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王者,能否持续顺下去?

作者:沐兰

来源:首条财经——首财研究院

市场颠覆者,往往是那个不起眼的角色!

10月8日晚,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展现“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野心。

巨无霸滴滴艰难转身之际,小弟嘀嗒却率先资本亮剑,怎不招眼、实力几何?出现市场能否重塑?

细品:盈利光环、顺风车王者的光鲜下,另一些资本故事仍缺新意:市场血拼、巨头角力、监管不确定性、安全与合规性漏洞,不乏焦虑之态。

背负“让路上没有空座”“合规顺风车开创者和领导者”“有温度的出行”等诸多期许,宋中杰的上市野望胜算几何?又能为嘀嗒带来什么?

01亏损泥潭中的盈利之花

先来看实力牌面。

谁会是第一家盈利的网约车企业?

Uber?Lyft?滴滴?

NO! 是嘀嗒。

“按经调整净利计算,嘀嗒自2019年起已实现盈利。”强悍造血力,无疑是嘀嗒招股书的最大亮点。

2017至2019年,嘀嗒出行总营收4894万、1.2亿、5.8亿元人民币,毛利为2421万、6891万、4.6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

要知道,截至2019年,成立7年的滴滴已累计亏损超500亿元。

显然,相比靠烧钱出位的滴滴,闷声发财的嘀嗒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在焦灼的竞争泥潭中,能出淤泥而“盈利”,实属不易。

即使疫情冲击的2020上半年,其营收、毛利、经调整净利润仍达3.1亿、2.5亿、1.5亿元人民币。

2014年成立,2018年营收过亿,2019年盈利、顺风车份额66.5%,2020年注册用户数超1.8亿、港股IPO,嘀嗒的成长速度可用“彪悍”形容。

而核心发动机,无疑是顺风车业务。

在顺风车、出租车网约、平台广告三部分业务中,其顺风车收入2019年占比91.9%,2020上半年为87.8%。为我国顺风车第一大平台。

没错,就是曾让滴滴折戟黯淡的那个顺风车。

公开信息显示,驶入出行赛道前,嘀嗒出行前身,是团购网站“嘀嗒团”。千团大战失败后,网约车领域激战正酣,创始人宋中杰瞄准顺风车和出租车,并声称“绝不做快车业务。”

错位竞争,让其成功生存壮大,并最终在巨头空白期中,迎来王者时刻。

2018年,因恶性事件滴滴顺风车业务全面下架,嘀嗒趁机加大补贴、跑马市场。

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嘀嗒搭乘数连续七季度环比正增,从700万次增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5470万次,季度复合增速高达40%。

2017年—2019年,嘀嗒顺风车GTV(总买卖额)分别约7亿元、19亿元和85亿元;搭乘订单2360万份、4820万份和1.79亿份。

同期,嘀嗒整体毛利分别为0.24亿元、0.69亿元、4.62亿元,毛利率49.5%、58.6%、79.5%。持续上涨的高企之态,顺风车作用重大。比如2019年顺风车毛利率就高达83.1%。

顺丰车香在哪里?

当然是模式与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顺风车模式属于轻资产运作,平台不承担拥车费用,且无必要向车主、乘客提供大额补贴,这是嘀嗒能先一步盈利的重要基础。招股书称,基于顺风车的营业模式,平台没有与车队管理相关的运营成本,也没有经营许可证及执照的要求,更无需提供大量补贴,就能获得强劲的财务表现。

不过,这种强劲能持续多久?

也依然是个未知数。

看看滴滴的前车之鉴,悄无声息壮大的嘀嗒,高调走向价值前台,首先要向投资人展示的就是更多成长确定性。

招股书中,一句继续推动出租车业数字化转型,凸显嘀嗒的两条腿意图:除了顺风车,出租车网约是另一主增长点。

2019年,嘀嗒出行在出租车网约市场中排名第二。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2019年度,其完成出租车搭乘网约订单1.1亿份。目前已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城市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

同时,嘀嗒还在2018年8月推出凤凰出租车云平台,用于改善出租车公司管理、优化运营效率。截至今年9月28日,该平台已为55个城市的近700家出租车公司提供服务。

整体营收稳定、率先盈利、高毛利率,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出租车网约市场第二......,一切看起来很美,想来这也是嘀嗒有信心走出温室,面临资本市场腥风血雨的底气所在。

然而变化,从未停止过。

放眼进行时中的2020年,无论顺风车还是网约出租车,都正面临新变局。嘀嗒的繁华能持久下去吗?

