空喊,是非常重要而必须的。

第三,政府要学会利用政策引导。在生猪生产供应问题上,政府绝对不能充当主角。主角是生产者、供应者,政府能够做的,就是依据掌握的信息和数据,及时地对政策做出调整,对调控手段做出调整,引导广大企业和养殖者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率,确保市场供应。如果政府能够把各类信息及时地传递到企业和养殖户,企业和养殖户就会依据全国的生产养殖情况,对自己的生产规模、养殖数量进行调整,而不需要摸着墙走路。自然,就不会出现损失。至少,不会出现大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便于在市场出现情况时,及时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通过政策调控市场,最终让市场居于比较平稳的状态。

眼下,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保护养殖者的积极性,如何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养殖户一定的补贴。会议提出的要求是,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当然,如果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方,也可以给予更多的补助,以保护养殖者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