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厦门,记者 李子健)讯,“我已经连续超过50天没有休息了。”华东地区某锂电设备厂技术工人的抱怨体现了目前锂电设备行业的行情。近日,财联社记者从多家锂电设备上市公司获悉,头部锂电设备企业产能饱满,基本上有产能就能拿到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锂电池投资项目37个,投资总额约3148亿元。尽管如此,SNE Research仍预测2023年-2025年,动力电池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电池厂商产能加速扩张下,锂电设备厂景气度高企,有头部锂电设备厂有关人士表示,对于工期较急的订单,下游电池厂给出的价格亦有所“松动”,而以往锂电设备厂则需要配合电池厂降价。

头部企业产能饱满

锂电池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涵盖电极制作的搅拌涂布阶段(前段)、电芯合成的卷绕注液阶段(中段),以及化成封装的包装检测阶段(后段)。除此之外,成产过程中还需要辅助工艺,如各类焊接设备进行辅助极片制造、电芯封装、电芯PACK等工艺。

从多研报中获悉,目前每GWh产能对应2-2.5亿元锂电设备,锂电前、中、后段设备的价值量占比分别为39%、31%和30%。其中,涂布、卷绕以及化成分容检测设备分别为前、中、后段最关键的设备,其价值量占比分别达20%/15%/20%。

赢合科技(300457.SZ)的锂电设备应用主要为中前段主要工序,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目前产能饱和,今年截止2021年6月中旬,公司新签锂电设备订单超过44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

而提供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海目星(688559.SH),今年上半年新签锂电设备订单已超过13亿元,远超去年全年该公司锂电设备4.86亿元营收。除了表示在手订单充足,海目星相关负责人针对新建产能表示,江门生产基地一期已经投入使用,排产运转充分;江苏生产基地一期于21年投入使用,排产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不愿具名的头部锂电设备厂有关人士则坦言,一线锂电设备厂基本上已经满产,甚至出现溢单至二、三线锂电设备厂的情况,“现在你只要有产能,就能拿到订单,(二三线锂电设备厂)也许很难进入头部电池厂,但整个锂电池行业都在扩张。”

“我已经连续超过50天没有休息了,近期回公司处理一些工作后,还得进锂电厂继续安装设备。”华东地区某锂电设备厂的技术工人称。赢合科技相关负责人亦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供需端的持续旺盛,目前电池企业呈加速扩产态势,锂电设备行业的订单整体较为充裕。

从订单量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设备重大招标数量、金额均明显增加。今年下半年,仅先导智能(300450.SZ)、赢合科技、利元亨(688499.SH)及海目星已披露的锂电设备订单金额就超过128亿元,接近去年行业主流企业全年水平。

中泰证券分析师冯胜、谢校辉测算,2021-2022年,锂电设备年均新增市场空间接近500亿元,2023年接近600亿元,预计未来三年是锂电设备黄金周期。

毛利率或有所松动

广发证券日前研报指出,即便是考虑了每年新增扩产后,2021/2022/2024/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预计仍将会分别出现17/30/45/370GWh的产能缺口。随着目前扩产计划在2023年逐步落地,届时产能缺口有所缓解,但若仅有目前的扩产计划,2025 年左右又将迎来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需求缺口。

上述头部锂电设备厂有关人士表示,目前锂电厂的订单普遍很急,对于工期较急的订单,下游锂电厂给出的价格亦有所“松动”。“以往锂电设备厂需要配合电池厂降价,但今年预计趋势缓和。”

从先导智能近期披露的调研纪要中获悉,2020年锂电池设备营收占总营收超过55%,整体毛利率为33.53%,主要由于子公司泰坦新动力后段设备毛利率下降导致。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已恢复到40%以上。

受困于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增长较快但供应链扩产节奏略迟缓等原因,赢合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短期内毛利率依然承压。其进一步分析称,公司为新订单增加了很多人工和物料的储备,成本上升,但是发货及确认收入需要一定时间。

“公司希望通过加强整体生产过程的成本管控,以及提升周转效率等方式来化解毛利率压力。随着公司出货量的不断提升和规模效应的显现,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企稳,公司盈利情况有望逐步改善。”赢合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具备整线能力或核心专用设备的设备厂,毛利规模更有望提升,除了强服务能力以外,及时的供货能力亦相对较强。据悉,目前具备整线能力的设备公司有先导智能、杭可科技(688006.SH)、利元亨。

而对于未来什么样的公司有望拔尖,赢合科技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研发实力强、具有明显规模优势且交付能力强的锂电设备企业有望加速发展,更好的分享行业成长。

而对目前影响产能扩建的主要要素,海目星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装备制造类企业,扩建产能主要受人力、场地、资金、供应链资源等综合因素影响。上述头部锂电设备厂有关人士则表示,高端的锂电设备产能,主要为工程师及场地,在不考虑资金及供应链的情况下,扩建周期约半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