02内忧外患 顺风王者能顺多久?

变数忧患来自内外。

先看外部。

如上所文,2018、2019年,因滴滴、高德等大佬缺位,嘀嗒“畅通无阻”,一路顺风,成为王者。

那么,大佬归来后呢?

2019年11月20日,下线15个月之久的滴滴顺风车在哈尔滨等7个城市重新上线,到今年6月已陆续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试运营。目前日完单量虽与下架前日均百万还有距离,但相比重新上线初期已增长近40倍。

网约出租车方面,滴滴也生猛发力。2020年9月1日,滴滴宣布重启快的品牌,将旗下“滴滴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数日后,快的新出租宣布与银建出租、新月联合、北方北创、银山出租等北京26家出租车公司达成合作,北京超6万辆出租车接入滴滴平台。

换言之,嘀嗒两大主营业务都要与滴滴直面碰撞。

还有“杀招”。

滴滴在生态链上下游广泛布局,陆续推出花小猪打车、青菜拼车等新产品,同时跑腿、货运、社区团购等新业务也频频亮相,甚至进入旅游业,涉足火车票销售代理等业务。

易观千帆《2020年8月移动APP TOP 1000榜单》显示,滴滴出行以6543.1万的活跃人数排在第64位;旗下“花小猪打车”活跃用户高达946.1万,排在第259位;而嘀嗒出行以658.6万活跃人数排在第344位。

无论平台规模、活跃人数,还是品牌心智、全域生态,回归后的滴滴都堪称可怕对手。降维打击,嘀嗒的顺风车王者能持续多久?别忘了,滴滴可是补贴玩家始祖,以此抢夺顺风车市场份额并非难事。

何况,对手不止滴滴。

因生态拓展、流量入口等原因,不计代价杀入这个黄金市场的搅局者如过江之鲫。

哈啰顺风车宣布2019年订单达到8000万单,高德也于2019年6月重新上线顺风车。

2020年9月,高德也宣布与金银建、北汽出租、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北京多家出租车企业达成合作,上线车辆将超3万辆。

另一边,美团也加紧布局出行格局,从共享单车到网约车,可谓一掷千金。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出租车线上化占比不足10%。

换言之,市场还没出现真正的垄断巨头,这也是高德、滴滴、嘀嗒纷纷将出租车网约化作为重要方向的逻辑所在。

江湖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市场烈火烹油、大佬来势生猛、格局有待重塑,顺风车老大、网约出租车二哥的嘀嗒胜算几何?能滋润多久?

自然,需要核心竞争力说话。

与众多移动经济体类似,流量是核心壁垒之一。易观数据显示,2020年9月,嘀嗒出行月活只有658万,滴滴出行是7121万,嘀嗒月活规模不足滴滴的十分之一。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对于网约车经济而言,差异化的确可以成为个体企业崛起利器,然一旦发展到相当规模,向上腾挪空间必然日益狭小。没有滴滴、高德那样庞大的流量入口,也没有一体式出行体验的场景协同,嘀嗒出行急需打造更有力的护城河。

洋洋洒洒的万字招股书,似乎没能给出明确答案。

更严肃考量,来自自身。

顺风车业务,能载舟亦能覆舟。

安全性与合规性,曾让老大哥滴滴摔了一大跤。一个灵魂拷问:作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王者,嘀嗒是否也有不定时炸弹?

并非恶意夸大。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0月19日16时,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身风险172条,法律纠纷类占比多数。已领66张行政罚单,被罚原因主要为“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再看投诉,截止10月19日16时,黑猫投诉嘀嗒出行相关投诉量高达5468条,来自乘客与司机的比例大概对半,前者吐槽集中于个别司机私自取消订单、绕路骚扰、行车安全隐患、服务态度差、嘀嗒监管不利等,后者抱怨嘀嗒无故封禁、退款纠纷等。

“合规顺风车开创者和领导者”、“有温度的出行”,结合上述问题,这些嘀嗒的发展愿景是否显得尴尬?

