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天行情大幅反弹,但还是陷入极度撕裂状态,撕裂到什么程度呢?撕裂到买三大赛道的基金经理们也要内卷了。去年他们是砸三傻去买消费医疗科技,如今是砸消费去买新能源。撕裂到今天光伏ETF(515790)涨9.71%,食品ETF(515710)跌0.36%。

我几个月之前有跟大家说过,资产管理这个行业是很内卷的。绝大部分人评价一只基金,一个策略的好坏就是看业绩,看业绩排名。成王败寇,能赚钱的就是永远的神,不能赚钱就是弱智无能。

这就导致一旦基金业绩排名稍稍落后,就没办法吸引资金来认购。当排名跌到中位数以后,甚至引来赎回潮。这个赎回潮不是指全市场赎回潮,而是针对那些业绩排名变差的基金经理的赎回潮。

赎回潮一旦启动,市场就很容易陷入内卷状态,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

假设我是一个使用低估值策略的基金经理,我手上持有平安万科格力三一双汇海螺。我觉得这些公司的估值已经很低了,应该在这个时候加大仓位。但架不住投资者天天赎回我的基金,资金天天都在净流出,别说加仓了,我只能不断减仓去应对赎回。

下图就是一位常年坚持使用低估值策略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变化图。在2016年-2018年,低估值策略还是很吃香的,但进入2019年后低估值策略逐渐失效,这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最高从250亿跌到如今不到60亿,减少了约75%。

数据来源:Wind

所以最近几天看到新能源在一边大涨,白酒等消费股在一边阴跌,我陷入了沉思,如果未来连续两个季度消费股股价表现依然低迷,会不会导致重仓消费股的张坤、萧楠、刘彦春等基金经理迎来基金赎回潮,被迫加速卖出现在重仓持有的消费股,导致消费股陷入阴跌死循环?

目前来看确实有这个可能。今年以来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业绩排名已经跌到1551/1654,萧楠的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业绩排名跌到546/547,刘彦春的景顺新兴成长基金业绩排名跌到1511/1654,都是垫底的存在。

投资者们已经忍了他们两个季度了,不知道还能忍多久。我理解,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普通股民基民,都是带着赚钱致富的欲望进入市场的,一旦有了欲望就很容易受到人性弱点的驱使,市场的周期性以及趋势的自我强化就是这么来的。

我看有朋友骂公募基金其实就是最大的散户,这点骂得倒没错,因为申购赎回公募基金影响基金经理操作的正是普通的散户。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分享这点逻辑不代表我看空消费股,我依然准备给组合调仓增持消费股,就是给大家提醒一下消费股潜在的利空点,并且告诉大家基金经理其实也挺辛苦的。我应该是这里接触基金经理最多的人了,因为每个星期我都会跟基金经理做沟通交流。

其实基金经理为了业绩也要不断去调研做研究,不断在外奔波,每天很早就起来,每晚10点可能还在加班。业绩不好的时候也会怀疑人生也会焦虑,也希望得到来自投资者的认可和谅解。他们也会到基金评论区看投资者对自己的评价,也会乔装打扮成小号在网上怼人。

基金经理们也是一群普通人而已。当然,我是指我熟悉的部分基金经理,并不代表全部的基金经理。

扯远了,说说今天猛涨的光伏行业,光伏行业内部也是分化的,要区分逻辑。

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光伏指数今天涨了9.24%,但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只涨了5%左右,这两位老大哥占光伏指数20%的权重,按道理光伏指数不可能涨那么多。原因是部分光伏股今天涨超过10%,比如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今天涨20%。

这是因为最近市场对新能源的关注焦点移到储能这边了。当然又是政策刺激,2025年我们的储能行业要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要达到30GW以上,而目前我们装机规模只有3.8GW,约有8倍的空间。


如果再拉长时间看,光伏跟储能的配比至少是1:1,参考欧洲德国的标准是1:2。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大概是1000GW-1500GW,那根据至少1:1的关系比例,储能电池的需求量也是1000GW-1500GW。

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都有储能电池业务,但就不够派能科技业务纯粹。派能专注搞储能电池系统,储能业务一直占主营业务90%以上,所以业绩弹性就更猛了,亿纬宁德今天都只涨了6%左右,派能涨20%打卡下班。

数据来源:Wind

分享这点逻辑也不代表我喊你们明天追高,就是给大家梳理一下储能行业的投资逻辑,如果储能是接下来的主线,那么大家去追隆基和通威就不对了。

投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买入一家公司的那一刻起,它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因为买入一家公司之后我们必须保持对公司的基本面进行跟踪,持续跟踪行业,持续跟踪公司,然后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判断。因为我们谁都没办法预测未来,只是说我们会先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不断修正,不断前进。

如果当下投资依然只停留在看估值低就决定买入,我劝大家还是买基金好一些。主要是这些基金经理太内卷了,一个普通人每天掏2-3个小时去研究真的很难拼得赢一个每天掏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去研究的专业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