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BT财经 AWM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明日音乐娱乐集团创始人王毅向媒体反映称,喜马拉雅内部编辑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旗下音乐人的作品名字和作曲者信息更改盗播。

事发后王毅与平台喜马拉雅沟通,喜马拉雅却回复称:“这样是为了多一个途径来推咱们的内容。“

过去几年,音频平台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变现手段,为了做内容持续烧钱,知识付费热潮爆发后,音频平台开始慢慢崛起,也吸引了不少资本进入,盈利情况没有改善,运营却变得更加烧钱了。

在此期间喜马拉雅靠烧钱,成长为行业老大。企查查显示,喜马拉雅的最新的融资历程只在2018年。2019年被传上市失败后,至今未有明确信息显示资本进入,且喜马拉雅涉嫌侵权的案件一直不断。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行业样本喜马拉雅或已不堪成本高企之忧,音频这个行业还有多少发展潜力?

喜马拉雅改头换面的侵权不断

喜马拉雅的”内容创作“很简单,直接把音乐作品的名字和作曲人改掉,按照原创上传。

此次被侵权的音乐人森水垚共有两部作品被喜马拉雅侵权,其中,音乐作品《古老秘境》被改名为《神秘国度》并编辑在相关歌单中进行传播,另一部作品《夏天藏着的秘密》则被改为《夏天不远了吧》,且作曲人署名均不是森水垚本人。

通过作品音源比对,被改名的音乐与正版作品一模一样。

不仅如此,喜马拉雅的侵权已经到了”理所当然“的地步。还有用户反映,有原创音乐作品上了榜单后,被官方改头换面后再次登上榜单,且被”换皮“的音乐竟然还排在原创音乐的前面。

今年,喜马拉雅被指侵权的内容,除了音乐外还有有声书。

2018年,作家曾鹏宇在微博发文称喜马拉雅上有其撰写的《世上有颗后悔药》的全本有声书,但是该有声书的上架并未经得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权。被投诉后,喜马拉雅便下架了该书的有声书,但曾鹏宇的另一部作品《远离迷茫,从学会赚钱开始》的有声书,于2019年未经作者和出版社授权再次上架。之后遭到投诉后,继续仅作下架处理。

除此之外,作家蔡春猪、唐小饭、慢三,编剧张瑶,以及博联社创始人马晓霖等都曾表示过自己的作品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在喜马拉雅上架。

公开资料显示,喜马拉雅相关法律诉讼高达1497条,其中侵权纠纷就高达1129条。

有律师表示,若是用户自己上传的作品侵权,喜马拉雅通过“通知+删除”的“避风港”规则规避法律风险,“避风港”规则即平台方接收到权利人证明侵权的通知后,积极删除相关作品后,平台方无需再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平台不删除,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见,喜马拉雅就是靠“避风港”规则,为自己的侵权行为开脱。

迟迟未上市,高成本之忧何解?

喜马拉雅的不断侵权,背后是其运营成本高企。

喜马拉雅从开始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慢慢孵化而成PGC(专业生产内容),离不开的就是“烧钱”,从“烧钱”请人做内容,慢慢过渡到如今的“烧钱”自己做内容,可以说,喜马拉雅如今的行业老大的位置是资本给的。

成立8年,喜马拉雅收获了6轮融资,估值一度高达约200亿元,背后的投资人大都是明星企业或机构,比如,2015年获得阅文集团和华山资本的A轮融资以及小米科技的战略投资,2016年获得好未来、歌斐资本的加码。

喜马拉雅一直有上市的消息,但官方一直予以否认。今年4月12日,又有消息称,喜马拉雅最早可能在今年二季度赴美上市,筹资5亿至10亿美元,喜马拉雅估值可能超过50亿美元。不过,毫无例外,喜马拉雅对此回应称,不予置评。

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在采访时称,喜马拉雅没有任何面向资本的压力,基本没有投资人逼着上市。做好内容,盈利不忙。这话听起来,喜马拉雅和其投资人都很佛系。

事实真的如此吗?近年来,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并非真的佛系。

2018年8月,喜马拉雅完成了E轮4.6亿美元融资后,被传上市的声音越来愈大,有消息称其有望于2019年在A股上市。

2019年,喜马拉雅内部框架还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仅剩余建军一人。当时,喜马拉雅只是回应称,股权变动是因为公司要搭建VIE结构。

几个月后,财新曝出喜马拉雅已启动pre-IPO的融资,融资规模约为3.5亿美元,2020年准备赴美上市。

现在看来,两次传言上市并没有达成。反而,2020年荔枝捷足先登抢先在纳斯达克完成上市,但上市后,荔枝的股价走势并不尽人意。可见,音频行业目前尚不受资本青睐,喜马拉雅或在等待时机。

余建军称,现在喜马拉雅站内95%的内容是免费的,70%-80%的用户是免费的,这将是常态。

数据显示,喜马拉雅2019年其付费会员数也不过400万,整体业务的“造血”能力着实有限,迟迟未上市,没有资金来源,或意味着侵权的态势不会扭转。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