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峰 编辑:小市妹

  12月2日,陆金所披露了美股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作为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三季度财报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0.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5%;经调整后净利润为34.83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此外,公司存量网点产品占比降低至8.5%,较上一年同期(39%)大幅下滑,说明公司的网贷清理已经接近尾声,信用风险进一步降低。

  【营收同比增长10.5%,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陆金所是平安集团内部“孵化”的金融科技公司,今年10月30日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23.63亿美元,创下了今年中概股最高融资记录。

  自2011年成立以来,陆金所随着国内P2P行业的快速扩容而迅速发展。但因P2P业务监管的影响,陆金所2017年开始剥离网贷业务,转向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发展。

  目前,陆金所形成了“三所一惠”(陆金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安普惠)的业务布局,核心业务包括零售信贷(平安普惠)和财富管理。其中,零售信贷主要为个人、中国小企业主和工薪阶层提供贷款,财富管理则为中国中产人群和富裕人口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三季报显示,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新增贷款147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7.7%,零售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1.4%,达5358亿元;财富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总资产规模为3783亿元,同比增长7.8%,均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从营收规模上看,陆金所三季度实现10.5%的增长。剔除因2020年9月C轮重组造成的一次性费用13.26亿元,公司调整后净利润为34.8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净利润34.14亿元增长2%。

  截至2020年9月30日,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累计借款用户数达1400万,较2019年同期(1200万)增长了200万,同比增幅为16.7%;财务管理业务总注册用户规模增长至4500万人,其中活跃投资用户数量增至1300万人,同比增长8.3%。

  除了客户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外,陆金所几大关键风险指标已经逐步恢复至疫前水平。三季度,公司一般无抵押贷款90日以上逾期率为1.5%,较第二季度数据2.1%改善明显;有抵押贷款90日以上逾期率为0.5%,也较第二季度同期逾期率(0.9%)有所优化。

  同时,陆金所在财报中预计,公司2020年全年总收入将在人民币510亿元至515亿元之间,去年同期营收为478.34亿元。

  【B端转型降低信用风险,科技水平带来风控优势】

  与业务持续增长相比,陆金所业务转型与经营风险的控制,才是更大的看点,也是亮点。

  截止6月末,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中99.3%的贷款资金来自于第三方,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还仅为51.8%。公司信用风险敞口也已经由24.6%下降至2.8%。

  此外,陆金所目前已经基本停止了代销产品的推广,其财富管理业务产品100%来自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也就无需再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因此,虽然平台的属性没有改变,但陆金所目前以B端业务为主的收入结构,已经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风险。

  此外,背靠平安集团的陆金所还具备着传统金融机构所欠缺的科技属性和风控能力,这也是公司能够保持轻资产运营并迅速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普惠平均无抵押借款规模为14.65万元,期限长达35个月。而同类其他公司件均普遍为数千元,期限为12个月左右。

  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有效开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人借款者的无抵押贷款业务。而期限短、规模小的贷款产品利润率则远远低于高件均、长期限的贷陆金主打的大额借贷。陆金所在风控方面则优势明显。

  一方面,陆金所可以借助平安集团的生态赋能来获取更多的用户资产、财务等金融数据,并通过这些金融数据掌握用户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陆金所也在十年的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建立了客户风险识别系统、产品风险识别系统等基于AI大数据的风险管理模型。目前,陆金所已经将这一整套风险管理系统嵌入到了陆金所APP,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和服务,成为平台的一大核心优势。

  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在公司加速去P2P、金融业加速去杠杆的背景下,陆金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8.19亿元、405亿元和478.34亿元,实现净利分别为60.27亿、135.76亿和133.17亿元。由此可见,领先的科技、业务模式和风控优势,已是其快速增长的关键。  

  ▲LU.N【陆金所】-利润表

  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公司仍然能保持优质发展,也进一步显示出陆金所强健的经营体质。

  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深入,与中产阶级的不断增加,则将为其提供广阔增长空间。

  即便有蚂蚁暂缓上市引发的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整体忧虑,陆金所截至12月3日美股收盘的股价,也较上市日开盘价上涨超过20%,显示其投资价值正逐渐被二级市场认可。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