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最高蒸发逾470亿

出品|Metal财经

撰文|鲍比

今年以来股价跌幅近三成、最新收盘价较发行价已下挫15.50%、市值最高蒸发逾470亿港元……在上市后的年报首秀期间,蓝月亮(6993.HK)连创新低且深陷“破发”困境的表现,已令其盈利指标“基本上符合市场预期”的标签大打折扣。

3月29日,蓝月亮公布的2020年全年业绩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收69.96亿港元,同比微降0.76%;净利润同比增长21.3%至13.09亿港元;毛利率微增0.3个百分点至64.5%;净利润率大幅提升逾两成至18.7%。

然而,蓝月亮盈利指标的逆势“飘红”,却未能令其录得资本市场的一致“喝彩”。在认为业绩符合预期的阵营中,中信证券和东吴证券分别给予蓝月亮“增持”和“买入”评级;中金公司则在维持蓝月亮“跑赢行业”评级的同时,将蓝月亮的目标价下调9%至18.2港元。

而在大和证券看来,基于蓝月亮去年营收逊于预期,下调其未来两年的业绩预测,并将其目标价大幅下调17.14%至17.4港元,同时维持买入评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背靠着入主时间长达十年的独角兽“收割机”高瓴资本,但蓝月亮在上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被券商减持,且后者“退场之势”与其股价走势相关度颇高。

Wind显示,截至3月30日,券商持有蓝月亮的股份数量约3.76亿股,较2020年12月16日(蓝月亮上市首日)所持股份数量减少约8577万股,持股比例大降逾18%至6.41%。

蓝月亮股价走势与券商持股数量变动

更不能忽视的估值缩水“诱因”是:蓝月亮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从去年开始就已变为劣势。(详情见:《蓝月亮赴港上市:“可疑”的第一与“幸运”的成本》)

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

Metal财经注意到,对于蓝月亮盈利指标“飘红”的原因,一方面,2020年,蓝月亮第二大利润来源个人清洁护理产品实现营收同比接近翻倍至8.36亿港元,占总营收比由2019年的5.9%提升至11.9%,弥补了第一大主营业务衣物清洁护理产品营收下滑9.4%的业绩短板。

同时,受益于疫情期间约1港元/公斤的提价策略,蓝月亮个人清洁护理产品平均售价和毛利率均创近四年来新高,对冲了衣物清洁护理产品降价导致的毛利率下滑,而蓝月亮整体毛利率微增。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蓝月亮在成本端的“有效”控制——疫情冲击下的被迫“精简”销售团队战略。数据显示,蓝月亮员工人数从2019年末的11196名缩减近三成至2020年末7898名,且已连续第四年减少。

从2020年全年的成本支出构成来看,蓝月亮员工福利支出较上一年减少约3.76亿港元,降幅达22.52%。不过,“精简”降低整体成本支出背后,蓝月亮却难掩其原材料成本持续走高的劣势。

数据显示,2020年,蓝月亮原材料成本同比增加约1.97亿港元至22.56亿港元,增幅约9.55%。 换言之,在“用料大户”洗衣液营收贡献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蓝月亮平均到单品的原材料成本增幅恐怕远不止9.55%。

据了解,蓝月亮的核心原材料分别为棕榈油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其中棕榈油主要用于产品生产,石油下游塑料产品LDPE则用于包装材料,两种原材料产品占销售成本的比例超过八成。 

2017年至2019年,蓝月亮化学品(包括棕榈油)的总成本分别为12.70亿港元、14.20亿港元及11.24亿港元,分别占其销售成本总额的48.2%、49.3%及44.5%;包装材料(包括LDPE)总成本分别为8.27亿港元、11.91亿港元及9.35亿港元,分别占销售成本总额的31.3%、41.3%及37.0%。 

随着同期棕榈油以及与LDPE的熊市行情,蓝月亮盈利能力逐年提升。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3.2%、57.4%和64.2%;净利润率分别为1.5%、8.2%和15.3%。

与此同时,营收增速放缓的蓝月亮反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至2019年,蓝月亮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1.9%,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则高达254.0%。叠加洗衣液和洗手液产品连续多年市占率第一的优势,该公司IPO期间一度被外界给予千亿估值。

LDPE价格指数走势图

但好景不长,全球大宗商品于2020年四月开始V型强势反转行情,棕榈油和LDPE双双走出单边上涨趋势,且全年均价创过去四年新高。这也是在洗衣液销售下滑的情况下,蓝月亮原材料成本反而大幅增加的原因。

更麻烦的是,今年一季度,棕榈油和LDPE的多头行情仍在继续。而在外部环境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精简战略”的红利将大概率与业绩“白武士”的身份无缘。这也意味着,蓝月亮今年的盈利指标或将再度承压。

至于在券商持股比例持续下滑对估值形成的压制,深陷破发困境的蓝月亮该如何重获资本市场青睐,又该如何规避原材料成本高企的风险,并将业绩恢复至上市前高增长态势,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