可以说,作为新兴产业代表,安全监管一直是网约车企的高压红线。

虽然嘀嗒一直在夯实安全基础,安全成本支出值得肯定。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分别达到100.5万元、949万元、484万元,但从上文可见,嘀嗒仍有不少隐患漏洞。

值得强调的是,不同于滴滴顺风车、专车、拼车等多业务并行,一旦嘀嗒顺风车业务发生无限期下线整改,恐将是灾难性影响。

03三个许多 盈利模式考量


未雨绸缪,长存敬畏,并非坏事!

招股书显示,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服务。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

字斟句酌,嘀嗒乃至整个顺风车市场的盈利模式是否也有待考量?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傅蔚冈表示,顺风车监管较困难,由于各地政府对出租车业务的态度不同,对待顺风车问题标准也不同,每个城市具体情况不一样。对于顺风车的非盈利性行为,监管无法发挥作用;对于以顺风车名义非法盈利的行为,则有罚款、扣押驾照等处罚措施。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表示,顺风车平台收取信息费后具有盈利属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平台应当将其盈利属性告知公众,不能打着公益旗号进行盈利。其次,平台及真正的顺风车都须遵守顺风车规则,例如应当是“车找人”,不能采用出租车“人找车”的信息发布方式,顺风车车主可免费或者与合乘人员分摊油费、通行费等。平台只是信息发布与信息接收者,不参与分成,可以收取信息服务费但必须对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合规性承担责任。

发改委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平生认为:顺风车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有许多的法律问题需要厘清,有许多的技术标准、法律标准需要建立。

三个许多,道出了顺风车发展的如履薄冰。种种不成熟,自然埋藏种种隐患可能。爆发点往往只在几个突发事件,比如滴滴。

从此看,虽然拥有光鲜的盈利能力、坐拥顺风车王者,嘀嗒出行的抗风险力、业绩稳健性有待系统提升、加强。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即使是生逢其时的幸运儿,“走钢索”式的不确定性也该让嘀嗒出行增强敬畏。

嘀嗒IPO,远未达到“万事俱备”的坦然。那么,为何着急上市呢?

“补血”或是重要原因。截至2020年6月底,嘀嗒账面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2.37亿元钱,活动比率为1.3。同时,竞品滴滴、高德来势汹汹,融资备粮是紧迫性任务。

其次从公司盈利及市场份额光鲜,确实也牌面不错。疫情突袭,一级市场融资难度越来越高,最近港股IPO迎来热潮,乘风起势提振品牌声誉,何乐不为?

04价值野望 专注利弊考

客观而言,细观网约车蛋糕,风险之外依然不乏市场想象力。

2019年,包括顺风车、出租车及网约车在内的四轮出行市场规模约7119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1005亿元。

万亿市场,足以承载多个行业巨头和若干细分赛道的独角兽。

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2.07亿辆,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会上路,平均每辆车有3.5个座位是空的。

嘀嗒创始人宋中杰表示:“未来翻一倍14亿座位,翻三倍是21亿的座位,就算7亿中只有1%的座位被共享,也有700万个座位。难道1%都分享不出去吗?我觉得一定能做到。取个中值5%就有3000多万,这个已经很大,网约车到现在八年,最大玩家平台上的各项产品订单量总量才是5000多万。”

客观而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夹缝中成长的王者、首家盈利的网约车企,嘀嗒往期战略路径值得肯定。

但这份高光能否持续呢?

即使IPO,嘀嗒似乎仍没成为行业巨头的野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用户群及强化营销与广告推广,同时扩大现有的顺风车和出租车主营业务,并没提及其他业务拓展。

继续深耕顺风车、网约出租车,在细分组合赛道走到底。这份稳扎稳打的专注值得肯定。

问题在于,“三个许多”隐忧下的顺风市场,缺乏有效监管评估;网约出租领域又竞品血拼、传统势力强大,深入影响控制难度较大。在竞品纷纷开启生态化大潮,行业马太效应凸显,流量、客户等整体规模不占优的嘀嗒出行,能否依靠这份专注稳住王者阵脚?专注风险几何?

有待时间做答。

可以肯定的是,在监管趋严,竞争焦灼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获客成本、如何发挥技术、产品、业态、模式创新,在合法合规中改善用户体验、做出壁垒区隔?以此展现持续增长力、强劲稳健力,是嘀嗒出行能否顺利IPO,以至交出持续合格价值答卷的核心所在。

显然,除了一份专注,宋中杰团队还要有更多前瞻力、敬畏心、创新性。

顺风王者,能否持续顺下去?能否成为价值真金?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首条财经原创