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安如山

  从清光绪年间“头发换针,头发换针喽——”的吆喝声,到1990年第一批制作假发成品的设备、技术引入河南许昌,许昌人将当地原本的毛发原材料贸易,做成了风生水起的“头等生意”。

  许昌人几乎世代从事发业,他们在购买和加工头发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和很多中国制造一样,这些中国商人一度走在产业链尾部,吃“骨头渣子”。

  作为欧美发达国家假发制造商的“小工”,生发和成品之间的巨大利润差距,成为许昌人难以言说的痛。

  20世纪50年代,PU(聚氨酯)假发在美国兴起,由香港商人刘文汉创办的龙公司与青岛第二发制品厂在内地合营。

  在此期间,龙公司因PU产品出现分歧而退出大陆,青岛二发制品厂自主攻克PU胶技术,一度成为青岛最大的外汇指数厂。

  在二发取得成功之后,日本的阿德兰斯开始了与二发的合作。

  六年后,阿德兰斯带着二发的技术回到日本,一举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假发制造商,得益于阿德兰斯的技术,韩国公司也随之迅速崛起。

  鼎盛时期,日韩一度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全球主要市场,而二发在培养出世界级的徒弟后,却由于体制问题倒闭。

  1993年,许昌县发制品总厂与美国新亚公司共同合资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瑞贝卡公司。

  不甘于低层次的原材料出口、为他人“做嫁衣”的许昌人,终于开始用自己摸索出来的假发生产设备和工艺,在“假发之都”的道路上狂奔。

  瑞贝卡崛起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据瑞贝卡副总经理张天佑回忆,1990年10月,瑞贝卡的前身许昌发品总厂挂牌,制假发需要一种叫做三联机的设备,国内没有生产,垄断该机器的外商又不肯卖。

  当时的厂长郑有全没办法,只好邀请青岛、韩国工厂的一些退休师傅,根据印象,画出了发制品产品生产的重要设备——三联机的图纸。然后去机械厂生产原型,反复实践并多次修改。

  正是这种近乎原始的探索,才有了自己的设备、技术和第一批熟练的工人,才有了后来的发业巨头瑞贝卡。

  在瑞贝卡的影响下,许昌形成了假发及其周边产品的产业集群。在许昌著名的“假发制造街”,道路两旁假发制造企业林立。

  2018年,仅速卖通平台,假发在美销售额约5亿美金,约占美国全年假发销售额的13%。平台上,营收额突破千万的许昌发企超过50家,过亿的有10多家,还有一家超过5亿。

  历经百年沧桑的许昌,终于乘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走出原料配送中心、代工中心的传统模式,从日本、韩国重新夺回话语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另一个假发中心青岛,曾经举国之力攻克PU技术,一度汇集了世界上最成熟的假发制作技术和一流工人,却从未能够跨越代工的门槛,至今它仍然扮演着日本和韩国品牌“血汗工厂”的角色……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