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李宁

尽管中国经济一季度取得了傲视全球的经济增速-同比增长18.3%,但最近一段以来,市场对于经济是否过热,通胀是否高企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美国数万亿的刺激经济政策或将给国内带来“输入性通胀”。

与此同时,外界另一个聚焦的核心是,即便全球疫情仍未真正出现拐点,但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已经持续启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出口是否能够延续向好的态势?

良好的数据背后,我国“三驾马车”真的可以说已经恢复至疫情之前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投资者网《思维•谈》日前独家对话了著名经济学家连平。

连平现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他此前担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连平还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特聘专家、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多次出席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会议,经常出席人大财经委、发改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等有关宏观管理部门的专家咨询会议。除此之外,连平还担任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等一系列学术职务。

连平的观点常年见诸于国内外各大媒体,常年被众多媒体评为“最佳预言家”、“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年度领袖经济学家”殊荣。

经济不存在过热,内需尚未回到疫情前

连平认为,目前并不存在所谓的经济过热。一方面,2020年的经济增长基数比较低,今年出现的经济增速显得有些惊人,20%,30%,50%甚至于100%,这是由于去年基数低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物价上涨。PPI是受到输入产品的影响,再加上国内需求的推动,所以导致PPI出现了较快的上涨,上涨的幅度这两个月都比较快,4月可能要超过6%,5月可能更高。

“因而,感觉上经济好像很热,其实我觉得中国经济目前并非很热。至少内需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连平指出,目前为止,我国内需恢复并不怎么强劲,消费接近或差不多回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投资却没有回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就是说由消费和投资所构成的整个内需,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目前拉动经济更多靠的是外需,靠的就是出口的拉动和制造业相关的增长。

连平提到,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仍在回升,主要是房地产投资的拉动还比较高,而制造业投资到今年一季度两年平均仍然是负的。

这种现状下,下半年投资方面能否走好?连平给出的答案是,可能逊于预期,去年以来基本如此。

连平认为,信贷的增速已经放缓,发债方面今年也和去年差不多,不会再增长。从社融增速来说,也会下来,信贷增速会回归到常态水平,M2增速也会下来。

“2021年初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一季度末为12.6%,回归到了12-13%的常态区间。社融增速开始明显放缓,一季度增速为12.3%,2020年来为13.30%。二季度后,随着国债去年发行量较大和今年相对减少,社融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达到11%-12%的常态区间。2021年以来,M2增速已经从2020年最高时的11%左右降至10%以下,一季度末已降至9.40%。二季度后可能会伴随信贷和社融增速的放缓,进一步降至8-9%的常态区间。”

另外根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共发行地方债8951.1亿元,较去年同期1.6万亿元大幅减少7154亿元,其中专项债0.37万亿元,仅为去年同期1.1万亿元的三分之一。

由此,连平强调,整体来看,今年投资很难出现比去年更快的增长目前只有房地产投资可能还不错,尽管房地产也持续受到调控的压力,融资方面也有收紧,但投资依然还是能够保持不错的增长。因为房地产的资金的来源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依靠传统的常规金融系统。“但我们估计,下半年房地产可能很难持续走高,增速有可能全年保持在7%-8%左右。”

世界经济好,不等于中国出口一样好

相较于投资,连平更大的担心是下半年中国出口是否能保持强势。

连平说,预计三季度、四季度,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走向复苏,过去的经验是世界经济好了,出口一定好。但今年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世界经济好,但中国经济不见得一样好。现在出口还不错,是因为全球已经转移了很多的需求到我们这里,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能力强大,门类齐全,加上疫情控制得较好。随着全球复苏之后,其他经济体的供给能力上来之后,需求也会被他们转移掉一部分。

连平此前研究表明,2020年,在世界经济快速收缩过程中,中国出口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全球总体需求收缩速度没有供给能力收缩速度来得更快。此时中国强大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发挥了作用,迅速弥补了全球供给弹性的不足。同样以这一逻辑来看二季度后的出口,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目前全球疫情趋向改善,尤其是发达国家疫苗接种迅速推进,经济增长趋于恢复,全球供给能力快速恢复。2021年3月,美国ISM制造业PMI录得64.7,创1983年12月以来新高,并连续10个月扩张。其中新订单指数为68.0,创2004年1月以来新高,就业指数为2018年2月以来新高。同期欧元区制造业PMI为62.5,创1997年6月以来新高,其中产出指数达63.3,为历史新高。美国、欧盟和日本全部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和工业生产指数均已经接近或达到疫情前水平。在这种态势下,全球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就有可能会一定程度地转移。

还有一个原因表现在,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连平指出,2020年三季度后到2021年初,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使得在当地一工难求,很多企业主只得大幅提高工资。BCI企业用工成本前瞻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三月达到83.51的历史高位。工资是刚性的。沿海主要出口生产基地的劳动力成本出现大幅上升,会对未来中国出口带来成本端压力,从而可能对未来制造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制造业状况好主要的拉动力来自外需,外需一定程度转移,制造业必然会承受压力。

“我们需要对下半年外需的情况要有清晰清醒的认识,要认识到它的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下,内需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内需没有足够的政策来加以有效推动的话,有可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会放慢。”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内需提振需要综合配套

如何提振内需?连平给出了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要通过一个较长的时期,从各方面着手,包括社保,收入增长,减税等一系列去推进。当前我觉得比较有效的可能还是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因为它是就业的主体。政策上要对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予以宽松,给予支持,包括减税降费,政策继续维持。中长期来看,中国还是有很多方面是可以来推进消费的,要着力做消费方面的增量,比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未来消费增长绝对是有好处的,现在还有五六亿人是在农村,如果城镇化加快一些,有几千万人进到城市,它就对消费产生巨大需求,同时其收入也是增长的。”

至于货币政策目前是否可能的“转弯”路径,连平强调,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比如说控制价格,不要简单运用货币政策,可以用其他的很多手段,如果市场上有一些价格的上涨是不合理的,可以用物价管理部门去管理。绝不要用轻易的用所谓货币政策收紧的手段来对付,中国经济目前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连平举例,从最近五六年来看,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为了要控杠杆,宏观杠杆率高,一控制以后,经济出现快速的下滑,压力非常之大。中国经济已经不是过去式了,过去它的内在增长潜力动力是比较强,现在本身已经处在一个持续不断的放缓过程中,从十四五规划来看,是希望能够保持相对平稳合理的增速,比如说5~6%的区间,此时再收紧货币政策,只会主动推着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往下走,所以当下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稳健性。

即便下半年出口市场不确定性增大,连平目前仍然维持对今年中国经济8.8%的看法。“可能需要调整,但还需要时间再观察。”(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