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近日,由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和苏宁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承办的“资管人沙龙”在上海举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奇霖,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邢自强,广银理财筹备组专职副组长张瑞,恒丰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白雨石等百名金融大咖与中小银行代表,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形势及未来、资管业务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展开了激烈交锋。

在本次沙龙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发表了题为《当前中国面临着全球性的供给弹性不足的问题》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主办方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结合今天的主题“形势分析和展望”,我想讲的一个题目是“当前中国面临着全球性的供给弹性不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先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说起,近期国家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今年的数据不好解读,尤其是对于不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朋友们,可能无法想象这样的数据。我们还算是做了一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梳理一下以后,我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从增长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目前总体运行情况,是接近或者是基本达到了常态水平。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了6%左右,今年一季度又继续环比增长0.6%。所以这个判断,似乎也是一种共识,差不多到了和疫情前状态相当的增长状况。

第二,环比看,增长势头在减弱。通常情况下,中国经济季度环比增长是1%-2%之间,比较多的时候是1.5%左右,现在只有0.6%,所以势头在放缓或者明显放缓。

第三,整体经济运行中,还是有较为明显的不平衡。不平衡体现在,有的部门表现非常不错,例如出口和生产,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很不错,但是基建、制造业投资继续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后者两年平均增速仍为负。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生产等部门也都存在不平衡。从基本特点来看,就是内需回升相对较慢,迄今仍没有达到疫情前增长水平。外需比较好,出口增速很快,又拉动制造业生产。另外,制造业生产也有结构性问题,例如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中国经济现在之所以还能够在疫情前或者常态的水平上运行,与外需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供给弹性不足问题:出口压力可能增大

这里就引出了第一个全球性的供给不足问题:经济受到的疫情冲击很大,其中,尽管需求是收缩的,但是供给收缩力度更大,全球供给跟不上全球需求。这样一来,许多需求就开始转移,此时中国就获得了很好的机会。中国工业体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强大,这给中国出口产业以及中国工业产品进一步外向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这样的机会是在全球经济遇到疫情冲击之后,经济运行急剧下行情况下出现的。现在经济开始复苏,全球供给状况发生了变化,主要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出口快速回升,美国、欧盟、日本PMI数据回升力度非常大,产能利用率从3月份数据来看也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发达国家生产制造能力开始回升。这对于我们来说,要从两个角度看未来:一个角度是需求转移,本来需求是面向我们的,现在需求可能就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另一个角度就是供给被别人替代了,当初我们替代别人,现在别人替代我们,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这些现象在最近经济运行中已有所呈现。有一些数据已经有所反映,但是还不是太明显,我认为在两个季度以后会更加明显。因为,从全球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在2020年第四季度,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是15%-16%左右,而这一份额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在13%左右。出口份额快速上升,一定程度上是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由全球工业制成品供给弹性不足带来的。但是这种不足会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以及发达国家供给能力的回升而回到正常水平,届时反过来对于我们就可能有压力了,这种压力可能在今年三季度、四季度变得更加明显。

另外,三至四季度,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会同时对中国出口和制造业带来压力。第一个是汇率成本上升,人民币在去年5月份到今年年初升值接近10%,从过去30年经验来看,汇率升值、贬值,对出口变化的影响是很清晰的:升值幅度5%或者是以下,对未来出口影响相当有限,但达到一定水平,例如7%以上,则通常会在两到三个季度以后,开始明显地影响出口,这是因为汇率因素给成本带来了压力。第二个是用工成本上升,沿海主要出口省份,例如浙江和广东等,工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我们知道工资是有刚性的,上升之后很难下降。如此一来,全球性供给弹性不足的冲击,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中长期经济结构带来了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因素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压力。

此外还有基数方面的问题。去年基数比较高,导致今年下半年出口的压力将比较大,甚至将比预期要来得更加明显。一般来看,市场预期出口增速在下半年会明显下降,我认为有可能会超出一般的预期。

第二个供给弹性不足问题: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概率小

第二个供给弹性不足问题是关于物价的。最近市场都在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经济复苏从初期走到中期的时间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或者是持续的上升都是正常的情况。因为每次危机之后的复苏中,供求关系短时间不能平衡,供给暂时还跟不上需求扩张。但在今年的情况下,由于疫情对于全球供给端,尤其初级产品供给端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供给弹性是不够的,这导致供给更加不足。因为疫情影响和过去的经济危机不一样,它影响了人际交往、流通、运输和生产等等,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各种因素都在制约供给能力发挥。如此一来,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就会出现较为明显上升,并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我不太赞同大宗商品会出现“超级周期”的观点。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不平衡是复苏阶段的正常现象,只是这次幅度更大一些,持续时间更长一些,但是否会有一个超级周期?我个人认为关键因素不在于供给,而是在于需求。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要求的需求增长,是持续不断大幅度上升,不是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

历史上看,每次大宗商品超级周期,都是由于存在巨大和持续的需求,例如一战和二战之后的重建,以及中国2003年到2007年持续5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城镇化、房地产市场扩张,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大宗商品需求。现在很难还有类似的需求了。

具体地从需求端看,两个因素值得关注。第一是美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该基建计划很宏大,时间跨度是八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会有两次政权或政党的更迭,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我认为不确定性非常大。第二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不过当前来看,双碳目标比较久远,短期内仅会对某些小类别产品有影响,但持续时间将非常长。在如此背景下,我认为所谓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达到中国这样的水平,即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快速持续扩张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幅度也可能不会小,但是超级周期的基础条件并不成熟。

把上述两个弹性问题放一起看就会发现,我们的宏观政策是有挑战的。对于第一个供给弹性不足问题,从逻辑上看将给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下行压力。第二个供给弹性不足问题,从目前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情况来看,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价格上涨,进而带来通胀压力。由此,这两方面的供给弹性不足,需要我们的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来加以有效平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政策还能“转弯”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整理自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供的连平演讲速记稿。连平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