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美团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声讨更是不绝于耳。从“骑手困在系统里”到“反垄断调查”,再到“副处长送外卖12小时赚41元”,“垄断”和“骑手”成为贡献负面最多的词汇。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经常和美团捆绑出现的高频新闻是“平台高佣金比例下商家苦不堪言”、“会员大数据杀熟”等等。

一个1.72万亿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背后是47万名外卖配送员、680万商家、5.1亿用户量支撑起来的。财报显示,美团2020年全年营收1147.9亿元,同比增长17.7%;全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大增110.5%。2020年美团餐饮外卖业务交易金额4889亿元,同比增长24.5%。美团由此获得的收入达到662.65亿元,同比增长20.8%,占总营收比重57.7%。

我们在认同美团在促进市场灵活就业、拓宽商家营收渠道,积极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还要看到这家公司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美团所构建的平台系统,参与者们能否形成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利益统一体”?财务层面的数据增长是否靠牺牲社会责任来获取的,这将决定着未来这家公司向善还是向恶?

​互联网企业们的成长轨迹如出一辙,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先是资本扶持,以免费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最后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一旦形成垄断效应,对市场拥有了支配权,那将是十分可怕的。论行业垄断地位,美团比阿里更胜一筹,阿里看似是行业巨无霸,但电商领域毕竟是三分天下、群雄逐鹿的局面,但美团在外卖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65%,很明显是一家独大。

在美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垄断效应下的真实现状,平台对外卖商家的抽成提点从最早的5%,一路增长至今天的25%。基于“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抽成提点增加,商家为了保障利润就只能提高商品价格或者降低商品品质,最后买单的是消费者。我们以一碗拉面举例,10块钱的拉面,刨除房租、人力、原材料成本,一碗可以净赚3元,美团平台抽点2.5元,一碗赚0.5元,基本上就是赔钱赚吆喝,已经超过商家忍受的临界点。

反观外卖骑手,美团将庞大的骑手队伍外包出去,平台和骑手之间不存在劳务雇佣关系。不仅不用支付骑手的五险一金,还能从骑手每单的佣金中提点,即便骑手在配送中发生交通事故,美团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并且,平台基于系统算法和奖惩机制还能牢固地控制骑手,甚至加剧了这个职业的危险性,这正是美团的精明和可怕之处。

有媒体爆料称,如果商户跟美团签独家合作,那么佣金抽成是18%,不签就是26%,而一旦商家签独家后再入驻饿了么,就会被美团系统拉黑。不仅如此,部分商家表示入驻美团时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再上线饿了么等其他平台就算违约。美团便施加“惩戒手段”,如流量沉底、修改配送范围、提高起送价、屏蔽店铺等。除此之外,美团存在着大数据杀熟。在美团外卖平台上,不同的手机用户,其配送费用确实不一样,频繁使用美团平台的用户,比新用户费用更高。

目前,美团为了提高公司收入,一方面提高商家佣金比例,实行“二选一”;一方面降低骑手佣金比例,加大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企图从用户身上多赚钱。这样一来,短时间内势必会造成“三输一赢”的局面,即商家、骑手、用户“三输”,平台“赢”,但真的可持续吗?

笔者认为,美团既能兼顾各方利益,又能实现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佳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科技创新、降本增效,一个是优化商业模式、开源节流,而非玩利益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值得点赞的是,近日美团融资100亿美元用于无人车、无人机的研发,未来三五年,无人配送车体和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总成本也会下降到跟人差不多,这对于外卖骑手来说是一个运力补充,也能提升效率。另外,基于庞大的三个群体(商家、骑手、用户)拓展业务边界,美团还是很有想象空间的。

互联网反垄断风暴已经来临,从阿里、美团事件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企业经营中,当资本诉求和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企业应该以社会责任为重,在此基础上寻找良方破局,切勿拣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